世界经济新形势与利用外资新问题--世界经济论坛第二次会议纪要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新形势与利用外资新问题--世界经济论坛第二次会议纪要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新形势与利用外资中的新问题——世界经济论坛第二次会议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侧记论文,利用外资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新问题论文,新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中华工商时报》、中国民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召开了世界经济论坛第二次会议。政界、学术界及实业界有关人士出席了会议,并就世界经济形势与国际资本流动,美国在华投资及如何在新形势下吸引外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世界经济形势与国际资本流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谷源洋:

从近期发展趋势分析,1994年世界经济形势将好于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3%,远远高于去年的1.1%。西方国家先后走出自80年末开始的经济衰退;日本和欧洲联盟亦开始摆脱不景气,但复苏步伐缓慢,仍充满众多难以确定的变数,呈现所谓“非常温和的复苏”;发展中国家出现“拨云见日”的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牵引力增强;东欧和独联体经济发生某些积极变化,但发展不平衡,尚未走出困境。

世界经济出现的令人欣慰的复苏与扩张趋势,其重要因素之一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1993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达1130亿美元,私人资本的流向将从高收入国家更多地扩大到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海红:

在目前的世界经济状况下,国际资本流动呈以下特点:

1.国际资本市场,包括债券、股票、银团贷款及其他中长期融资工具在内的融资业务连年增长;与间接融资相比,国际直接投资总体规模急剧下降。2.发达国家以间接投资方式流入的私人资本和以直接投资方式流入的资本在总量上仍占绝对优势,但比重有所下降。3.发展中国家运用间接投资方式筹措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1993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业务已达845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79%。4.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仍是国际资本流出与流入的主体,而发展中国家在总体吸纳能力有所增强的同时,还存在着地区性的不平衡。

二、美国在华投资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侯玲:

从投资总量上看,1980年到1993年年底,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协议外资金额已达149.36亿美元,兴建的企业数已达12022个,实际投入的资金超过了52亿美元。1993年美商在华投资新签协议6750项,协议外资金额68.13亿美元,实际利用20.63亿美元,又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1-3倍。

从地区与行业分布上看,美资涉及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数十个行业,包括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通讯、能源、交通等重化工业和基础工业,也有轻纺、食品、医药、服装等轻工业,还有旅游、饭店、建筑设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一些行业陆续对外商开放,美商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银行、保险、律师、公证等服务行业。

此外,美商在华投资所建企业的规模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大的。比如,在北京、天津和上海,除个别情况外,凡是美国大公司投资的企业,其规模就大得多了。到1993年年中,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已有52家来华投资。目前在我国投资的各国跨国公司已有91家,美国在其中占一半以上。

中国民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马茂宗:

美国在华投资虽有长足进展,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1.与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输出国相比,尤其是与日、德相比,美国对华投资步子明显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应重视的是,从美国政府的对华态度来看,它仍然把中国排斥在合作伙伴之外,比如每年一次讨论对华的最惠国待遇,实际上就是设置障碍,不利于美国资本向中国流入。2.与美国自身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相比,金融资本在华的间接投资增长缓慢。据有关部门统计,美国对中国的贷款(不含政府间贷款)及证券投资,累计总额在10亿美元左右,这显然与其庞大的资本输出不相适应。从外国金融机构在华设置代表处或金融办事处的情况来看,1992年底,29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华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了231个代表处,在5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南京、福州和广州8个开放城市有68家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开业,上海已有4家外资银行和外资财务公司在外汇市场入市。但这其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并不活跃,所融通的资金也相当有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刘鹏辉:

美国金融资本对华投资缓慢的原因有二:一是政治因素,二是文化因素。许多人都有一种感觉,即在中国投资的绝大部分是港、澳、台、新加坡这样的地区的资本,原因之一是港澳台与新加坡外商多是中国人,文化上是同种的。

从前景上看,美国在华投资,应有较快的增长。原因一是中国市场大,美国不占,其他国家也要占。尤其日本和德国。日本不仅要做经济大国,在国际政治上也想有所建树。因此在看好中国市场的同时,还想尽可能地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德国对华市场也开始看重,并准备大量进入。美国政府与企业界人士对此已有清醒的认识。二是中国国内的调整也更加有利于美资进入。三是随着中国对外资开放而更趋扩大,中国资本对外流出的增长速度也较快,形成双向流动。而中国对外投资中,对美投资是比较多的,也加强了对美国企业与金融界的联系,这有利于信任感的确立,有利于使美资打消对华投资的疑虑。

三、引进外资:老话题有了新内容

中国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使吸引外资有了更新的内容。流入中国的境外资本已不仅是“计划经济的补充”,其作用也不单是弥补资金与技术的不足,且更重要的在于充当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桥梁。这意味着对引进外资所涉及的许多方面都应重新认识。

(一)共同的经验不可忽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海红:

中国面临着一个竞争激烈的外部资金环境。拉美与亚太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地吸引国际私人资本,大致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1.要有良好的经济增长业绩,这是亚太地区能吸引更多外资的主要原因。

2.要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这关系到外资的投资信心。亚太地区一些国家这一点上较为成功。拉美国家经历8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及债务危机后,目前已基本得到控制。

3.要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尤其是贸易开放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相对较早地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某些限制。80年代韩、台、泰也开始采取金融自由化措施。而拉美则在这方面比亚洲更进一步。

应以更新的眼光看待提供优惠与承担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海红:

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私人资本流动,有强烈的趋利动机。一般而言,以间接投资方式流动的资本多以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为动机,而以直接投资方式流动的资本主要考虑的是资源和市场因素。可以说,国际资本流动有较强的选择性。因此,要成功地吸引外资,制定的政策必须符合国际资本流动的这一规律,使投资人能得到正常的回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宇燕:

还应强调一点,当提到回报率时,我感到这里隐隐约约存在一种悖论。我国有些项目的回报率是在新旧体制转换的特殊情况下形成的,会出现非常高的回报率。这一点许多外国投资者不理解。比如瑞士一家银行与我国一公司谈及在贵州投资公路一事,当对方听到公路投资回报率达30%时,竟认为是投机而表示不愿参加,认为公路投资回报率8-9%就已经很高了,若达30%,无疑是投机。可见,简单地许诺回报率的做法未必对外资有吸引力。

开放初期,为吸引外资,往往采取些优惠政策,也相应地付出代价。但在确立信任度后,政策逐步走向一视同仁,而外资投资势头并未因此而降低。从中可考虑,优惠政策今后是否仍有必要,而且在确立了信任度后,应靠什么吸引外资。有合理的规则与制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目前吸引外资应更多地依靠已有制度的质量。

美国联合技术国际公司中国部总裁赖雷明:

我们的中方伙伴对待他们自己的风险应该再勇敢一点,不能让外国投资方承担全部风险,例如,“国民待遇”问题。如因你需要非常多的投资来发展基础设施,你就可能不得不承担由外方控股的一些风险。你可能需要以从来没有过的方式信任外商。你将取得一些成功,也将遇到一些失败。投资的性质本身就有失败的可能。

我并不是说中国应把银行的钥匙交给外国人,但中国人必须考虑自己的利益与现代化的过程。外国资本不能冒太大的风险。

(三)重视跨国公司,不忘中小资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侯玲:

中国应更加重视吸引跨国公司的资本,因为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不仅有规模上的好处,还有技术、管理、人员培训、产品升级、开拓海外市场等多方面的好处;而这些公司也有开拓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更为重要的是,从长远看,中国必须重视R&D(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深入,而大型跨国公司又恰恰愿在R&D方面进行投入。而中小资本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在R&D上大量投入。

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和适用技术还是中国需要的。由于中国技术水平等原因,许多高技术到中国后未必都能消化,反而会使培训成本上升。因此,引进外资上应大小结合。

南开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冼国明:

与其他地区的外资相比,美国大型跨国公司更重视利用当地人才从事R&D工作,这与美国文化背景有关。能够容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是美资的优势。此外,美国跨国公司往往有全球性生产体系,这也要求跨国公司不断吸收当地技术人才,加强本公司研究与开发力量,以保证在当地市场的控制力量。比如摩托罗拉、中国惠普等,在中国开展R&D非常成功。

国务院研究室李晓西:

我不太赞同那种认为中国引进外资上经过从引进小资本到引进中资本,而后到引进跨国公司与大资本的阶段的说法。因为外资各有各的作用,特别是中小资本在解决就业上还是有作用的。而真正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仍会有人担心。因此,应按市场规则平等地对待各种规模的外资,只要这些外资按照中国的规则与法律运行即可,而不必过于注重对外资分级。在华的美资中许多都是大型资本,且较守规则,各地对这些企业反应也不错。但中小资本的表现也不错。因此,还应按市场规则看待。对跨国公司既不必歧视,也不必抬高其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果都去竞争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甚至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其结果肯定会人为地抬高跨国公司的身价。况且今天的小资本,并不意味着明天还是中小资本。

标签:;  ;  ;  ;  

世界经济新形势与利用外资新问题--世界经济论坛第二次会议纪要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