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蒋岚, 孙丽蕴[1]2018年在《青蒿及其衍生物治疗皮肤病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青蒿除广泛应用于清暑退热,治疗疟疾、湿热黄疸等疾患,其对于皮肤病的治疗作用日渐成为研究的焦点。文章即从青蒿在皮肤病的应用方面进行系统综述。青蒿以及其有效成分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可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功能以及IL-10、TNF-α等机制而发挥治疗光敏感性皮肤病、湿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还可通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表皮的角化过程等机制而治疗银屑病;亦可通过抑制皮肤癣菌、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糠秕孢子菌等而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和痤疮等感染性皮肤疾病。

戚淑娟[2]2006年在《青蒿琥酯对狼疮样小鼠淋巴细胞表面CD54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1 观察青蒿琥酯片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表达的影响。 2 评价口服青蒿琥酯片治疗SLE活动期的疗效及用药的安全性。 【意义】 1 探讨青蒿琥酯治疗SLE的可能的作用机制。 2 以温病理论为指导,探索治疗SLE的临床可行的、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 【方法】 1 动物实验研究采用大肠杆菌脂多糖(LPS)100ug/只,诱导BALB/C小鼠多克隆B细胞活化致免疫机能紊乱的SLE样模型,采用细胞流式术、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青蒿琥酯片对狼疮样小鼠淋巴细胞表面的CD54分布情况。 2 临床研究根据SLEDAI评分将SLE活动期患者分青蒿琥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分析叁组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总有效率、SLEDAI评分的改善等情况,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毒副作用。 【结果】 1 动物实验发现模型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明的CD54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用药组,造模用药组淋巴细胞表面CD54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青蒿琥酯各组作用优于强的松组,其中以大剂量的青蒿琥酯组最为明显,但小剂量组与中剂量之间无明显差异。 2 临床研究发现,叁组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实验室指标均改善,SLEDAI积分的减少,均治疗有效。但叁组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改善及总有效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对于免疫学指标的改善,各组均无明显的疗效。各组短期内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结论】 大剂量青蒿琥酯治疗SLE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毒副作用小,但其单独应用于SLE的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淋巴细胞表面CD54的表达,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黏附,抑制了B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发挥了免疫的调节作用。

刘红姣[3]2002年在《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布广泛,临床表现复杂而多变,且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被公认为疑难病症。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进展、检验技术的进步,医学界对SLE这一疾病认识日渐提高,但SLE造成全身性系统性的损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因此无法病因治疗。青蒿琥酯(Artesunate)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已为现代实验所证实。它最初是用来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后偶然发现其对治疗SLE效佳。但临床报道不多,本文通过对149例SLE患者的观察和对比研究,了解用青蒿琥酯治疗SLE的疗效及毒付作用,以寻求一个治疗SLE的成功方案(即一个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少或无毒副作用、服药方便、价格便宜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分析其治疗机理,探讨SLE的发病机制,同时为拓宽青蒿琥酯的临床应用范围作基础。 文献理论研究 西医认为SLE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祖国医学文献中无SLE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在文献中有类似描述,如“蝴蝶丹”、“阴阳毒”、“痹证”或“痹病”等。现代中医学认为SLE乃素体虚弱,真阴不足,郁热、火旺、热毒、血热、瘀滞、风湿、积饮、水湿等病邪痹阻脉络,外侵肌肤,损伤脏腑所致,常由外感、劳累、情志不调、损伤、阳光、产后所引发。治法有养阴清热、解毒祛瘀等。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具有清邪热、解暑毒、养阴除蒸、截疟祛瘀的功效。青蒿琥酯为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衍生物,它不仅保留了青蒿的功效,且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故可以用来治疗SLE。 临床研究 研究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对象:1999年10月至2002年3月(共两年半时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四科收治的住院病人、皮肤科门诊住院病人及跟随导师钟嘉熙教授在门诊③诊室诊治的病人,共149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2年SLE诊断标准(见附一);活动期标准参考Chubick法和浙江医科大学方法拟定(见附二)。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 毕业论文:胄商琉国治疗系统性 狼疮的临床研究标准》’‘’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87年提出的SLE辨证分型为标准进行辨证分型(见附四)。 研究摊:采用国际通用的SLE评分跳表(见附录叁入将所收集的149例病例按得分的多少(将得分接近的分别分到叁组)随机分成叁组。 第一组O9例h 强的松+雷公藤多戍N.5叫叫叭叨用; 第二组仿 例* 强的松山护药汤剂(辨证论治后所选方药人 第叁组仿0例h 强的松十脊蒿唬酯。 强的松60咖,叁组用量一致* 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得到良好控制(约3周)后,开始逐渐减量,若有反复。在撒减前的基础上加 5叶 mgld。青蒿琉酯先用针剂 60m呗首日剂量加倍功 596G8或 0.9%NS或 5%GNS静滴 5刁天,再改用片剂50mgh口服,ZW天。第一组可加用对抗强的松及雷公藤多贰副作用的一些对症治疗。20日为一疗程。 将叁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胸计学处理(采用Xz检验、t检验、F检验及 q检验,计量数据以 X土 S表示人分析。 结果:叁组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二、叁组明显优于第一组,而二、叁组间无差异。.结语 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治疗SLE的优狮在; 二、将中西医理论结合起来开发中药制剂势在必行; 叁、SLE治疗上目前存在的问题。

崔向军, 侯晓强, 常彩云[4]2005年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首次从菊科黄花蒿(artem isiaannuaL)中分离、提取出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artem isin ir)。青蒿素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抗疟药,而且毒副作用小[1]。近10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青蒿素对免疫系统有广泛

余其斌, 金慧玲[5]1996年在《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采用青蒿琥酯治疗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达93.3%。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青蒿琥酯具有抗光感作用和提高Ts细胞活性、抑制CIC形成有关。

钟嘉熙, 刘亚敏, 刘红姣, 杨德福, 林兴栋[6]2000年在《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安全性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曾经报道用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取得一定疗效 ,与单纯激素对照组比较 ,无论是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病情评分、改善实验指标 ,还是在减少激素用量、降低并发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取得总有效率 96 %的疗效 (P <0 .0

肖黎辉[7]2011年在《青蒿琥酯对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疾病活动性或传统风险因素的关联性;通过体外研究观察青蒿琥酯(ART)对这些因子的调控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搜集3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出疾病活动指数(SLEDAI)、10年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危险率,检测相应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并根据干扰素(IFN)诱导基因表达水平计算干扰素指数,根据危险率或SLEDAI高低把SLE组分为两组,用t检验分别检测两组间的VEGF、MIF、干扰素指数;另分析10年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危险率与SLEDAI的相关性。2、收集7例SLE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每个患者的PBMC分为两组:ART组(5μmol/LART处理)和对照组,12小时后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细胞中Ⅰ型IFN诱导基因LY6E、ISG15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VEGF及MIF水平。3、用不同剂量(0,5、20μmol/L)的ART处理有/无IFN-α-1b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6.12或24小时,以Q-PCR检测细胞中LY6E、ISG15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VEGF及MIF水平。以地塞米松(DEX)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SLEDAI高分组较低分组MIF水平显着升高(p=0.002),VEGF水平显着降低(p=0.02),干扰素指数显着升高(p=0.028);SLE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比其MIF水平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VEGF及干扰素指数无明显变化;SLE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率与疾病活动指标SLEDAI评分具有一定相关性(r=0.365,p<0.05)。2、与对照组相比,ART组处理的PBMC其LY6E、ISG15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MIF、VEGF水平明显降低(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相比,经IFN-α-1b刺激后6h、12h或24h的HUVEC表达LY6E、ISG15 mRNA显着升高(P<0.05),MIF水平明显升高(P<0.05),VEGF水平明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IFN预处理12h的HUVEC,以ART或DEX处理后LY6E、ISG15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同时VEGF、MIF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DEX组与ART组间无明显差异性。未经干扰素刺激的HUVEC, ART组和DEX组与对照组相比LY6E、ISG15表达明显下降(P<0.05); VEGF.MIF亦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0.05)。结论1、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与疾病本身及其活动关系较密切,而与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无关,提示狼疮疾病活动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青蒿琥酯可以抑制狼疮患者PBMC中VEGF、MIF的分泌,并下调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3、青蒿琥酯可以下调HUVEC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VEGF和MIF的分泌,通过IFN刺激试验进一步证实青蒿琥酯对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调控作用。

潘蕾, 王燕燕, 崔向军, 侯晓强, 付军霞[8]2008年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结缔组织疾病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目的:综述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结缔组织疾病的研究概况。方法: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结缔组织疾病的研究情况。结果: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结缔组织疾病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结论:青蒿素类药物用于治疗结缔组织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基础和临床研究均需进一步加强。

金鸥阳, 张华勇, 徐婷, 赵盛楠, 周康兴[9]2007年在《青蒿琥酯治疗MRL/lpr狼疮鼠肾炎的病理变化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对MRL/lpr狼疮鼠肾炎的疗效,探讨青蒿琥酯治疗狼疮鼠肾炎的病理变化及机制,为临床用于治疗狼疮患者提供依据。方法MRL/lpr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治疗组、环磷酰胺(CTX)治疗组和对照组。16周龄时青蒿琥酯组给予青蒿琥酯125 mg/(kg.d)治疗16周,CTX组给予CTX 100 mg/kg×2 d腹腔注射。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补体C3沉积,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中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①青蒿琥酯组和CTX组肾脏病理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②青蒿琥酯组和CTX组肾脏内补体C3沉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③青蒿琥酯组肾脏VEGF mRNA表达(0.72±0.11)和CTX组肾脏VEGFmRNA表达(0.66±0.19)均低于对照组(0.92±0.06)(P<0.05);④青蒿琥酯组和CTX组肾脏VEGF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青蒿琥酯治疗MRL/lpr狼疮鼠可以改善肾脏病理损伤。抑制C3的沉积及VEGF的产生是青蒿琥酯治疗MRL/lpr狼疮鼠肾炎的有效的可能机制。

朱卫星[10]2002年在《青蒿琥酯对狼疮样小鼠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血清水平和肾脏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青蒿琥酯治疗狼疮样小鼠后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水平和肾脏表达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亲代BALB/c鼠淋巴细胞经静脉途径输入到(C57BL/6×BALB/c)F1小鼠体内,诱导成狼疮鼠模型。将诱导成的狼疮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青蒿琥酯组、雷公藤多甙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用药前及治疗3月后检测血常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IL-6和TGF-β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过氧化酶(SP)方法检测IL-6和TGF-β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用药前空白对照组、青蒿琥酯组和雷公藤多甙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抗dsDNA抗体升高,IL-6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TGF-β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青蒿琥酯组和雷公藤多甙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血清,抗dsDNA抗体明显减少(P<0.05),IL-6有所下降,但相差不显着(P>0.05),但TGF-β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青蒿琥酯组和雷公藤多甙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略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抗dsDNA抗体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血清IL-6低于空白对照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差均不显着(P>0.05),血清TGF-β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略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脏免疫组化显示,青蒿琥酯组、雷公藤多甙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肾小球TGF-β染色明显,而空白对照组染色不明显,空白对照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IL-6过度表达,分值明显增加,弥漫分布在肾小球系膜、毛细血管、间质和肾小管;青蒿琥酯组、雷公藤多甙组和正常组只是在肾小球系膜和毛细血管壁有轻度表达。讨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用的治疗药物为皮质类固醇及素和免疫抑制剂,虽然疗效可靠,但因副作用明显而应用受限。祖国医学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有可靠的疗效。雷公藤多甙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代表药物,雷公藤多甙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其副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如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等。青蒿琥酯是我国发现的一种新抗疟药,是从中药青蒿中提纯的有效化合物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近年来对青蒿琥酯<WP=7>的研究不仅限于治疗疟疾,尚发现它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和雷公藤多甙相比,安全低毒是其优点。活化的单核细胞是血液中IL-6的主要来源,局部组织的IL-6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或局部巨噬细胞产生。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等都能在不同条件下产生IL-6。IL-6主要诱导活化后期的B细胞大量合成分泌型Ig的mRNA,从而增加Ig(IgM、IgG和IgA)的分泌。大多数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能分泌一种以上的TGF-β,大多数正常细胞和血小板分泌的是潜在的TGF-β,外周血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能产生有活性的TGF-β。TGF-β是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能抑制各类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性。本研究显示:1、狼疮模型鼠诱导成功后血清IL-6水平明显上升,肾脏IL-6表达增强,血清TGF-β水平明显下降,肾小球上皮细胞TGF-β表达减弱,间质细胞TGF-β表达增强,提示体内这两种细胞因子的改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过程中作用尤为重要。2、青蒿琥酯对狼疮样小鼠的治疗作用和雷公藤多甙相似,能改善贫血,减少血清抗dsDNA抗体,减轻肾脏的病理改变,对肾脏IL-6和TGF-β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对血清IL-6和TGF-β水平的影响也相似,均能下调血清IL-6水平,上调TGF-β水平。本研究结果提示:青蒿琥酯对狼疮模型鼠的作用与雷公藤多甙相似,可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影响体内IL-6和TGF-β的表达,并改善狼疮鼠的病理变化。鉴于青蒿琥酯对狼疮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低毒,进一步研究青蒿琥酯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它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青蒿及其衍生物治疗皮肤病的研究概况[J]. 蒋岚, 孙丽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2]. 青蒿琥酯对狼疮样小鼠淋巴细胞表面CD54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 戚淑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3]. 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D]. 刘红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

[4].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 崔向军, 侯晓强, 常彩云. 湖北中医杂志. 2005

[5]. 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临床观察[J]. 余其斌, 金慧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6

[6]. 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安全性观察[J]. 钟嘉熙, 刘亚敏, 刘红姣, 杨德福, 林兴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

[7]. 青蒿琥酯对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的影响[D]. 肖黎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8].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结缔组织疾病研究概况[J]. 潘蕾, 王燕燕, 崔向军, 侯晓强, 付军霞.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9]. 青蒿琥酯治疗MRL/lpr狼疮鼠肾炎的病理变化及机制[J]. 金鸥阳, 张华勇, 徐婷, 赵盛楠, 周康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0]. 青蒿琥酯对狼疮样小鼠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血清水平和肾脏表达的影响[D]. 朱卫星. 第二军医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