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初探--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_农业论文

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初探--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_农业论文

加快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对策雏议——Strategies of Speeding up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乡村论文,进程论文,我国论文,Countrysid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探讨了我国乡村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和非农业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乡村城市化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工业 乡村城市化 集聚效应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基本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

1 中国乡村城市化的现状

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保持在0.5%以上,至1995 年城市化水平为29%。1994年人均GNP为443美元,城市化水平也不到30%,而我国工业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这说明我国城市工业水平和非农业水平均较低,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大地“异军突起”,有近三千万个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了实现职业身份转移的机会。孰不知,我国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道路。乡镇企业92%是在自然村落中,只有8 %分布在城镇中。再从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看,1992年村办企业就业人数占当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20%多,这就是说,仅村办工业一个领域就把我国农村非农业人口的1/5排除在城镇人口外。

由于大量的乡镇企业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散布于农村大地上,农村人口职业转变了。但是除少数地域外,人们聚居地并没有变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村落经济”,降低了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第三产业是以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它的发展要求人口有一定的聚居规模。由于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使得我国小城镇规模偏小,阻滞了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减慢了农村剩余劳力的非农化速度。农村工业布局分散,使得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力大量滞留在农村,以城镇为依托的第三产业难于发展起来,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村工业化对非农业化的联动作用。

2 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加速城市化水平

2.1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使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过渡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在一定时期激发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自我发展、自我开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村各种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然而,要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进行又一次革命。即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2.2 依靠科学技术,使传统农业逐步发展为现代农业

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不论传统农业生产力向现代农业生产力转变,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既要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合理结合和科学组织,又要实现劳动力与科技力的最佳结合和有机统一,还要实现劳动对象与自然力(或生态力)的最优结合和优化配置。农业科技不仅是构成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生态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条件不仅是构成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力的生态化趋势,它在农业生产力中所起的基础作用日益增强。因此,现代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农业。

2.3 乡镇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促进了农村“两个转变”:首先,乡镇工业的发展是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主导力量。乡镇工业立足农村,长于城镇,面向国内外市场。它把原材料的产地、产品加工地、商品销售地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其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性疏通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冲破了半自给经济的临界线,给农村经济注入了开放的活力。其次,乡镇工业的发展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重要环节。

乡镇工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大量生产资料和大量资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的底子薄、财力小,仅靠国家财政支援来全部解决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巨额资金是不可能的。出路就在增强农村的“造血机能”,通过发展乡镇工业及其它乡镇企业,以其利润“以工补农、以工补菜、以工补牧”。

2.4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深化分工,让务工人员彻底非农化

现在乡镇企业职工的非农化是不彻底的。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伴随的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结果导致农业兼业化的经营,使转移了的人依然要种“应付田”、“外块田”、“保险田”。这一方面限制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分工不彻底,非农化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个局面不改变,即乡镇企业职工,约有1/3的人希望交出土地,可是没有人受理。大多数人实际种的都是“应付田”、“外块田”。这是不利于搞好农业的,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完全相悖。因此,农业一定要专业化、社会化,种田要讲资格,转搞它业的人就不必再兼营农业。这应当作为一个目标,逐步创造条件去实现。

农业产业化,实质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是解决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是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主要依托。

3 发展小城镇,加速农村工业化、现代化、 乡村城市化进程

3.1 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乡镇企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开始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也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农村里的工厂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大多为了便利经营起见也迁出了原来因陋就简的农舍作坊,盖起了有相当规模和设备的厂房,并集中到附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优的市镇上,这样就使已经冷冷清清的传统市镇,在80年代初获得了复兴。这就是新型小城镇的开始,新型小城镇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和长大的,农村建制镇由1980年的2874个发展到1993年的10309个。

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换,农村社区向城市的转换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所必然伴随的过程。乡镇企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换的必然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改革基础上。自发形成了以发展乡镇企业新一轮农村工业化,到1994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2%。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被吸收到小城镇上来,小城镇在数量上、规模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小城镇的繁荣又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关键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一举两得。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结合点,在于乡镇企业实行相对集中,连续发展的战略。工业发展也要求相对集中才能产生聚合效益。相对集中可以节省投资、节省土地、节省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信息交流、商品流通、技术传播、产业管理、污染治理等,好处很多。

工业相对集中发展,对为它服务的第三产业产生一种强大的需求和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都相对集中发展使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就有条件较快的发展,形成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乡差别才有可能逐步消灭,农民才有可能享受城市文明的生活,农村社会就会出现一个飞跃。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发展条件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的、精神的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具有时代性、整体性、前期性等基本特征。

城镇建设滞后,主要是基础设施差,欠帐过多,因此,必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超前,新城镇兴建和老城镇改造,水、电、路及其它各项公共建筑都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编制总体规划,使之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成为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3.3 提高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加速城镇化的发展

城市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产生100倍的集聚效应。 城市化为什么会产生巨大集聚效应?它直接表现人口的集聚,而实质是各种因素的有机集聚,其主要内容有:

(1)它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先进的生产力;

(2)它是建立在社会化、专业化大协作基础上的, 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

(3)它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这是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

(4)现代化城市把以上因素结合在一起,把政治、经济、 文化以及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并在发展中不断“优化”,使之有机、有序、结构合理,从而不断地释放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

发展小城镇可以提高城市化过程的规模效益,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5 万个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及平均建成区面积均小而散,难于形成集聚效应。今后应大力建设小城镇,提高小城镇集聚效应,加速城镇化的发展。

3.4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它们都有自己的区位和环境特色。我们必须发挥它们的区位优势,利用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除依靠农村经济繁荣外,还依托母城和大工业,正是这两面的合力,使小城镇富有生命力。依赖大工业的设备,依赖人才开发和市场信息,依赖于价廉物美的工业品,使小城镇成为乡村工业化的基地,成为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场所。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小城镇繁荣的主要标志。

3.5 深化改革是加速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1)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淡化户口的作用, 健全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2)建立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体系,解决进镇农民养老、保险、 医疗、失业等问题;(3)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投资机制;(4)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综上所述,体制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的,是解决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前提。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妥善解决,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7—06—18

标签:;  ;  ;  ;  ;  ;  ;  ;  

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初探--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