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陈柳 孙明乾 李晓南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1505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TBM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脑脊液生化指标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头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脑脊液WBC计数恢复时间、脑脊液蛋白含量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TBM可以较快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取得显著的疗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鞘内注药;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肺外结核的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较为隐匿,早期很难发现,容易误诊,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常规的抗结核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患者的临床症状、脑脊液生化指标等改善不显著,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药联合治疗TBM方案已被临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我科联合应用脑脊液置换与鞘内注药治疗了46例TBM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TBM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确诊为TBM,并符合TBM的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2.3±11.4)岁,病程4-18d,平均病程(9.1±2.4)d。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1.9±11.8)岁,病程6-15d,平均病程(8.9±2.7)d。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异烟肼(0.8 g,静脉滴注,每日1次)+利福平(0.6 g,静脉滴注,每日1次),均治疗9个月。地塞米松10~20 mg/d,随着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水平降低逐渐递减剂量,总疗程6~8周,20%甘露醇125 mL,3-4次/d,静脉滴注,呋塞米20 mg交替使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药治疗:常规腰椎穿刺,缓慢放出脑脊液6 mL,然后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置换5次,每次间隔3~5 min,总置换体积不能超过30 mL;在每次脑脊液置换最后1次注入含异烟肼50 mg以及地塞米松3 mg的生理盐水6 mL,每3 d置换1次,直至脑脊液生化指标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效果。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脑脊液生化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好转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脑脊液生化指标有所好转;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脑脊液检查生活化指标均无变化或者加重。②比较两组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头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脑脊液蛋白含量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如表2所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头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脑脊液WBC计数恢复时间、脑脊液蛋白含量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比较(x±s,d)

3 讨论

传统的抗结核药物由于难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导致治疗效果欠佳,且长期应用抗结核药物,可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突变,导致耐药性发生,增加治疗难度[2]。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TBM具有以下优点[3]:(1)通过生理盐水稀释脑脊液,释放炎性渗出物,减少对脑膜的刺激,促进颅内蛋白质的吸收;(2)生理盐水置换可清除大量的病毒和含有毒素的脑脊液,冲洗和引流炎性渗出物;(3)生理盐水置换显著改善脑脊液循环,防止蛛网膜粘连和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4)通过鞘内注入异烟肼等药物,增加了药物的靶向性,减少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头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脑脊液WBC计数恢复时间、脑脊液蛋白含量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综上所述,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TBM可以较快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取得显著的疗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叶萍.人工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

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2):143-145.

[2]张春艳,李毅,池菲,等.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7,16(8):805-808.812.

[3]王霞,刘晓潭,张冬杰.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1):66-68.

论文作者:陈柳 孙明乾 李晓南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陈柳 孙明乾 李晓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