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不可行,产业精神不可或缺--从知识经济视角对“档案产业化”问题的思考_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产业化”不可行,产业精神不可或缺--从知识经济视角对“档案产业化”问题的思考_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产业化”不可行,产业精神不可少——对“档案馆产业化”问题的知识经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馆论文,经济学论文,精神论文,产业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论提出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发展成为了发展的“硬道理”,经济效益成为政绩的核心构成与主要标志。对于档案馆这种“只花钱,不挣钱”的领域,各级政府大都投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档案馆部门经费绝对额度大幅萎缩,对于非营利的档案馆公益事业而言,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就无异于断绝了它们的血脉和生机。

另一个方面,在这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档案人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不计较个人名利和报酬,主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步地淡化与蜕变。价值标准开始由崇尚理想向务实方向转变,很多人已经不再崇尚生活低标准、工作高标准的行为准则,而是追求经济收入,讲求实惠和实用。更多的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与衡量工作中的得与失。

再加上我国的档案馆事业相对来讲还很不成熟,处于一种比较稚嫩和脆弱的状态,对于困境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较弱。也正是因为在这种背景之下,有人提出“档案馆产业化”的观点。“产业论”主张:“档案馆工作的对象和服务内容应该转到加强信息处理上来……转为以计算机处理和数据库开发经营为主的信息服务和咨询产业”,并通过“谁受益,谁负担”的“有偿服务制度”,形成“内在的投入与收益的运转机制”,最终实现“资本增殖”①。它首先注意到了知识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商品属性,将市场经济规律和运作机制引进了档案馆发展理论,其忧患意识、责任精神和探索精神令人感动。然而,笔者认为,它只不过是身处困境中的档案馆被迫采取的“自我扭曲精神人格”以适应社会信息生态环境的权宜之计,理论上存在诸多先天不足的内在缺陷,实践上也难免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

二、档案馆产业化不可行的原因分析

1.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绝大多数档案利用者都是纳税人,已经通过纳税对档案馆进行了先期投资,为档案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接下来,档案馆应当遵守“谁投资,谁受益”和等价交换原则,向他们提供等值的信息服务和相关服务。如果再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理由实行“有偿服务制度”,这种重复收费无异于对纳税人的“二次剥夺”,完全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公平原则,属于非市场经济行为。

2.违背了档案馆的公共服务精神。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公共档案馆其服务对象应该是没有年龄、性别、宗教、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人人平等是其服务的宗旨。“档案馆产业化”势必导致对公共服务原则的实际背离。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研究开发型用户永远也不可能超过知识学习型用户,而学习型用户大都属于经济支付能力的弱势群体。“档案馆产业化”后,乐学而贫穷的学习型利用者如何办?如果为了自身“资本增值”而置广大弱势群体的信息获取权利于不顾,只为或主要为少数有钱的研究开发型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难免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分布不平衡。

3.对社会公众权利构成了实际侵害。档案馆的一切(包括员工工资)都来自财政拨款,归根结底是来自纳税人的税赋,所以,包括员工劳动力在内的一切产权都应归社区或社会全体公民所有。尤其是,“档案馆的馆藏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是社会的共同财富,更不是档案馆馆长与工作人员的私人财产”。而“档案馆产业化”的实质是:以社会公共财产为资本进行代理经营,盈利(“资本增值”)归自己所有。如些一来,则势必构成化公为私、侵夺公众权利的违法行为或贪污犯罪。当然,“资本增值”也可以上缴国库或冲抵部分财政拨款。如此,又无异地于“拆了东墙补西墙”,丝毫也改变不了经费短缺的困境。

4.导致档案馆本质精神的蜕变和异化。公共档案馆既是提供从幼儿到老年人自我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居民获得信息、了解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地区文化的场所。因此,服务于社会,发挥档案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这条基本原则——‘档案馆的精神实质’——像人的灵魂一样贯穿于档案馆工作的各个工作环节。“产业化”的结果,必然使档案馆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教育、爱国教育机构性质异化为单一性的“信息咨询公司”或“企业经营实体”,从而导致公民无偿了解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地区文化机会的丧失。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即使在市场经济和档案馆现代化水平相当高的发达国家,虽然也面临经费不足的困境,但是至今也未敢“产业化”,甚至对有偿服务制度也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认为公共机构用公费来承担是理所应当。

三、档案馆发展的新动力:产业精神

档案馆要想走出困境,走上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化”虽不可行,但是产业精神却必不可少,它是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力,其核心内涵包括:一是开拓精神和经营理念;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最大化原则;三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现代化管理:四是灵活性与精确性相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

1.突出效益意识和开拓精神。经济原则就要追求效益,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办事必须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抓住主要矛盾,及时准确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关材料,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信息。发扬求实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增强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思想。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精益求精,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发扬雷厉风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克服懒散现象;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公平,克服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夺取竞争的胜利。这样才能有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态势,形成富有激情的开拓精神,从而促进档案事业的飞速发展。

2.学会“营销术”,加强对档案与档案工作及档案开发与利用的宣传。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需要快捷地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人们对档案和档案信息缺少了解,使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仍长年沉睡在档案库房里,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浪费。

同城市要经营、企业要经营一样,档案馆也要去经营,档案人要有经营理念。要通过宣传档案原始的本质属性,档案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凭借档案特有的稀有性,珍贵性吸引大众注意力;介绍档案工作以及利用档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典型事例,以档案的作用吸引大众注意力;介绍馆藏档案内容、价值和作用,编研成果的情况以及查找利用档案的方法,以便捷的服务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3.实施无私奉献与有偿服务相统一的原则。面对经费短缺困境有偿还是无偿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严格遵守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原则和无私奉献精神,依然是普遍的共识。对于普通档案利用者以及那些只是想来档案馆了解历史的大众而言,更应该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无偿服务原则,使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档案馆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当然,对于档案馆工作人员针对某些档案信息进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所形成的编研成果,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情合理、理所应当的。对于是实施有偿还是无偿,档案馆工作人员要灵活把握,不要一刀切,应该让无私奉献与有偿服务做到统一和谐发展。

4.做到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经济效益的本质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所谓“效益最大化”也只能是投入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的统一。所以要实现档案馆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既要探索合理的收费制度,更要实行产业的量化管理制度,实现开源与节流相统一,使档案馆经费的每一分钱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转化为对利用者需求的满足。

档案馆是原始信息资源存储、流通和开发利用的公共管理机构,其管理学科性质非常突出,应当深入研究和自觉运用知识经济原理,规范指导管理实践,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为此,在探索有偿服务制度的同时,更应当把精力放在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方式上,认真研究如何有效地活用已有的资源(如人员、建筑物、设备、信息技术等),去组织一个高效率的档案机构。

标签:;  ;  ;  

“产业化”不可行,产业精神不可或缺--从知识经济视角对“档案产业化”问题的思考_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