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教育集团中心小学,5524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的学习就是语言文字的不断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怎样在综合实践中习得运用语言的方法,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潜心钻研的。
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非凡的研究成果,发达地区诸多名校在这些方面也贡献了许多优秀的教学实例,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范例资源。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被人们不断的推向风口浪尖。可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转型的出路在哪里呢?在这个知识琳琅满目,观点浩如烟海的世界里,农村教师要么一味跟风,要么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县市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农村学校只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勇于探索,摸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阅读与实践牵手”。因此“阅读+实践”才是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让阅读成长为“悦读”,在悦读中积蓄语言的力量
汲纳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渠道,其中阅读是最便捷最有效的一条。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读书破万卷,下笔未必有神。关键是培养兴趣,习得方法,学会运用。农村学校现在虽然阅读的条件不断改善,阅读的书也多了,但真正热爱阅读,会读书的学生并不多,阅读的效果与教师的期待大相径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都是可控,可科学引导,可有效逆转的。只要语文老师善于“把好脉,下准药”,学生害怕阅读这一疑难杂症是完全可以医治的。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阅读是因为没有需求动力。就拿学生排队吃饭来说,为什么排队吃饭时的队伍比上体育课、集会要快速整齐得多?是因为学生希望尽快排好队,得到老师的赏识而满足饥肠辘辘的渴求。
阅读也一样,学生有了兴趣,从心底萌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阅读才能在学生主动的意愿下有效地进行,阅读才能变为“悦读”,真正的阅读才能成为常态,阅读作为一种精神需求溶入学生的血液里,终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才持之以恒。
课堂是学生热爱阅读这枚种子滋生的土壤,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阅读欲望?首先要进行课堂教学转型,努力打造学生喜欢的课堂。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后,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和他所生活的环境以及闰土所做的诸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和更多的期待。教师顺势而为,设疑引导:“闰土成年后,他的变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从事的职业更值得大家去了解。”于是《故乡》这本书便与学生形不离,课余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话题则是对闰土命运的惋惜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同时也为收获更多的精彩语言而由衷高兴。游戏是思维的引线,能更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完《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教师安排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请学生把课文中的故事写成剧本,搬到舞台上,这一极富游戏性的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于剧本的资料书在图书室被学生“抢劫”一空,如数家珍似的请进教室,一时间阅读剧本,论剧本,写剧本,演剧本的热情如花朵般在整个教室里绽放。
因为有了实践这片土地的滋养,阅读的种子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因为内心有了真情实感,表达的欲望才会像山泉一般喷涌而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表达在综合实践中成长
语文实践就是努力播种语言这枚种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课内外的语言实践,从实践中夯实知识。学生的语言有了量与质的积累就有了动手实践的渴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是别人创造的,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增长的见识才是自己的,所以实践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快乐,同时也进一步感悟到学习语言文字是为生活服务的,于是阅读就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为。
学完朱自清的《匆匆》后,学生对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这一主题,把握不准,是作者的自我勉励还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鞭策始终众说纷纭。老师让学生分组完成一张观察活动实践表,随后举行一节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主题的汇报讨论会。这次汇报会上,就连哪些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在陈述观察内容时也滔滔不绝。教师利用这次绝好的机会,对学生大加赞赏,同时也希望他们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语言,让表达更加文从字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教师设计了一次跨班级的口语交际活动——“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辩论会。这次辩论会,学生的大胆,睿智,语言运用的策略让所有参会的师生惊叹不已。
“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有一位作家说过:“书本知识是抽象的,平面的,而只有实践过的知识才是立体的,生动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意义,这更加坚定了学生勤奋阅读,努力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的信心。
三、阅读与实践是语言运用的源头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语言的生成、积累和发展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生活实践。人教版第十册有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后,为了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见识,特意设计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计主题,各组根据主题内容对学校,医院,林业,消费者协会等单位人员进行访谈,写好访谈记录,开展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掌握了访谈录的写法,通过身临其境的访谈和汇报交流,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在阅读中学习语言,还要在实践中锻炼语言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今天这个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运用准确语言处理日常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更是我们生活中语言的运用和为人处事的真实写照。可如今,有的人还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思想,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信条,于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现状着实让人尴尬。
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过程。要真正让书本中的知识在生活中鲜活起来,让语言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只有读得多,看得多,记得多,写得多,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语言的发展来源于阅读,升华于实践,只有把阅读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的语言发展才能有真正的源头活水。
让语言学习真正能落地生根,我们的课堂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做到阅读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黄朝霞,语文教学转型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王艳凤,生活课堂的五大法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论文作者:敖正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论文; 这一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学校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