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客家聚落空间,其整体性特征有三点:与“第一自然”相协调、与“第二自然”相适应、与建筑群体相聚合。这些整体性特征共同构成了赣南客家传统物质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以及文化认知的抽象。通过对于传统客家聚落空间的社会学、建筑学等意义的研究,既有助于加强保护这些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也有助于探寻客家传统聚落空间再生的可能。
关键词:赣南客家;聚落空间;再生;整体性;
1.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1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概念
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是指在江西赣南特定地区--信丰、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和全南六县范围内,与当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以客家围屋为代表的规模性住宅空间。就空间形式来看,这类传统聚落多建造于明末清初时期,故而以清明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就空间结构来看,围屋空间以方形围和圆形围为主。由于这些聚落空间受到当地特殊地理位置的约束和传统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建筑取材方式多就地取材,且手工化特征明显,标准化特征较弱,故而造就其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空间形态。
1.2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研究目的
研究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目的有三:第一,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承载着该地区客家群体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的信息,也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当地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信息。通过探索数百年传承下客家聚落空间的整体性,可以对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成因规律进行合理解释,为保护区域乡村风貌和区域文化特色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构成赣南各县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归纳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可以探究其表征下的设计美学内涵,从而为传统客家建筑空间的保护提供设计实践依据。第三,研究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整体性的社会模式和控制机制,可以揭示传统城乡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赣南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2.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
2.1与“第一自然”的协调性
与赣南山区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是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整体性的首要表现。由于赣南地区地貌环境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自古以来便有“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戏称。因此,与“第一自然”相协调是客家先民选择生存环境考虑的基本原则。赣南高山地区气温较低,不利于农耕生产活动的展开,故而该地区建筑空间和人口总体呈现高山区域零星分布,缓坡区域集分布的特征。其次,出于耕地、水源、光照、自然风道以及避免自然灾害的考量,也是构成赣南客家屋舍选址和设计的重要因素。例如,建筑布局在山体坡地时,既需要考虑雨水丰沛季节时山地滑坡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耕地的距离,使耕地避免陡坡。同时,单体建筑通常所采用的“四水归堂”的传统聚落的布局方式,也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采用开漏窗通风、天井采光、地下排水等精巧设计。客家先民甚至还考虑到未来聚落扩大的可能性,会预留好规划空间,令其子孙后代能自立分户,又不影响原有的自然环境。总之,虽然受到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技术的限制,赣南客家聚落多数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展现其与“第一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
2.2与“第二自然”的适应性
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第二大整体性特征乃是生活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的和谐。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空间布局。如耕作田地、便池、路径、便桥等空间设计与生活空间关联中所表现出的便捷性。二是与文化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空间布局。如宗祠、教坊、庙宇、乡宦旌表、名人碑等建筑物设计中所表现出的与生活空间的关联性。三是风水学“择吉而居”思想的渗透。赣南客家聚落空间选址中除了讲究“山环水抱”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思想,也看重空间方位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归置以及建筑空间中“崇天尚地”、“金包银”、“龙林”等风水的意涵。就地形格局总体设计而言,客家传统聚落的生活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呈现出相对分离又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建筑群体的聚合性
以客家宗族文化为前提,建筑群体的聚合性是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整体性的第三大特征。就建筑群体的外部环境而言,这种整体性体现在单体建筑的聚合。如各单元建筑鳞次节比,紧密分列在聚落空间的中轴线上。而建筑结构总体相似的单元聚合以及以马头墙为代表的建筑的外部装饰,也映衬出客家围屋空间组合的聚合性。就建筑群体内部环境而言,这种整体性体现在内部空间的聚合性。赣南方形围屋内的所有功能空间都具备向中庭空间聚合的特点。如在安远镇岗乡老围村的围屋样式,其围屋外圈扩充再建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套围”设计,其围绕的中心空间通常为祠堂祖庙。又如龙南关西乡村的国字围屋,内部空间以四角碉楼为基点,十米高墙为四边,内设十四天井、十八厅,均围绕着内中轴线上三进堂屋。一言以蔽之,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聚合性乃是该地区宗族文化向心力的物质空间外化的表现。
3.赣南客家聚落空间再生的基本问题
虽然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和再生发展工作是近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但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所面临的衰败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当前聚落物质空间的保护问题;第二个是找寻传统聚落空间再生发展的经济动力的问题。第三个是传统聚落空间文化继承的问题。
3.1传统聚落物质空间的保护
就其整体性特征来看,尤其在尽可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如何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共生方面,赣南客家聚落空间可以作为现代建筑群整体规划的一个较好的范式。以西方建筑规划为主导的中国当代设计思维中缺乏传统聚落建筑空间中与自然协调的整体性特征,这使得我们难以中国化一词来概括某一地区的当代建筑。这是保护以赣南客家聚落空间传统建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从社会学、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与“第二自然”相适应的整体特征构成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对于保护赣南区域独特风土人文具有重要意义。
3.2传统聚落空间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
传统宗族家庭模式的解构使得建筑群体的聚合性特征也失去了时代意义。若任其发展,该地区社会文化结构和空间聚合整体性特征也必然走向消亡。因此,重塑新时代的赣南社会文化结构,找寻新的时代背景下其再生发展的可能是一条必经之路。一方面,我们可以甄选出具有较高社会文化价值的赣南客家围屋作为文物保护的重点单位,如上文提及的龙南关西乡村和安远镇岗乡老围村。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传统客家社会文化中挖掘出不可替代性的社会价值。如虽然古村传统的居住功能、社交功能虽然正在退却,但其文化传承的价值却是非现代都市文化所能够替代的,这便是作为其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切入点之一。
3.3传统聚落空间的经济动力来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力反而变成了制约赣南客家聚落空间发展的阻力。而仅仅依靠政府政策性的强制保护,其保护范围和保护效用相对有限。因此,为传统客家聚落的物质空间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在聚落空间特征中寻找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固有的物质空间为基础发展旅游服务第三产业;第二是选择具有较高附加价值且符合聚落空间整体特征的第一产业,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第三是鼓励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引进,打造一条适应地域情况的是新型生态产业链。
4.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整体特征中看到其背后的社会学、建筑学的意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就聚落空间再生所涉及到的基础问题进行一一厘清,为探寻传统客家聚落空间的物质保护、社会文化和经济再生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贵庆.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杨贵庆等.社会变迁视角下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6(3).
[3]刘骏房.赣南围屋聚落形态及其保护性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沈磊(1982-),男,上海人,学士,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建筑。
论文作者:沈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聚落论文; 客家论文; 空间论文; 赣南论文; 整体性论文; 传统论文; 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