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_贾安铭

(宜宾市长宁县人民医院骨科 四川 长宁 644300)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临床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前组患者给予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组患者均给予后正中入路治疗。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等均显著更少,腰背痛VAS评分更优,各指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Cobb角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显著少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相应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可以避免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存在的椎旁肌剥离伤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腰背痛感。

【关键词】经椎旁肌间隙;胸腰椎骨折;腰背痛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078-02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脊柱骨折,胸腰椎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传统主要采用后正中入路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但是需要将患者椎旁肌进行剥离,这会对患者脊柱稳定性产生干扰[1]。本次研究探讨了本院所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行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和后正中入路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在观察组的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年龄25~59岁,平均(42.1±2.3)岁;骨折到手术时间1~14d,平均(2.6±1.5)d。在对照组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61岁,平均(43.7±1.9)岁;骨折到手术时间2~13d,平均(2.1±1.3)d。排除标准:(1)骨折到手术时间超过14d;(2)无法复位后路撑开的患者;(3)合并有神经症状的患者;(4)合并有慢性腰痛病史。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的麻醉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后正中入路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具体手术方法如下:

(1)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在患者相应骨折部位表面上进行正中切口处理,将皮下组织和皮肤切开,从棘突骨膜下进行椎的剥离操作,推开坚脊肌后,逐一显露出关节突、骨折椎及其上下椎的推板,之后牵拉开椎旁肌,然后采用Weinstein法将椎弓根导针打入到相应骨折固定位置处,待确定好良好的透视位置之后,需要将椎弓根螺钉与弯棒植入进去,待骨折部位处经过撑开复位之后即可进行手术切口部位的缝合操作;

(2)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方法:以患者骨折胸腰椎为中心,进行后正中切口处理,将该部位处的皮下组织联同皮肤一同切开,在两侧分别切开距离正中2cm位置的深筋膜,待达到相应的关节突后,在多裂肌和最长肌肌间隙之间插入食指后对其进行钝性分离处理,然后采用Weinstein法将椎弓根导针打入到相应骨折固定位置处,待确定好良好的透视位置之后,需要将椎弓根螺钉与弯棒植入进去,待骨折部位处经过撑开复位之后即可进行手术切口部位的缝合操作。

在两组患者手术操作完毕之后,需要持续服用3~5d抗生素药物,其中观察组患者要定期进行翻身;对照组患者在将引流管拔出之后进行腰背肌功能恢复锻炼,然后患者定期到相应医院门诊部门随访半年。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主要治疗疗效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1)围手术期的术中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2)患者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等指标;(3)术后半年随访,具体情况主要包括VAS评分,术前后半年时间后同一骨折椎体磁共振相同层面横断位多裂肌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校验,计量资料采用t校验,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疗效分析

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等均显著更少。

表1 围手术期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观察组椎体高度术前45.8±8.1%、术后89.4±7.4,Cobb角度术前18.3±4.6°、术后10.6±4.6°,手术后VAS评分3d4.32±1.26分、半年1.28±0.65分;对照组的数据分别是47.2±7.7%、91.5±8.6%,18.2±3.7°、10.4±4.2°,4.41±1.39分、1.84±0.78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Cobb角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相应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2.2 不良反应分析

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存在手术切口裂开和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固定均比较牢靠,不存在断钉、螺丝松动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3.结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胸腰椎骨折发生率不断提升。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也会使患者时刻饱受腰背疼痛[2]。传统主要采用后正中入路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但是需要将患者椎旁肌进行剥离,这会对患者脊柱稳定性产生干扰,致使患者出现顽固性腰痛等临床病症,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的各种不足。通过本次研究可知,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可以避免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存在的椎旁肌剥离伤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腰背痛感,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茂秀.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2):129-130.

[2]余献忠.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4(10):1591-1592.

论文作者:贾安铭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1

标签:;  ;  ;  ;  ;  ;  ;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_贾安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