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住建房产开发公司 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保障性住房,是一项重要的关乎民生利益的工程项目,其不仅能够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缓解其住房压力,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从当前存在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保障性住房在供给数量以及配套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使用者的满意度也从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而PPP模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供给效率,而且还能起到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的探讨,进行了一番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和深入,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只是,国家在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尤为明显的就是各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供给压力,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原来由政府主导的包揽模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PPP模式通过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不仅能够最大限度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2],而且将该种管理模式引入到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去,还能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率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缓解,服务质量也能得到提升。将PPP模式引入到保障性住房项目中,也是政府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等要求的一次重大变革[1]。
一、保障性住房 PPP 项目模式概述
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伙伴关
系、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其中,伙伴关系是该模式最为重要的特征表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也就成为了伙伴关系成立的基础,而作为组建伙伴关系的核心因素,实现提高项目的建设运营质量和效率的共同目标,往往也会决定着双方各自利益的最大化[2]。
将PPP模式引入到保障性住房项目中,也就意味着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领域,那么,在这个领域就将会产生新的投资主体、分配理念和资源配置方式[3]。该模式在保障性住房中不仅适用于新建的项目,对于需要维护和改、扩建的项目等,同样适用。除此之外,其还能够适用于项目的建设、更新和运营阶段,同样在融资和维护等方面也一样适用。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的发展状况
从1998年全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内便经历了提出阶段,确立阶段,缺位阶段,回归阶段和加强等五个历史阶段。在历经了一系列的改革后,传统建设模式所造成的资金短缺、风险集中、效率低下和管理不善等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在新的态势下,亟需采用PPP这种新的供给模式,引入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方能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4]。
当前,在世界各国内,PPP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中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最为显著。尽管在我国也掀起了PPP模式应用的浪潮,但是综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应用的效果,PPP模式在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运用程度仍旧有所欠缺,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三、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内的发展模式仍旧不够成熟。由于我国在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便很容隐步入初级、单一的状态。由于缺乏相关的科学且规范的体系支撑,所以现阶段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查实和探索[5]。
(二)政府只能转变不到位的现象依旧存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的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受到传统模式的约束,使得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也不乏存在“缺位”和“越位”等问题的发生,这就导致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因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而带来的各种弊端。还有的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反而包揽得过多,使得最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成效大打折扣[6]。
(三)相关的监管体系不够健全。保障性住房PPP模式项目,是一个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的重大项目,同时双方也都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合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实现双方的最大利益化,也就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双方在建立起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后,往往还会面临着管理上的纠纷,加上各自利益可能存在的冲突性,无疑增加了监管难度。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也会间接影响到最终项目的成效。
(四)风险分担不合理。由于在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过程中投入力度较大以及建设回报周期较长等原因,在实际的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项目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这各种各样复杂的风险。而在承担风险的问题上,也都会存在着风险分担不合理,以及失去平衡等现象,最终导致无法退出以及过多承担风险的局势。
(五)相关企业参与的进行性不够高。介于上面所提到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和各类复杂的风险等原因,使得很多的企业望而却步,从而使得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项目的进度迟迟得不到推进。
四、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契约精神建设。不管是从从PPP的理论层面来讲,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政府缺乏契约精神这一风险因素,正是导致很多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目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基于我国运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理应加强政府的契约精神建设,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加大宣传力度等不同方面,来增强企业投入的信心。
(二)完善相关的监管体系。在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改进并完善相关体系和方法,来打击一切不良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的产生。
(三)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机制[7]。由于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项目存在很多复杂的风险,所以建立相关的风险管控机制十分必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控机制,不仅能够平衡风险,而且也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减少经济上的损失。
(四)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作为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项目的参与者之一,政府应该明确其职能,起到监督、指导和服务的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各部门、各人员各司其职,实现最后的“双赢”。
(五)创新合理且有效的激励政策。面对很多企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通过创新相关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为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项目提供可靠的保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项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尤为明显的就是政府的职能问题和企业的参与度问题。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是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关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项目势必会缓解国内的住房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鉴于国内国外众多成功案例的经验,通过结合国内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PPP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长效机制,也能够逐步增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祎萌,刘广平,陈立文等.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识别与选择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6,36(6):71-73.
[2]张华欣.浅析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18(6):75-76.
[3]丛楠.保障性住房项目中PPP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6):47-48.
[4]周艳.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识别与选择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Z2):151.
[5]刘玲.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思考[J].城市地理,2017(6):214-215.
[6]侯建东,朱珊.PPP模式下我国保障性住房的风险识别研究[J].四川水泥,2017(10):298.
[7]陈立文,杜泽泽.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可行性与投资决策研究——基于博弈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4):457-462.
作者简介:
孙志亮(1978年11月-),男,汉族,广西灌阳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房屋租、售、产权业务等工作。
论文作者:孙志亮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9
标签:住房论文; 模式论文; 项目论文; 风险论文; 政府论文; 过程中论文; 我国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