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812100
摘要: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CT与MRI检查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对照组数据采用患者CT检查的结果,研究组数据采用患者MRI检查的结果,对比两组检出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小病灶检出率为34.14%,远高于对照组的 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优于CT,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病变诊断价值更高。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MRI;诊断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由巨噬细胞在吞噬患者发生梗死的脑卒中之后留下的小腔直径基本上在2到15mm之间[1]。CT与MRI检查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两者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纳入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探讨腔隙性脑梗死CT与MRI检查的诊断作用。详细情况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年龄范围为39岁~73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4.3±7.3)岁。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病例资料齐全,具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瘫、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临床上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2)患者知情理解并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愿意承担相关研究风险,积极配合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心功能损害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2)合并下肢皮肤溃烂、化脓无法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3)合并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重度躁狂者;(4)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传染性疾病的患者;(5)合并脑部肿瘤、肺癌等肿瘤性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100例患者先后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对照组进行CT常规扫描,着重放大扫描检查可疑病灶。观察组进行MRI常规扫描,对于扫描过程中发现的可疑病灶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放大扫描。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P<0.05表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比两种方法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率,研究组检出5mm以下病灶241个,对照组共检出直径小于5mm的病灶4个,研究组的小病灶检出率34.51%高于对照组的 2.07%,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种方法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率[n(%)]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病变主要由颅内小动脉或脑内穿支动脉痉挛、狭窄、闭塞等引起,常常发病于丘脑、基底节、内囊、脑干等部位,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2]。高血压脑部小动脉硬化是引起该疾病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大、体内动脉硬化程度增加而升高,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重、治疗较为困难,是临床治疗的重点难点[3]。老年男性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好发人群。CT和MRI都是临床常用的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方式,CT检查多针对病灶的横断面进行,一般表现为脑皮质低密度影,性状可不规则或月晕状、扇形等。CT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性。而MRI病灶图像特征表现为T1信号降低、T2信号增加。本研究表明MRI的小病灶检出率为34.14%,远高于CT检查 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优于CT,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病变诊断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潘从民,张向胜,宋永念.CT、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内科,2019,14(03):310-313.
[2]禚立祺,荆丙艳,仲崇国.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8):127-128.
[3]郭春丰,王建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94.
论文作者:李盛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病灶论文; 脑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检出论文; 统计学论文; 价值论文; 方法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