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对教学伦理研究的声音的回应与批评_伦理学论文

对反对教学伦理研究的声音的回应与批评_伦理学论文

对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反对之声的回应与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之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5)08-0004-05

      重视与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必须。然而现实中尚有很多人,甚至教育界的权威专家认为,当下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笔者借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学伦理学研究”之机,关注过教学伦理学研究对象问题,并做过相关调查。结果发现,不少人,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对此普遍存在认知偏差:有的误以为教学伦理学是研究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还有的认为教学伦理学是在跟教师提“公平”“人道”这些师德层面的要求。盘点起来主要有“无涉说”“多此一举说”“不合时宜说”以及“替代说”这四种反对之声。这些反对之声不仅直接梗阻了教学伦理学研究的正常启动与顺利开展,而且影响到人们对教学及其诸价值维度的认识与把握,亟待引起关注。有鉴于此,笔者不揣简陋,拟对这些反对之声做一回应与批判,权作一家之言,愿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是教学应有品性,教学无涉伦理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教学关涉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是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哲学,这都可以理解与接受,毕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与帮助,教学管理的狠抓落实需要管理学的支持与指导,而教学目的的酝酿与制订又需要哲学的洞察与指引。然而,如果说教学关涉伦理则多少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与接受了,毕竟像教学设计、师生课堂互动以及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教学活动看起来皆与伦理无甚关联,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二者根本就扯不到一块去。在此不妨以教学设计为例,要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我们熟练掌握诸如现代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此外,还需要了解学情、了解教材……这就关系到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但好像并没有涉及伦理学。事实上,倘若我们去问一位教师在其日常教学中是否需要伦理学的话,其回答多半是否定的,因为伦理学似乎从未在他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过。教学无涉伦理,教学不具备伦理之维,这似乎成了人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恰如石中英教授在其《教育哲学》一书中在谈及教学伦理性时所描述的那样:“比起教学的意向性、双边性和中介性来说,教学的伦理性是一个不怎么被人们所注意和认可的特征。”[1]165

      然问题之关键在于,未被觉察与认识并不代表不存在、不重要。事实上,“教学活动与其他任何的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1]171。“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教学目的、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系、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等,都存在着道德和不道德的判断和选择。历史上没有不蕴涵道德的教学,只有教学者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自觉施行或不自觉施行,以及施行什么道德的区别。”[2]众所周知,作为一项具体而实在的人类实践活动,教学是不会也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而在真空中独立进行的,其只能在一定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出场与敞开。如此一来,教学所置身的特定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伦理道德肯定会对教学产生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影响与作用,从而使教学承载起特定的社会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具体来说,作为教学直接执行者与重要参与者的教师,其是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现实而具体的人,必然会受到特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与作用,从而给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打下鲜明的时代烙印,而教师的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又必然会投射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或多或少最终使教学烙上了鲜明的社会伦理道德印记。此外,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教学活动作出伦理道德方面的评价与衡量,这种基于伦理道德视角的评价与衡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产生或显或隐的道德规约与价值引领,从而在伦理道德层面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与作用,赋予教学活动伦理性。而国家也不会放松对教学活动的监管与督导,这些监管与督导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强制要求教学活动要符合、彰显其所认同与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一监管与督导活动亦会给教学披上一层伦理外衣。事实上,对于教学伦理,除了上述诸种外生的,还有内生的。具体来说,教学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人类理性行为,关乎人类文明的繁荣与昌盛,其必然会体现出一定的伦理品性和道德光芒。教学具有伦理性,这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是确保与促进教学活动得以出场与展开的道德合法性基础。“伦理是教学的内在要素和知识基础,与伦理要素相分离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3]所以说,伦理是教学应有之品性,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伦理无涉的。

      二、教学并非天然良善,对其进行伦理审视绝非多此一举

      当前,有不少人觉得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纯属多此一举。原因很简单,“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4]而既然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向善的,那么教学肯定就是好的、善的。恰如周建平教授在其《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一书中所描绘的那样,教学“是人类的一项善举,是道德的。有了它,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有了它,人类文明才得以保存、积累和丰富”[5]。教学“是一系列意在给学生带来期望变化的‘善’的实践活动。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教学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他人使之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的努力”[3]。事实上,“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概念”[6],作为人类一项高度自觉的理性行为,教学被寄予厚望,肩负着填补个体发展与人类社会总体文明进步鸿沟的重任。人生而为人,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尚需经过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正如康德所强调的那样,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由此可见,教育之为人是多么崇高与神圣,而教学又是教育之基本组织形式,一切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都必须落实到教学身上才行。既然如此,那么教学也是崇善、神圣的了。而既然教学天然就是善的、本身就是好的,那么再对其进行伦理审视实属多此一举,所以说真没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

      初看起来,委实如此——既然教学天然就是善的、本身就是好的,那么我们再对其进行伦理审视,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确实多此一举。然细究起来,不难发现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逻辑问题——混淆了对教学的应然价值期待与实然功能诊断,即简单地将教学功能等同于教学价值、教学目的。具体来说,教学价值涉及人们对好教学的一种期待,它反映的是理想的教学“应该干什么”,是一种应然层面的期待,而教学功能则是“应该干什么”的教学在现实中“实际干了什么”,是一种实然层面的显现。教学功能与教学价值表面看起来相似实则相差很大。正如著名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在强调功能性质时指出的那样,功能是“可见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向(目标、动机、目的)”[7]。我们不能天真地将教学理想当作教学现实。石鸥教授在其《教学病理学基础》一书中曾有过这么一段精彩而到位的描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神圣的理想的健康的教学理念来分析、研究、操作、展开现实的教学系统。我们描绘的是理想的教学,我们谈论的是健康的教学。一涉及教学,我们总自觉不自觉地将它与良好的知识传授、能力发展、品德培养结合起来;一涉及教学,我们就自觉不自觉地将它与积极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发展结合起来;一涉及教学,我们心中浮现的都是主观追求的理想规范的美好图景的教学……”[8]4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如人、动物、植物等任何有机体都有可能患上疾病一样,教学这个多元而复杂的系统,在不当的运作方式和内外异常因素的侵染之下也容易患上或这或那的疾病。”[8]3事实上,“研究表明,教学自产生之日起,其积极的正功能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过,也即就没有完全正常充分健康地运作过,就一直遭受着这种那种疾病的侵袭。”[8]3所以说,“教学未必都神圣……我们说教学是开启人们通向光明前程的天堂之门的钥匙。我们更要说,同是教学这把钥匙,它也开启人们走向黑暗的地狱之门。”[8]3也就是说,教学也不尽是好的、善的,其本身也有好坏、善恶之分。对此,可能会有人辩解说,教学毕竟是促进人发展的,其结果是好的、善的,然而问题之关键在于我们并不能简单、单纯地以结果之好坏来判断教学之好坏,毕竟“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善的、正当的行为,并不是功利主义所说的因为其预期活动的结果是善的或有用的,而是因为这种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善良意志’”[9]。严格来说,现实中那些诉诸不正当手段却最终产生有效结果的教学行为是不道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结果来衡量教学之好坏,好的教学理应也必须是“以善致善”的。

      三、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是极为重要且紧迫的,绝非不合时宜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因为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不合时宜。原因很简单,当前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中存在诸多亟待重视与解决的现实性、紧迫性课题与问题,如教学现代化问题、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等等,尤其是教学实践中“少”“慢”“差”“费”等现象仍很常见,而且还很严重。因此,当务之急和务实之举是如何尽快解决教学有效性问题,把有效教学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有效教学问题的相关研究,而非教学伦理学研究。毕竟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很宝贵、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该放的事物身上,尽管众多问题都可以关注与思考,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我们理应也必须抓主要的、重要的,而不是全面铺开。客观来说,认为当前开展教学伦理学不合时宜这一看法还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不仅广大教学实践者这么看,就连部分专门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这么认为,这可以从他们日常关于教学伦理学研究的言谈评论中窥知一二。公允地说,尽管上述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不合时宜说”认为当前尚没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然而严格来说,“不合时宜说”还是承认教学关涉伦理、存在伦理矛盾的,只是由于做事有轻重缓急,所以当前我们要把宝贵而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更为重要的教学有效性而非教学伦理性身上,这才是问题之关键所在。笔者在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时也曾被人好心劝说过,“有效教学问题还未弄好,研究教学伦理干什么?”“现在还不是研究教学伦理的时候,先关注有效教学吧,等把有效教学问题搞好再去弄教学伦理吧!”……与“无涉说”“多此一举说”显著不同的是,“不合时宜说”虽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但严格来说其还是承认有教学伦理这么一回事,并未否认教学伦理研究之合法性和价值性。只是觉得教学伦理问题并不那么重要,尤其是与有效教学比起来,其完全是可有可无之点缀了,所以才会有有效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和务实之举,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这么一说。

      客观来说,上述关于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之“不合时宜说”虽不科学却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具体来说,一是因为伦理学一直给人一种没有生产力的感觉,教学伦理只是对教学进行一种道德规约与指引,所以与有效教学这种生产力十足、被人看好的研究比起来,教学伦理学研究自然是要退避三舍的,尤其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教学有效性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仍是个焦点和难点的情况下。二是因为有效教学一直高蹈的缘故。站在发生学的视角来看,教学这一实践活动主要源于个体发展与人类社会总体文明之间的不平衡性,而为了更快填补这二者间的鸿沟,人们会有意无意关注与重视教学有效性。有效教学既是应然取向又是现实诉求。“可以说,只要有教学活动的存在,就必然存在着对有效教学的关注与追求。”[10]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重视与追求教学有效性历来是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之重要主题。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教育史就是一部追求有效教学的历史。”[11]时至今日,人们对有效教学问题仍偏爱有加,“当下,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12]。然而,有效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很难让人完全满意。因此,人们对于教学有效性也是处于一种不断追求、不断逼近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教育普及逐步实现,人们对教学质量愈加关注之当下,有效教学问题更是成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将重心聚焦于有效教学”[13]。但问题在于,教学伦理就不重要吗?与教学有效性比起来,教学伦理性是次要的吗?关于教学有效性与教学伦理性,我们是要优先关注教学有效性吗?公允地说,教学具有伦理性,且伦理性之于教学不是可有可无之点缀,也不是能否达到之境界问题,而是教学守护本己、避免异化,使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严格来说,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教学伦理之维并不存在所谓的“追求”“争取”问题,而只存在“夺回”“保护”的问题。关于教学伦理性与教学有效性,伦理性是方向性的,其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好坏、善恶问题,指向的是教学是否在“做正确的事”;而有效性关涉的是能否把教学这件事“做正确”。关于教学,我们首要的是确保在做“正确的事”,而后考虑的才是如何把这件正确的事“做正确”了。也就是说,伦理性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概念,具有首要性。对于教学,只有在确保教学伦理性的前提下,教学有效性才有意义。当然,这里强调教学伦理性的重要性、首要性,并不是说教学有效性就不重要了、是可有可无的。实际上,对于教学,伦理性和有效性都很重要、必要。可以说,徒具伦理性而无有效性的教学容易导致伦理上使人振奋,但事实上一事无成的危机;而徒具有效性而无伦理性的教学又容易使教学沦为丧失灵魂之行动。

      四、一般伦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替代不了教学伦理学

      现实中,关于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之看法,除了上述“无涉说”“多此一举说”和“不合时宜说”之外,还存在一种“替代说”。所谓“替代说”即认为可以用其他研究来替代教学伦理学研究。也就是说,“替代说”虽然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但其还是承认教学关涉伦理,教学伦理问题研究有其合法性和必要性的(在这点上,“替代说”与“不合时宜说”还是观点一致的),只是可以有其他现成或更便捷的替代,没有必要劳心费神单独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诉诸“理论—应用”以一般伦理学替代教学伦理学是不可行的

      当前,有不少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原因很简单,一般伦理学研究已经很完善了,我们完全可以将一般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继而取代教学伦理学研究,或者干脆直接用一般伦理学去替代教学伦理学。问题是真的可以这样替代吗?对此,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后一种观点是很难站住脚的。原因很简单,尽管一般伦理学研究历史悠久、硕果累累、体系完整、人员给力,然长期以来,一般伦理学关注与思考的主要是比较宏观的问题,对于教学这种“小问题”其是很少关注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的。就算偶有涉及,也大多如蜻蜓点水一般一带而过,根本就不深入和系统。所以说我们不能将求解教学伦理问题的目光投注到一般伦理学,希望从那里找到满意的解答。而采取以伦理学视角审视教学问题,进而取代教学伦理研究的迂回策略同样是不可行的。该观点虽然比直接用一般伦理取代教学伦理学研究稍显合理,但同样存在隐忧与问题。首先,它遮蔽了教学与伦理二者之内在关系。我们委实可以诉诸伦理学视角来看待与观照教学问题,伦理学也的确能为教学提供帮助与支持,然问题之关键在于,教学之所以关涉伦理,并不因伦理可以作为教学的支持性条件,而是因教学内在地具有伦理性质。所以说,那种希图以伦理学打量教学的做法,实际上是忽视了教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性。且在这一理念影响下,伦理学通常会以一种外在侵入的姿态闯入教学,伦理学与教学呈现出一种“主体—客体”关系。如此一来,伦理学就成了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教学则俯身于下,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指导的位置,沦为伦理学的附庸。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种缺少、丧失教学立场的教学伦理常常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事实上,教师总是自下而上地从他们的教学问题或事件中理解教学伦理,而非自上而下地对诸如公正、人道、自主等抽象的伦理范畴进行思考。”[14]这就说明教学伦理必须根植于其内在的伦理性才能成长起来,那些外在于教学的一般伦理要求,很难为其提供营养。此外,一般伦理学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嫁接到教学问题中。教学要体现一般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但不是对这些伦理内容的直接复制与粘贴,一方面,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极其复杂多样,另一方面,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又具有普遍性和一定程度的抽象性。而教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筛选和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切合教学的特点,从而得以落实。如果只是抱着以一般伦理学代替教学伦理的态度,而不根据教学的特点加以吸收和改造的话,那么伦理学也只能作为一种外在的批判,而我们更为需要的实际上是教学内部的自律和自我反省。以上均表明,虽然一般伦理学可以为教学伦理学与研究提供丰富的视角和基本的方法,但它毕竟外在于教学,不想也不能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因而,我们仍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着眼于内蕴于教学的伦理因素,提高教学的整体伦理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虽涉及教学伦理却替代不了教学伦理学

      关于“替代说”,除上述诉诸“理论—应用”模式,以一般伦理学替代教学伦理学这种观点之外,还有另一观点,即用教师职业道德来替代教学伦理学,认为教学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回事,我国正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研究。初看起来,这一观点似乎正确也合乎现实——毕竟当前教学伦理的研究大多是对教师提出诸如“人道”“公平”之类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且,在如何提升教师教学伦理性的问题上,我们也将目光主要投注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上,似乎只要教师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教学的伦理性便能够自然呈现。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甚至承认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学伦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确实有助于教师教学伦理的涵养与提升,进而有助于教学中伦理的实现。但是,如果仅仅因为二者关系密切就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替代教学伦理的专门研究,便是犯了将交叉关系作为同一关系处理的逻辑错误,极易造成实践中的混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教学伦理研究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不科学的。首先,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括教学伦理是不充分的。教师道德建设只偏向教师一隅,却撇开了对教学系统其他要素,如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注。一方面,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仅着眼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并不能满足整个教学系统的伦理建设需要。“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4]因而,教学伦理也不可能只关涉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伦理要求。教学伦理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学习活动中作弊现象泛滥、对教师辛勤劳动怠慢等问题都不是仅仅诉诸教师的职业道德便能得以解决的,而若想使教学符合伦理要求,也不是只靠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实现的,还与教学的伦理原则以及既定教学内容的伦理性质密切相关。因此,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取代教学伦理研究,并不能代表教学伦理的全部内容,是不充分的。另外,将教学伦理研究与师德建设研究等同,很容易造成不断地向教师提要求、树规范,进而给教师加上难以承受之重的后果,而这也是当前亟须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伦理研究并不属于同一范畴,无法等同。教师职业道德隶属美德伦理学范畴,其重心在于研究与确立教师这一社会角色所应肩负与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解决的是教师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学伦理则隶属规范伦理学范畴,其重心在于研究和确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行为方式的道德性,倾向于厘清教师怎么教才是符合道德、好的教学行为。从学理的视角来看,规范伦理学以具体行为方式为中心,而美德伦理学则以品德为中心。细究起来,二者之间还是具有很大差异性的。具体来说,规范伦理学比美德伦理学更为具体、情境化,毕竟规范伦理学涉及的是“做什么”,而美德伦理学侧重的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仅仅思考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和高尚人格,而不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仍然会使教师在面对复杂而又富有不确定性的实际教学中步履维艰。因此,无论是从研究涉及的要素还是研究所属的范畴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不能取代教学伦理学的专门研究。

      总而言之,无论是认为教学与伦理无关的“无涉说”,将教学看作天然为善而无须伦理关照的“多此一举说”,还是认为在有效教学等其他教学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之时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研究的“不合时宜说”,抑或是虽然肯定了教学伦理价值,但指出可以用一般伦理学或者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代替教学伦理学研究的“替代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学本身蕴含着伦理特性,是求真与向善统一的活动,但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一定差别,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违背教学伦理的问题,这些不仅体现在教师“教”的方面,同样体现在学生“学”的方面,体现在整个教学系统之中,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系统的教学伦理学研究加以解决,那种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教学伦理学研究的论断,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却反映出对教学伦理性认识的偏差和不足。文章对当下反对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的诸种观点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和批判,正是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警惕,从而免于迷失在各种表面化的看法之中,认识到教学伦理学研究的独特与重要价值。

标签:;  ;  ;  ;  

对反对教学伦理研究的声音的回应与批评_伦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