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齐物”智慧的三重来源论文

论庄子“齐物”智慧的三重来源论文

论庄子“齐物”智慧的三重来源

王博医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上海 201602)

【摘 要】 庄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大宗师,以其逍遥的处世态度和齐物的智慧著称,庄子之所以能够做到“齐物”正是因为他有着“同于天地”而容纳万物的内心格局,这种大格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道家大师南郭子綦、蘧伯玉和列御寇的思想中汲取的智慧。通过庄子“齐物”智慧之三重来源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庄子哲学的成长脉络,从而勾勒出庄子眼中的理想圣人的形象。

【关键词】 逍遥;南郭子綦;蘧伯玉;列御寇;齐物

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游于方外的隐士;有人说,他是满腹经纶的智者;也有人说,他是逻辑缜密的诡辩家。这些说法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庄子的某方面特质,然而如果只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庄子的一生,那么这个关键词应该是“逍遥”。

一、庄子齐物智慧的思想基础

提到庄子,我们首先就会想到那个浪漫又充满哲理的小故事——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仿佛我们只能把庄子比喻为蝴蝶这样小家碧玉的动物,但实际上,在庄子逍遥的内心背后,潜藏的是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齐物”智慧,也就是说,庄子不仅有着独善其身的逍遥自在,更有着兼济天下的大志向、大境界和大智慧。

二〇一四年,当时的九台市政府正式下达命令,治理饮马河乱采乱挖现象,关停沿岸所有沙场。我儿时的大河啊,它终于可以有尊严地活着。那一夜,我激动不已,畅想着饮马河无数美好的未来。我一直梦想,将胜利桥到春阳桥之间,十公里流域划为柳条边原生态文化保护区,恢复柳条边湿地景观,建立柳条边文化博物馆,修建环型旅游地景公路,邀请诗人、摄影家采风,邀请画家写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那将是真正的大河之舞!

(一)大志向:鹏与鸠的世界观之辩

在《逍遥游》篇中,庄子塑造了鲲与鹏两个巨大的动物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鲲化为鹏,欲从北海飞往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逍遥游》)这样极尽描写场面之恢弘实际上是庄子在托物言志,以鲲鹏之大、声势之浩来喻自己“同于天地”的内心。

而与此同时,“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楡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蜩与学鸠并不理解庄子的鲲鹏之志,反而讥之为枉为。究其根源,则在于鹏与鸠二者世界观的差异。

例如孔子,庄子将孔子视为像自己一样有着大志向和大境界的“至人”,然而却没有“自然”的大智慧。如庄子所说,孔子一生奔波,只为克复周礼,周游列国去游说诸侯实现他的治国理想,最终郁郁不得志,悻悻焉如一只丧家之犬。于是庄子替他慨叹:“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山木》)也就是说,孔子本也是一只高洁的“凤凰”,为什么这样一个“有德之人”要把自己的“大才”囿于名教之中而任其衰败呢?

(二)大境界:涂与笥的价值观之辩

在《秋水》篇中,庄子面对楚国请其出仕为官的使臣,阐述了他摒弃庙堂的政治理想:“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在此,庄子向世人抛出这一价值观之问:在“涂”与“巾笥”的对比中,世俗价值无疑认为泥巴肮脏、低贱,而绸缎、锦盒则是高贵的,但在庄子看来,泥巴固然肮脏,但它是自然的馈赠,代表的是返归自然的逍遥和自由;而绸缎、锦盒固然高贵,却是庙堂之物,代表的是世俗名利对人之身心的束缚。

魏晋学者嵇康曾经把庄子对“巾笥”的比喻称为“名教”,意为世人对“名”的执念难以破除。故此,道家哲学的追随者都信奉这样一句话,这也是庄子一生追随的政治理想,那就是要“越名教而任自然”(《与山巨源绝交书》)。虽然这一政治理想是由嵇康加以整理而提出的,但它却是庄子所独有的大智慧。

(三)大智慧:材与德的人生观之辩

如前所述,同于天地大道的方法即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最为本质的自然规律非万物的“生死大限”莫属。如列子所说:“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列子序》)庄子将列御寇的“生死观”融汇在其思想和行动之中,如《至乐》篇中记载了庄子在妻死时的表现:当亲友皆前来吊唁之时,庄子却“鼓盆而歌”,丝毫没有悲伤之情,究其缘由,是因为他领会到了“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至乐》)的道理。由此推论,人之生死正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更迭,从无到有,再由生至死,都是自然规律的运行,其本质并无分别。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对六种可能一一给出详细的解释论证,而且本文的重点是对科学公信力生成逻辑中涉及的基本维度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检验,故此暂且悬置关联机理的讨论,留待另文阐释。

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描绘了一棵“百无一用”的大栎树:“其大蔽数千牛,契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人间世》)然而这样一棵参天大树,却是“不材之木”“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人间世》)然而就是这样一棵在世俗眼中看来完全没有用处的树,却能够“终其天年”,而那些“有用”之树却都“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人间世》)。此处所谓之“材”并非“人才”,而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才能物化为像树木一样任人砍伐、任人利用的工具,庄子认为,这只是囿于名教之中的“小才”,而缺乏“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大智慧。

数学抽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表征,数学抽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抽象思维,数学理解,理解数学概念,命题和系统,形成理性数学的前提.逻辑推理主要包括归纳类比、演绎推理、联系、沟通,这样就可以理解数学知识与结构数学观点之间的关系.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提问,构建模型、解释和验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形成有根据的数学观点;数学运算,视觉想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纠正他们的数学观点,为学生在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如庄子所言,在蜩与学鸠的眼中,一棵大树就是它生活的全部,因此它整日浑噩,汲汲于名利而不知鸿鹄之志;而在鲲鹏心中所容纳的是整个天地,其眼界和胸怀包容了万物,与其同于天地的大志向相比,眼前的小利益皆可抛诸脑后,因此庄子断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也就是说,一个有着容纳天地的大志向的人,一定也有着不慕名利的大境界。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和准备。A组:取患者截石位,头部稍低,在脐周下方作小切口,并穿刺Trocar,作为腹腔镜通道,并进行人工二氧化碳气腹,压力控制在15 mmHg。再在右锁骨中线至两髂前上棘连线脚垫做切口放置12 mm Trocar操作孔,并在左右锁骨中线平脐水平分别作切口放置5 mm Trocar操作孔,其中左侧孔取标本。在腹腔镜下将肠段、系膜游离,并对系膜血管根淋巴结清扫干净。进行肠吻合手术的患者要在腹壁做一个小切口,在体外切除右半结肠/乙状结肠,并回结肠吻合。进行直肠切除手术的患者于肛门处以吻合器进行直肠吻合。

二、庄子齐物智慧的理论脉络

当我们提到“道家哲学”时,总会将之等同于“老庄哲学”,但实际上,在老子与庄子之间,还有三位承上启下的大师,他们是老子的门生,也可以说是庄子的启蒙老师。从这三位大师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庄子思想的演进脉络,亦即如何成就“通达天地大道”的大格局的方法。

但在实施PBL教学过程中,国内医学高校大多面临以下困惑:一方面青睐于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可以通过PBL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及它对医学生多项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众多院校热情高涨,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受招生规模大、教学资源有限、新媒体技术参差不齐、对PBL理解的差异等综合因素影响,国内医学院校难以支撑课程体系的颠覆性改变,PBL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检验[10]。对传统的教学如何去糟粕取精华,将新型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良好的结合,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一)形容枯槁的大师——南郭子綦

在唐代大学者成玄英的《庄子疏》中曾经这样记载:南郭子綦“其人怀道抱德,虚心忘淡,庄子羡其清高而托为论首。”(《庄子疏》)据《齐物论》篇记载:有一天,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如丧其耦……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齐物论》)即忘却了身体的限制,精神返归于内心,究其原因,南郭子綦称是因为自己感受到了“天籁”,即天的声音。他说:“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齐物论》)其中,“人籁”指的是人吹奏乐器而发出的声音,“地籁”指风吹过山谷、树洞等自然物时所发出的窸窣的声音,南郭子綦认为,以上这些声音的共同之处即在于:其音调千变万化、高低不同。而“天籁”则是“地籁”和“人籁”得以产生的根源,即吹过万物的“风”本身,“天籁”的真谛即在于其“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也就是说,“天籁”的音调是单一的,造成“地籁”与“人籁”万般变化的原因并不在于“天籁”,而在其自身的差异。

南郭子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感官去感知变化多端的“地籁”和“人籁”,却只能用内心的精神去感受永恒不变的“天籁”。换言之,所谓“地籁”和“人籁”,就是万物变化无常的“现象”,而“天籁”则是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现象是变化多样的,而本质则万物同一。

在《德充符》篇中,庄子描绘了六位身体残疾之人的形象:被砍断了腿的鲁国王骀、申徒嘉和叔山无趾,相貌丑陋的哀骀它,曲足、伛背、无唇的跂支离无脤和脖子生大瘤的瓮?大瘿。然而这些身体有残缺之人却无一例外地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内保之而外不荡”(《德充符》)等等。那么庄子为什么要描绘这些“身残而德全”之人的形象呢?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庄子实际上是在极言“身体感官”的变幻无常、无关紧要,从而突显精神和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从以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三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笔下的这些形象有着不同层次的格局:学鸠的格局在于一己,因为它只在乎眼前的快乐;楚王的格局在于一室,他关心的只是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荣华富贵;孔子的格局在于一国,他终其一生只为恢复周王朝的霸权统治;而庄子的格局则在于“天下”。然而庄子的大格局并非与生俱来,亦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庄子究竟如何成长为一代大师,从他的三位启蒙老师——南郭子綦、蘧伯玉和列御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庄子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德充符》篇中,庄子总结道:“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其中,所谓“异者”,或事物之间不同的部分,即指如身体一类变化万千的“现象”;所谓“同者”,或事物中相同的部分,则指的是由“心灵”感受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即言当我们认识到万物背后不变的本质时,就会达到如南郭子綦般“如丧其耦”的境界,看到“万物皆一”的天地之道,从而弥补内心的偏见和残缺,做到“齐物我之别”,如此才能领悟“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真谛。

(二)无为而治的大师——蘧伯玉

蘧伯玉是孔子同时代的一位道家大师,他的思想亦对庄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曾对蘧伯玉的政治理想做出过高度评价:“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宪问》)

可以看出,蘧伯玉选择政治实践方式的最重要判别标准即是“有道”或“无道”,这里所说的“道”并非在于一事一物的是非对错,而是君王“天性”之善恶。若君王天性向善,则积极辅之;若君王天性为恶,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在此方面,庄子曾多次以大贤臣龙逢和比干为反面例证:“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人间世》)他认为,当君王天性无道时,贤臣若执意辅佐、劝谏,不仅无法扭转其天性,反而会加速其“恶”的释放,给苍生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在《人间世》篇中,庄子记载了卫灵公向蘧伯玉问道的故事:“有人于此,其德天杀……若然者,吾奈之何?”(《人间世》)即言:对于一个天性喜好杀戮的人,君王应该如何去教化之?而蘧伯玉回之:“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人间世》)这里所谓“螳臂”,即比喻一个人的狭隘的“是非观”,而天道,即万物固有的自然天性,则如同不可阻挡的“车辙”,也就是说,以个人小的“是非观”试图改变万物固有的天性,是螳臂当车的不明智之举。因此蘧伯玉劝诫卫灵公要“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人间世》),即做到“齐是非之别”。“齐是非”并不是要颠倒是非善恶,而是将个人狭隘的“是非观”同于天地之道的大的“是非观”中去,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天性即为“大是”,违背自然天性就是“大非”。

宋巍巍等[16]选取大肠癌根治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肠癌根治术虽可有效延长病人生命,但病人术后极易出现肛门坠胀、排便失禁、排便频率增加等并发症。蒋明发[17]对老年大肠癌根治术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手术所致盆底神经功能受损是病人发生排便障碍的主要原因。

在《养生主》篇中,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向世人展现了遵循自然天性之道:“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刀刃若新发于硎。”(《养生主》)正是因为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够“批大郤导大窾……技经肯綮之未尝微碍”(《养生主》)质言之,养刀之“生”需依牛之天理,而养人之“生”亦需依天之固然

最不利组合取值为:剪力为-5843.460kN,底部垂直力大小为153 032.69kN,弯矩为786 520.44kN·m。单独外筒模型下底部支座荷载数据如表4所示。

如此方为“养生”,亦即蘧伯玉“正汝身”的境界,这是一种坐忘心斋、虚而待物之境,也就是使内心澄明如“斋戒”的状态,将固有的是非、成见全悉忘却,用一种虚静、淡泊的态度看待万物,修养自身内心之全,使之与自然之“规律”融为一体。

(三)视死如归的大师——列御寇

所谓“名教”,就是世俗生活对自然人的规训,它告诉世人要变成一个“有用之人”,而世人往往在“名教”的规训中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与此同时,云南电网公司积极配合云南省能源局开展省级充电联盟的筹建,并与省能源局签订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推动云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十三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编制,促进电网规划、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规划同步协调,并与玉溪、曲靖、普洱等地方政府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合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优化审批流程,开通充电基础设施用电报装“绿色通道”,全力做好配套电网投资及业扩报装用电服务。

在列御寇思想的影响下,庄子不仅弥平了生与死的界限,更对死亡之事抱有极其豁达的态度,据《列御寇》篇记载,庄子临死之时,弟子无钱为其购置棺椁,庄子反而安慰其道:“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列御寇》)在他看来,将身体弃之荒野与厚葬并无二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死后身体处境如何也没有差别。

在《至乐》篇中,庄子提出了“何为至乐?”的论题,即“什么是最大的快乐?”而他的答案即是:“至乐无乐”(《至乐》),不以任何事物的规定性及其变化为快乐,做到“齐生死之别”,换言之,最大的快乐就是不以自身的喜恶去评判万物的自然规定性,乃至生死之大限,如此即是列御寇“成然寐蘧然觉”的境界,得以生之时便积极赴生,方知死之时则豁然就死,这也是庄子修养自身内心之圆融、完满的最高之境。

三、庄子齐物智慧的意义归旨

以上三位大师的教诲熔铸在庄子的思想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物我皆忘、是非平齐、死生一如的“齐物”智慧。

由此不难看出,道家的“大师”与儒家的“大师”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所熟悉的儒家大师皆要追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比如文天祥,坚决不向元朝投降,最后惨遭杀害,留取丹心照汗青;比如方孝孺,大骂无道昏君,最后被满门抄斩。诚然,这样的民族气节、苍生情怀无疑是伟大的,但在庄子看来,他们并不是道家理想的大师,因为他们都像孔子一样,缺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大智慧。

从以上思想脉络来看,庄子所提倡的大师必然是超脱世俗、同于天地的。天地为何?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其中的“仁”并非指“仁者爱人”,而是偏心、偏私之意,也就是说,一个内心同于天地的大师、圣人必须要用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

这是一种不偏不倚而中正的内心修养,也正是庄子所谓“混沌”的精神状态。在《应帝王》篇中,庄子讨论了一个理想的帝王、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在他的寓言中,这一问题的答案就集中在中央之帝——混沌的形象塑造中:“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应帝王》),而南北倏忽二帝尝试为混沌凿出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应帝王》)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将混沌设定为一只上古时期的神兽、中央之帝王,无疑是想表明:混沌是同于天地的存在,而这样的存在原本就没有五官,因此它以内心感受万物,对世界万物没有分别心而能够平等看待,及至五官凿成,混沌即以身体感官认知世界而失去了圣人之心。换言之,这里的“七窍”“五官”代表的正是世俗的观点和看法,当混沌被这些看法所左右,就从此失去了同于天地的大格局。

庄子自南郭子綦、蘧伯玉和列御寇承袭的齐物我、齐是非与齐生死的思想,也使他能够把自己的眼界扩展到与天地同一,最终彻底抛开了世俗生活所施加的各种束缚、规定和局限性而成长为一代大师。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唐]成玄英.庄子注疏[M].曹础基,黄兰发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杨立华.郭象《庄子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崔珍皙.成玄英《庄子疏》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

[6]南怀瑾.庄子諵譁[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晋]张湛.列子[M].(唐)卢重玄解,(唐)殷敬释文,陈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 D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19)01-0084-03

【收稿日期】 2018-09-20

【作者简介】 王博医(199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责任编辑:褚永慧]

标签:;  ;  ;  ;  ;  ;  

论庄子“齐物”智慧的三重来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