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

杨兴锐[1]2014年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并购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经济学家钱纳里曾指出,发展中国家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非常突出,因而资源在再配置方面的潜力较之发达国家更为重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企业跻身全球舞台的重要标志。据普华永道统计,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为652亿美元,增幅达54%,创历史新高。2012年12月,中海油以151亿美元并购加拿大油砂运营商尼克森公司(Nexen Inc.),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外并购事件。然而,作为新兴市场的后发企业,这种快速展开的海外并购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着名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为这种担忧提供了佐证。例如,2004年,TCL出资5.6亿美元重组法国汤姆逊公司(Thomson SA)彩电和DVD业务,导致了企业连续几年的巨额亏损;2004年,上汽集团出资5亿美元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Ssang Yong Motor Company),结果以双龙的破产而告终。跨国并购是以企业为载体,调整资源存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融合,使我国经济进入长期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方式。作为后发企业,我国企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其跨国并购多为产业投资式的跨国并购;因此,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效应并不十分显着。但是,也有一些企业虽然是产业投资式并购却显着的创造了价值。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其影响机制如何?学术界关于跨国并购能否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些学者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国际化、协同和风险分散等方面的整合利益,因而可以为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股东创造价值(Kang,1993; Gubbi et al.,2010)。另一些学者则强调,跨国并购过程中的一些潜在挑战会阻碍并购目标的实现,对并购企业的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已有的跨国并购样本不多,有关的跨国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也较少,而现有的不多的有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在结论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从现有的研究基础看,多数文献集中于单个问题的探讨,如绩效或绩效影响因素,相对缺乏深入的整合研究,跨国并购作为一项复杂的投资活动,必然有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与运行机制,单独研究个别问题固然重要,却容易忽略对其内在的、深层的动因、路径及机制的考察;同时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企业自身或外部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较少深入挖掘企业内部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因而无法揭示跨国并购价值创造的过程和深层机制。本文的选题密切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问题。首先,本文从资产寻求视角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并给出了逻辑一致的解释。我们以2002-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180个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其财富效应。结果发现,在[-10,10]事件窗口中,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获得了显着的正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地,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从并购企业特征、目标企业特征、东道国特征和并购方式四个方面探索影响财富效应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并购企业的研发强度和跨国并购经验对财富效应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并购企业的成长速度、资产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则对财富效应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东道国的创新与成熟度对财富效应具有积极作用,纵向并购由于其更易于获得研发、渠道或矿产资源而受到市场的肯定。然后,本文聚焦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长期价值创造问题,引入动态能力视角对影响并购价值创造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通过建构一个感知、获取、转换能力为自变量,研发强度为调节变量,资产规模、行业集中度、并购资产类型和并购经验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机制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感知、获取、转换能力叁个变量对跨国并购价值创造具有积极显着的影响;研发强度对于转换能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说明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其转换能力较强;行业集中度、资产类型、并购经验也对价值创造有显着影响。最后,本文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大量的搜集、分析8家样本企业跨国并购的多种数据,构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在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方面有重要作用,并购过程中动态能力作用的类型主要有叁种:感知、获取和转换,它们各在不同阶段发挥主要作用。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自然资源获取型和战略资产获取型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方面的异同,发现两种类型并购在感知机制方面并无差别,但企业表现出的感知能力并不相同,在获取方面,中介投行及合作伙伴的引入易促成自然资源获取型并购获取的成功和降低战略资产获取型并购资产获取与整合重构的风险,而多样化的支付和融资方式可以减少战略资产获取型并购资金压力从而有助于价值创造;转换能力方面两种类型跨国并购方面差异显着,在组织结构、文化、人力资源和供应链方面进行中等或较高程度整合的资源型企业容易形成新的资源能力基础并实现价值创造,而在供应链、研发、品牌、渠道等方面进行较高程度整合的战略资产寻求型企业容易实现协同创新和资源能力基础的更新并实现价值创造。本文的研究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投资者对我国企业资产寻求型海外并购的正面评价证明了“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性。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把握时机,适时收购目标企业有价值的知识资产和重要自然资源,以克服后来者劣势,提升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基础。其次,我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推进战略转型,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积极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所掌握的关键资产,以加快技术追赶;最后,我国企业应不断在并购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动态能力,以敏锐的战略国际化眼光捕捉跨国并购目标和时机,审慎的进行并购评估和谈判,才能在跨国并购的实践中创造价值。

苏昌静[2]2014年在《中、日、印企业在金砖国家并购战略选择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国并购己逐渐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它在推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国家战略的选择,也是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潮流,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国门,投身于收购海外企业的大军中。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海外并购在并购案例数和并购总额两方面都再创新高,其平均并购额高达3.39亿美元。然而,跨国并购并非只是中国企业家所想象的蓝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远低于竞争对手,显然科学的战略选择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诸多理论多数基于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忽视了新兴经济体未来在跨国并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尝试比较中国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金砖国家并购战略选择的不同,探索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的规律与差距具有一定的价值。为使比较的对象层次上相同,本文选取日本、印度两个典型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并根据案例样本数量的有效性,选取巴西作为研究对象。从已有的并购战略选择规律去寻找中国企业在并购上竞争优势所在,以便提供给外界参考,是本文的主要切入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通过WOS数据库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而厘清脉络,获得本研究所需的知识基础,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其次,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对比,阐述中、日、印企业各自在巴西面临的竞争环境;再次,围绕产业、资源、制度叁个角度构筑不同国家企业跨国并购战略选择差异的概念框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且借助Zephyr数据中的并购事件,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对中、日、印企业到巴西并购的全部并购进行深入解读和判定,梳理各自的发展历程、规模特征等,比较叁方存在的差异以及中国企业的不足之处,论证研究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日、印企业各自的产业层和操作层的竞争优势所在,最终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决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比较中、日、印企业在巴西的并购战略选择行为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式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得出产业基础观、资源基础观、制度基础观共同构成了企业并购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既有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以上述理论为知识基础;第二,企业跨国并购产业选择与产业比较优势相关。本文以动态竞争的角度对原有的比较优势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将其用来解释企业跨国并购产业选择的行为,认为并购产业选择是基于不同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限制下所作出的经济选择,本文的结果验证了假设:并购产业选择主要集中在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第叁,企业对战略性资源的诉求与持股比例、进入模式选择相关,且中国、印度企业对资源的获取的诉求较高,相反日本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诉求更高;第四,制度对企业并购战略选择的影响是双向造成的;第五,从产业层来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制造、组装、生产和原材料开采等领域,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且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面临较大的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从操作层来看,中国国有企业在并购中议价能力不足,落后于日本、印度企业。而中国民营企业在巴西的并购却展现出一定的实力,企业议价能力较强,对控股的诉求也要高于中国国有企业。

刘昆[3]2005年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正面临着跨国并购浪潮的冲击。现代企业不断发展的历史已经证实,在现代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必须走向跨国经营。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和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低成本扩张的一条捷径。本文旨在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进行跨国并购及其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在文章中,笔者对中国企业所处的国际并购环境,比较优势,以及由跨国并购而产生的一系列效应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及阐述,并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本文采取了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通过对国际投资环境进行分析比较,对中国企业的相对优势进行分析,从而论证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可行性。文章阐述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产生的一系列正面的和负面的效应,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有效的成功战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沿用了现状阐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提出结论的技术路线。目前,对于跨国并购的研究多限于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中资的海外并购多见于案例,研究的很少,并购战略的研究极少见到。因此本文的几个分论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可行性;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效应;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选择等都是目前并购研究的创新点。

白洁[4]2006年在《比较优势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国并购作为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绿地投资而成为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不能等闲视之。入世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已经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优势,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演变,借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比较优势对解释我国跨国并购的动因和现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并对本文着重分析的跨国并购比较优势作一具体界定。又因为,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投资选择和成长方式,受到市场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因而本文将结合我国跨国并购的现实情况,利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我国跨国并购基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上的比较优势,其目的是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然后,本文将依据比较优势,进一步分析中国开展跨国并购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诸如,兼并那些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什么行业适合走出去,在进行跨国兼并时,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模式。最后,本文提出通过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努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郑学敏[5]2008年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探讨》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不断相互渗透,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海外并购活动更是日趋活跃,成为国际投资的主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推动力量。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融合,中国企业在积极应对外资收购国内相关企业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国门,实施积极的跨国并购战略。据UNCTAD和我国商务部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1996年,我国跨国并购额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额逐渐增加,2004年为47.71亿美元,到2006年则高达82.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包括金融类、非金融类)的近四成。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并购市场,若以交易数目来计算,中国在亚洲市场中则是排名第一。目前,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讲跨国并购均是指中国企业对外国企业的并购。)然而,企业并购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行为,并购交易的对象是集技术、人才、设备及市场为一体的动态资产,同时跨国并购面临着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可观的预期效益下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我国的跨国经营起步较晚,跨国经验和投资规模远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并购风险尤为突出。一些着名国际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60%—70%的合并案例是失败的。因此,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借鉴国外并购市场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适合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所需要的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已经展开,一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相继面世,这无疑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统而观之,我认为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这样一些不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分析以定性为主,定量分析较少;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风险分析不突出,对风险的防范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有鉴于此,本文运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经济学方法,以处于海外并购初期阶段的中国企业为立足点,以其海外并购的风险为对象,从以下六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首先解释了跨国并购的基本内涵,然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引申出本文的写作意义,详述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及效应。本部分在介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可行性及其所产生的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和2001年以后的初步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宏观动因,包括边际产业扩张的需要,与我国的投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政策的支持等;二是微观动因,如延伸价值链获取更多附加值,寻求技术、品牌、战略性资产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具有时差效应、成本效应、窗口效应及促成了企业体制改革的效应。第叁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定性分析。本部分在介绍跨国并购风险概念、特征和基本分类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遇到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以及所在国的政策不同,进行跨国并购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有所不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需要注意的主要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目标企业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并购整合风险。第四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定量度量。对于一个企业是否要进行跨国并购,并购的风险有多高,本部分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此做出了定量度量。这样可以将模糊的风险概念清晰化,使企业对于跨国并购中的风险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性认识,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的时候更加具体和有条理。第五部分:外国企业跨国并购对我国的启示。本部分在对国外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从并购行业、并购方式、并购范围、并购动机等方面阐述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跨国并购上的主要特点,并由此得到相应的启示,这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防范。本部分针对第叁章分析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从多角度出发,探讨了防范各个风险的具体方法。如建立政治风险的超前预警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政府商业外交,以降低政治风险;详细研究国内外关于跨国并购的法律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防范法律风险;科学选择目标企业、合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目标企业定价风险;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控制汇率和利率风险、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实行文化、管理、经营的一体化整合,降低整合风险等。

王艳[6]2007年在《中国企业提高跨国并购成功率的必要条件及关键控制点》文中认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全球已经出现了五次并购浪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剧,国际市场开放程度空前提高,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大型企业把触角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争夺世界市场。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与战略性并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理想的路径。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大的作为,跨国并购是必经之路。面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践,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研究的热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存在差距外,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善于处理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做好准备,从战略高度出发,特别是加强整合,根据环境变化,规避风险,及时调整战术,中国企业能够极大地提高跨国并购成功率。本文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状况为背景,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背后的动因何在,通过对比成功的以及失败的并购案例,努力探寻中国企业成功海外并购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引言部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以及选题的意义,梳理了全文的主体结构和篇章布局,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为全文的研究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通过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背景进行分析,对比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各阶段的特点,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进行分析和总结。论文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必要条件,围绕跨国并购战略的制定、准备工作、融资方式、并购后的整合等四方面展开分析;分析了制约并购成功的瓶颈。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中介机构的缺位、并购后面临的文化整合的挑战以及境外政治因素的干扰都影响着跨国并购成功率的提高;最后从企业和政府层面,在战略上及可操作性的两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控制促使并购成功的关键点。通过控制关键点,克服瓶颈,具备必要条件,中国企业可以极大地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率。

史大凯[7]2007年在《我国3C企业的跨国并购与并购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的必然取向。随着中国顺利入世,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不但可以实现与国际大公司的强强联合,实现规模效益和优势互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实现生存和长足发展;还可通过并购的方式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3C企业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目前信息产业的一大潮流,成为IT、家电等厂商下一步争抢的制高点。预期在未来10年,中国3C融合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为此,我国3C企业近年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积极寻求海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1990年海尔的国外建厂开始,不断有3C企业走出国门,谋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我国3C企业的跨国并购,多以失利告终,本文打算从选择我国的两个3C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出发,展开分析,意图为国内更多3C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建议。因而,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本文分六章加以说明。首先在第一章里,阐明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目标和方法体系;第二章通过对并购理论的回顾,分析讨论跨国并购的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然后在第叁章里,对我国3C行业的跨国并购的发展作了阐述,对我国3C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作了总结;第四章选取了我国3C行业两个典型的跨国并购案例—联想并购IBM PC事业部和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并购和整合案例加以分析;第五章通过对我国和国外3C企业跨国并购的对比分析,对国内外3C企业跨国并购的优势和机会进行了比较,对我国3C企业跨国并购的业务整合提出建议;第六章得出分析结论,即:1、我国3C企业的跨国并购,发展历程短,仍处于成长时期,资金技术实力与国外同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内部实力还不够强大,跨国并购的路径应谨慎选择;2、通过对所选择的两个国内3C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得出:我国3C企业的跨国并购往往是注重规模效应,应该更多的考虑全球3C行业发展的行业前景和行业吸引力;3通过与国外3C企业跨国并购的对比,得知我国3C企业的跨国并购应更多的建立在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之上,正视跨文化管理的障碍,减少跨文化的不利影响。

温俊英[8]2011年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研究》文中认为跨国并购作为企业扩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已成为当今世界较显着的一种商业活动。但是,频繁出现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也成为跨国并购的理论与实践亟需解决的挑战性问题。本文基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殊性,即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不成熟且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式”管理存在诸多弊端,难以通行全球,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和包容度低等,分析了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双重差异对文化整合模式的影响,总结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文化整合的“求同存异”模式和企业文化整合的多阶段选择模式,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选择过程。最后结合联想并购IBM PC业务这个案例,分析总结出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它们如何进行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及其具体策略的实施,以资对我国企业践行跨国并购提供理论支持。

孟省[9]2011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的浪潮日益汹涌,借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大加速了其资本的国际流动,通过开展跨国并购活动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增强企业长期良好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自2002年至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开展跨国并购的经验。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中国企业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经济市场,通过跨国并购提升其在全球生产经营要素配置中的竞争地位,提升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时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以潍柴动力并购博杜安公司、中石油集团并购PK公司为案例,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新折衷理论引入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研究中,通过分析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态、跨国并购动因、跨国并购模式的选择与跨国并购活动开展实施以及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问题。全文共分为七章,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文章的内容框架。第二章对跨国并购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文献综述,结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的分析,提出基于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问题,并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第叁章论述跨国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关系,借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新折衷理论,提出本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理论内容,论述了跨国并购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由此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模式选择。第四章从目标企业的选择、协同效应的实现、并购后的管理整合叁个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实施的内容。第五章、第六章,以潍柴动力并购博杜安公司、中石油集团并购PK公司为案例,论证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理论内容和战略实施过程。第七章得出结论。本文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通过开展跨国并购活动实现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前,首先要判断自己的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形态进行准确判断,拥有基础态、亚状态、成熟态不同核心竞争力形态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的侧重点和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工作重点是不同的。文章打破了传统的以发达国家企业、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代表的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跨国并购理论研究思路,构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模式的选择,并给予了战略实施的指导。对中国企业以获得企业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为目的,构建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活动的开展,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罗洋[10]2007年在《联想与TCL跨国并购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加剧,企业并购这一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越来越发挥出其重要作用。中国企业中的一些优秀代表先后踏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希望借此在全球的平台上整合资源,参与竞争,获得发展机会。其中在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联想和TCL。它们都选择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又都将跨国并购作为国际化战略的具体举措。而且它们的并购对象又都是比它们强大得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因此将这两个企业的跨国并购做一个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跨国并购的基本问题,界定了跨国并购的定义和内涵、简述了跨国并购的过程,阐述了跨国并购的动因和风险理论。接下来概要介绍了联想和TCL并购案的相关情况。然后对两家企业跨国并购的背景、对象、目的和动因、风险、过程、并购后的整合措施、阶段性结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分析。最后对联想和TCL并购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提出了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联想和TCL跨国并购案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其跨国并购的利弊之处,对错之举,成败之因,尤其是总结他们在跨国并购漫漫征程中的得与失,对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出建议,期望能为后续更多将要走出国门进行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学习借鉴,起到启示和警示的作用,帮助科学决策,提高跨国并购的战略管理水平,增加跨国并购的成功率。细节和数据的对比,细化和量化的分析是本文的特色,并在具体的分析中加入了作者本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D]. 杨兴锐. 武汉大学. 2014

[2]. 中、日、印企业在金砖国家并购战略选择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苏昌静. 浙江工业大学. 2014

[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D]. 刘昆.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4]. 比较优势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D]. 白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探讨[D]. 郑学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6]. 中国企业提高跨国并购成功率的必要条件及关键控制点[D]. 王艳. 江苏大学. 2007

[7]. 我国3C企业的跨国并购与并购整合研究[D]. 史大凯. 四川大学. 2007

[8].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研究[D]. 温俊英.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9].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研究[D]. 孟省. 山东大学. 2011

[10]. 联想与TCL跨国并购比较研究[D]. 罗洋. 重庆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