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研究中国管理实践的内涵?研究方法是什么?研究路径是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要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目的,即以中国管理实践问题为对象,探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成功之道,并形成具有全球视野,得到国际公认的具有普遍价值和推广意义的学术新知和理论体系。要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我们在探讨中国管理实践研究路径时需要遵循如下两个原则:第一,必须用国际规范的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并对相关领域的西方现有研究有深入了解。也就是说,管理学领域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我们探讨中国管理实践问题可以参考的。同时,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管理学界进行了一系列经典的企业管理实践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企业管理实践研究的成果,如Z理论、基业常青等,这些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探讨中国管理实践问题时参考。第二,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情境特点、中国经济体制及市场经济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来研究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之道。中国相关的情境变量,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内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特色。因此对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路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上述中国情境变量对中国管理实践的影响关系的研究上。换言之,本文将在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路径。
1 国际规范研究方法借鉴
中国管理学者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研究既要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指导,又要为世界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这要求我们使用国际规范的学术语言来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问题,描述和概括总结中国管理实践的经验与独特性,只有这样中国管理实践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
1.1 管理学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
克里斯威尔[1]提出了一个可供我们理解如何进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见图1),它描绘了一条由研究要素到研究方式,再到研究步骤设计的管理问题研究路径,这其中对于研究要素的辨析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研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问题选择进行研究的知识观或理论视角;其次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来制定合适的研究策略,继而选择本次研究所要用到的方法,再制定具体的研究步骤,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图1 从研究要素、研究方式到研究路径的研究思路
在研究现实管理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辨析本次研究的基本要素,即选择怎样的知识观或理论视角作为起点,进而选择何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这些要素的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最合适的研究方式。对于定量研究来说,其关注的重点是验证理论,因此在进行定量研究时,研究人员需要关注以下步骤:验证理论和假设、确定研究变量、阐述问题或假设中的变量、信度和效度的应用标准、观察和测量数量化信息、使用无偏见的方法、使用统计方法;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关注的重点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来抽象出理论,研究人员需要关注以下步骤:确定重点、收集参与者的看法、关注主要概念或现象、验证结果的精确性、解释数据。综合研究则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的研究步骤来进行研究。
1.2 世界管理学领域经典的管理实践研究及其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式管理实践问题,除了遵循上面谈到的管理研究基本方法外,还可以借鉴世界管理学领域进行过的经典管理实践研究及其研究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涌现了许多与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这其中包括丰田生产模式中的精益生产理论和看板管理、彼得斯和沃特曼提出的走动式管理理论、彼得斯提出的追求卓越理论、石川馨提出的质量圈管理理论、麦尔斯的价值分析理论、大内的Z理论、圣吉的组织学习理论、哈默和钱皮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科林斯和波勒斯提出的基业长青理论、金和莫博涅的蓝海战略理论、起源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在90年代盛行一时的愿景管理理论。笔者从研究内容、出发点、研究方法以及结论4个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管理理论基本上都是从企业管理实践问题出发,探讨企业应对面临的管理挑战的思路,采用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基于文献研究、跟踪访谈、系统数据分析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推演的方法,研究结论都受到当时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应用。笔者从中选择3个理论作一简要介绍:
(1)大内[2]的Z理论 该项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人与企业以及人与工作的关系。该研究的出发点是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美国企业如何应对。该项目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所选择的案例是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最后提出Z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美国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即Z型管理方式。
(2)圣吉[3]的组织学习理论 该研究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企业能力。圣吉从理论出发,综合了前人的管理智慧,并结合财富杂志“500强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将系统动力学运用于组织学习,发展出理论与实践有机贯通的组织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组织化生存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和挑战并非不能解决,关键是要不断学习,克服心智障碍,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系统的思维方式。此外,圣吉对于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作出了解释,认为应该通过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在内的五项修炼来完成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3)金等[4]的蓝海战略理论 蓝海战略研究的问题是企业如何避免单一化的差异化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而形成的红海竞争。该研究对1880-2000年30多个产业的150次战略行动进行了研究,发现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通过增加和创造现有产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元素,企业便有可能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从关注比超竞争对手的行为向为买方提供更大的价值方面转换。不同于波特的一般竞争理论,蓝海战略代表了战略管理领域的范式性转变,即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的转变。
上述经典的著名管理实践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始于对企业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例如,蓝海战略理论作者发现虽然很多企业陷入传统的红海产业内低价竞争,同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价值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将注意力由竞争转移到价值创造方面,这是该研究的出发点。另外,提出这些经典理论的学者普遍采取的都是定性的研究方式,而这其中对于个案的研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例如基业长青理论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国际知名企业的跟踪研究总结出企业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做法。
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的特殊性,西方研究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成果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但西方学者在研究管理实践问题时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在研究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的时候,结合文献分析、定性研究、统计分析、理论推演的案例研究方法应是我们重点考虑的手段。
2 中国情境变量辨析
采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语言是与国际学者沟通的基础,而理解中国情境变量才是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独特性)的要点。对这些中国情境变量的理解是我们研究中国管理实践的独特性的形成背景和形成机制的基础。
(1)中国传统文化 管理大师DRUCKER(德鲁克)[5]曾经提到,“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也应该受到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的文化当中[6]。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中国管理实践独特性的一个解释变量。
(2)中国的大国特征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大国[7],这样一些特点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使得我国在土地资源和人口资源这两方面拥有天然的禀赋优势,并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东西差异大,这些表明不同地区的企业在发展路径与管理模式上会有差异。中国的大国特征可以作为中国管理实践独特性研究的影响变量。
(3)中国的政治体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与政府的影响。不同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政治上采取一党执政,地方政府利益并不一定会与中央政府利益相一致[8]。在官员的任命上,各级政府官员的任职都受上级党组织的直接影响,而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各地方政府又有相当自主权,其政绩是各级政府官员升迁的依据。在这样的体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以及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立场的不统一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困扰。政府对经济的推动与影响作用,以及企业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都影响并构成了中国企业管理的特色。由此,中国的政治体制可作为中国管理实践独特性的影响变量。
(4)经济体制转型特征 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以及中国经济环境根本性变化是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渐进式的改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至此,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随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私有化的方式逐渐退出竞争领域,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中国企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由此,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背景是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
(5)中国经济及企业的追赶特征 在全球经济背景下,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追赶发展阶段;相对于成熟的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基本是后入者,而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来完成对先进国家和企业的赶超是值得关注的问题[10]。换言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追赶的特征,我国经济如何追赶世界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追赶强势企业继而完成超越,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管理实践路径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及企业的追赶特征是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时可考虑的影响变量。
上面列出的只是进行中国管理实践研究时需要考虑的部分中国情景变量,其实从其他角度还可以列出更多的相关变量。
3 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路径界定
对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研究的路径与维度进行界定,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见图2)。
图2 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研究的路径与维度
3.1 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路径
(1)从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实践问题出发提出研究问题对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中国管理实践问题出发,得出的研究结果必须能对中国乃至世界企业的管理实践有启发参考作用。例如,对于中国500强企业来讲,他们中70%以上都已经在开展国际化经营[11],其中很多企业的足迹到了我国管理学术界还没有重视的非洲、南美、中东,这些企业面临的管理实践问题可能包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上成功经营?”,“如何在国际国内通过并购成长?”,“如何从中国企业向跨国公司、全球公司转变?”。又如,总体上对于所有中国企业而言,我们作为市场后入者处于与西方成熟企业(先入者)竞争的国际竞争格局下[12]。在这一视角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管理实践问题可能包括:“如何从低端模仿向模仿创新,再向自主创新和局部领先,乃至总体领先转变?”,“如何实现后入者对先入者的超越?”,“如何从做产品向创品牌转变?”,“如何通过延伸价值链实现从制造型企业向创造型企业转变?”。
(2)在文献梳理基础上提出研究视角 探讨中国管理实践问题,总结中国管理实践成功经验的独特性的前提是,必须把现有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特别是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过的文献和国际公认的经典理论)梳理清楚,这是我们与国际学者对话以及中国管理特色被国际同行认可的基础。
研究中国管理实践,当然希望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或对管理学界现有的研究视角提出改进,需要证明现有的研究视角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探讨的某个或某类中国管理实践问题或现象,或证明我们提出的新研究视角能更好地解释中国管理实践经验的独特性。也就是说,我们提出的这个理论能否被现有的理论所解释,或新的理论解释一定更好[13]。这是中国学者向国际同行们说清楚自己研究的理论贡献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14]。
应该提醒的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自说自话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采取以案例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 前面谈到,国际管理学界过去几十年里的一些经典的著名管理实践研究主要是以基于文献调查、访谈、统计分析和理论推演的案例研究方法做出的。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也应该是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主要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现实生活有意义的特征——譬如产品(产业、政策)生命周期、组织管理过程、社区变化、国际关系以及某个产业的发展过程等等,较之其他研究方式,案例研究的研究方式对于回答“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具有更好的效用[15]。
另外,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内涵与特点也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案例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首先,我们需要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背景,说明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渊源,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产生的机制和土壤;其次,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的成功之道,对成功企业的背景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成功企业的成长轨迹和机制,对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前面几步的研究总结出中国企业成功的一般规律,对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只有结合其他方法的案例研究方法能达到上述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讲的案例研究是通过系统的案例与过程研究得出结论与观点,而不是仅通过举例验证观点式的研究。在过去几年里,基于文献与访谈方式进行的横剖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进行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开始多起来,而基于对具体行业、具体企业或项目发展过程进行多年持续观察、跟踪进行的长期系统的案例研究还很缺乏,然而,系统的长期的多横剖面多案例研究是提出有影响力的管理实践研究成果的重要来源,通常这样的研究才能对管理理论做出显著贡献,并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2 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维度
进行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中国企业管理成功之道中有与国际企业共同的带普遍意义的内容,也有带中国特色的内容。对中国管理实践特色的解释可以从中国情境变量入手。探讨中国情境变量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有3条技术路径:
(1)从企业管理实践的维度,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的基本经验及其内涵和特色,要覆盖各类企业以及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 从研究内容上看,需要探讨企业从小到大,从地区企业到全国企业再到国际企业,从单一产品到相关多元化,竞争地位从跟随到跟随模仿,再从创新模仿到局部领先的过程中,企业发展路径、领导人的成长过程与更替、产品及行业、各职能领域能力的变化、互动关系;机理与机制、企业成长阶段、企业组织从直线职能制向事业部制和矩阵式组织的转变等。
从企业类型上看,需要研究企业所有制的特征与变迁;研究不同规模的企业,如千亿元规模的海尔、联想,数百亿元规模的TCL、新希望、三一重工,百亿元规模的华立集团,以百亿元为目标的几十亿元规模的华工科技、华旗集团以及众多的小企业的管理与成长经验及特色;研究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地区企业发展的特色等。
(2)从外部环境与企业管理互动关系的维度,探讨说明中国式管理形成的背景和机制在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是探讨中国情境变量产生的影响,即从外部环境与企业管理互动的角度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特色,主要是从形成背景与形成机制角度进行探讨。
在中国情境变量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政府的作用、中国近30年里的转型体制特征、在整个国际环境下中国以及中国企业的追赶地位与角色、西方成熟经济、成熟企业及管理理论与经验扮演的标杆与榜样角色、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对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产生的影响都是研究的内容。
(3)从企业管理理论的维度,对中国企业的成功之道进行理论总结 这一方面的研究包括总结中国管理实践内涵,发现中国管理特色,并进行理论解释。这时提出的可能是不同于西方现有理论的新理论视角,或对西方理论的修正,或验证西方现有理论,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4 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3个阶段
从总体上看,我们预测中国学术界进行的中国管理实践研究可能经历如下3个阶段:第1阶段是意识形成与零星研究阶段(2006-2010年);第2阶段是系统研究与广泛交流阶段(2011-2015年);第3阶段是整合研究与重要成果显现阶段(2016-2020年)。
第1阶段的特点是:学者们和研究管理部门意识到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并在一定的会议上交流,得到广泛共识;同时有一些零星的以“中国式管理”或“中国特色管理”为题的项目得以开展,如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一起组织的“中国管理科学基础研究”;一些学术期刊的主编们开始意识到,今后要多刊登研究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类论文。
第2阶段的特点是:中国管理实践问题导向的研究将会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付诸行动;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将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研究作为主题或专题;主流的管理类学术期刊逐渐调整政策,刊登更多的中国管理实践问题案例研究文章;还会出现既有学术价值又受企业高管欢迎的企业家导向的学术期刊;中国特色管理的研究成果逐渐出现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同。
第3阶段的特点是:一些学者从上一阶段开始进行的、系统长期跟踪性的行业和企业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成果逐渐以专著形式出版,并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一些新理论与方法被管理咨询公司改造成实用的管理方法与工具,并在企业界得到应用;越来越多的以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与方法为主题的研讨会召开,并能吸引学者与企业家参与;会有比较多的商学院出版企业家导向的学术期刊;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提出的、立足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与应用型成果得到国际同行更广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