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涛[1]2002年在《若干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最基本的确定性模型开始,首先讨论不带消费的投入产出模型的各种性质,进而讨论了带消费的投入产出经济模型。在这些模型讨论中主要运用矩阵论等经典的数学方法,并得到了许多好的结果。 然后,进一步的考虑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种随机因素影响下经济运行的规律。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下主要讨论随机消费矩阵和随机消耗矩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在考虑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下,主要考虑随机消耗矩阵对经济的影响。在随机的情况下,主要运用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知识进行讨论。 最后,本文介绍了以后要做的工作。 本文讨论了投入产出模型的各种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给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孙天昊[2]2016年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构想,它通过构建一个包容开放的战略体系,实现欧亚大陆经济的整合,对沿途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国经济、乃至平衡世界政治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战略的有效实施,要靠策略的正确。"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如何收到成效,存在着一个策略选择和优化组合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战略实施效果,应该采用什么样具体的运行策略来高效的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是目前需要我们着力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的研究宗旨,本文致力于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策略是战略的实现机制,战略选择大方向,要做减法,策略选择行动,要做加法。战略是长远而简明的,而策略是灵活调整而复杂的,不灵活不足以把握时机,不复杂不足以取得完胜。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沿线国家的互通互联、并通过互通互联实现互利共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互联互通。例如贸易的方法,投资的方法,劳务的方法,技术交流的方法,共建基础设施的方法,文化往来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可以称其为经济互动策略。经济互动策略就是研究如何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下有效的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提升其联系度,增强其互动性。本文把经济互动策略作为研究的重心,就必须要有一套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联系度的量化方法。考察经济学方法之林,能够担当此任的是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法是运用数学的矩阵结构反映不同经济主体间的投入和产出内在联系的系统方法。其中在单位产品上的投入产出关系就是经济系统的结构参数。如果我们能够测算出,当一个国家每产出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消耗多少单位从另一个国家进口的产品,或者说另一个国家每产出一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该国向其提供多少单位价值量的产品,那么就可以了解到国家间由产品交易展现的经济联系性。通过这种联系性我们可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并据其研究相应的政策选择和组合。可见,运用着名的投入产出方法,可以建立反映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经济互动模型,后者将通过单位产品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投入系数表明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本文重点关注以下叁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经济互动;第二,什么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互动的主要因素;第叁,基于实证分析,怎样才能够加深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本文的总体思路和章节安排如下: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为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首先介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并用SWOT分析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进行研究。然后以投入产出法为理论依据,使用了 2014年中国和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了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模型来考察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关系,并分析什么是影响两国经济互动的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怎样做才能加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最后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本文由八个章节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总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经济互动"等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分,之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不足之处。第二章对研究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进行梳理,以便后续研究对其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基础方面包括发展战略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相关理论。文献综述部分包含了经济互动的文献综述、"一带一路"建设的文献综述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文献综述。第叁章为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我们有必要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全面了解。背景介绍是模型提出的前提,因此,第叁章主要阐述了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内涵。战略背景分析包含国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和国际政治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进行SWOT分析。然后分四部分,分别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来介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内涵。背景介绍和内涵分析为经济互动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四章建立了"一带一路"战略中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模型首先以投入产出法为理论依据,使用2014年中国和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编制出中国和"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间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表。之后依据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表来建立模型,测算出经济互动投入产出模型的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第五章根据模型测算出来的消耗系数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具体包括总量分析、直接经济互动关系分析、完全经济互动关系分析和结构分析,并考察什么是影响沿线国家经济互动的最重要因素,为其本文拟重点研究的中国运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提供证据支持。第六章是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进行研究,即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怎样加强和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分析内容包括经济互动面临的挑战、经济互动的思想框架和经济互动的具体运行策略。第七章讨论为了保证经济互动策略可以高水平的完成,国家需要出台什么样的具体支持政策呢?本文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为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建议,其目的在于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水平。政策建议包括区域开发与财政政策、市场扩容与金融政策、经济互动中的产业政策和企业支持政策等。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一带一路"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依据"一带一路"战略分析沿途国家经济互联互动的发展策略,力求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第一,力求实现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经济互联互动关系的研究创新,创建了 "一带一路"沿途部分国家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实证分析模型。虽然,现阶段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文章较多,但是对其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文化和旅游等方向,还没有人从经济互动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影响两国经济互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间地理上的空间距离和隔绝状态,两国政治军事上的亲密程度虽然会影响两国经济互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通过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区间的隔绝状态,能够有效促进两个国家经济互动。另外,加入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国家间经济互动性更强,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自由贸易可以实现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市场竞争程度越高,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就越处于最优状态。实证结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第二,力求实现对"一带一路"战略具体落实的策略选择的研究创新,提出了"一带一路"沿途部分国家经济互动实证关系的推进策略。本文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相应的经济互动策略,其目的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经济互动策略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更加紧密,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挑战给出相应的应对之策。这些经济互动策略的提出,有助于国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途径,有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选择地方政策工具,有助于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途的项目建设。本文研究因资料和研究目的制约,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途的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九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因为数据查找的困难,没有可能全面研究。截止到2015年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东盟十个国家,本文在建模中只选取了其中叁个作样本研究对象。这有待于以后随着资料的完善而加以补充。二是本文是在国民经济学的视角下研究"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互联互动问题,没有对政治因素进行探讨,也不能将其放在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里。然而,由于政治因素对"一带一路"战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大国博弈影响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更让研究目标充满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将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补充完善。
沈虹[3]2008年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旅游业的快速成长,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各个旅游目的地必须对其自身的竞争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与测度。于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逐渐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与热点。其中,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是该领域的基础之一。多数国内外学者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角度构建了不同的竞争力评价模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认识的不统一,从其内涵角度构建评价模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前人宝贵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角度与评价方法。并进一步从旅游目的地运行效率的角度定义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而后根据该内涵构建了一个以目的地投入产出为基础的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最终为实践服务。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说明了研究背景与框架;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从旅游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叁个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第叁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基础范式,首先确定了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等相关概念在本文中的定义。然后基于这些定义,构建了以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为核心的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要核心,根据第叁部分构建的评价模型,为评价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选取了适当的指标,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双系统,并根据数据驱动原理,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方法;第五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对中国31个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竞争力评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在投入产出方面的结构性特征,同时也对本文所构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本文主要的结论与创新之处做了总结。同时提出了笔者在选择指标构建体系时由于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受到的诸多限制,也指出了由此所导致的指标不全面,目的地竞争力外部性考虑不足等方面的局限,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后续研究的若干方面。
盖凉[4]2012年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货币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便是通过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起到调节国家宏观经济的作用,存款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再贴现政策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的叁大主要手段。但近几年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宏观调控增大了困难,央行所采用的货币效果一再减弱,这种状况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从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的角度,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在详细考察了各微观主体的货币收支特征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家庭部门、最终产品制造企业、原材料及中间产品制造企业、商业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八个部门,首先基于货币流出的固定比例假设,建立了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的横向投入产出模型和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的纵向投入产出模型;对基于横向平衡关系的八部门货币流动的投入产出方程组和基于纵向平衡关系的八部门货币流动的投入产出方程组进行了详细的求解;基于完全流入系数矩阵A的所有元素都是非负的,完全流入系数矩阵A的各列元素之和小于1,证明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完全流入系数矩阵A相关的(I-A)的逆矩阵的存在性;直接流入系数对完全流入矩阵的影响可以通过一阶近似进行定量计算。在这个基础之上,又提出了一种更加完整、更加合理的混合型投入产出模型,依据构建的不同部门10年的货币流数据对混合型货币流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实例分析,Eviews的t假设检验表明:货币流数据构建正确,可以确定部门间的货币流相关性。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单一的投入产出模型和混合型投入产出模型的适用性做出了解释。最后构建了接近真实的系数矩阵,得到两个系数矩阵和其逆矩阵。这两个系数矩阵分别是银行存款变化导致每两个部门间货币流量的变化系数,和银行贷款变化导致的每两个部门间货币流的变化。利用这两个系数矩阵可以更加直观分析银行存贷款对于各部门货币流量的变化。单独分析了家庭部门和中间产品制造业中,受存贷款影响最大的和最小的部门及其影响原因。其他的部门间货币流的变化,也可以由同样的方法的到。这一研究方法,可以在央行施行不同的货币政策时提供依据和参考。
杨佩佩[5]2008年在《公路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便捷、舒适的公路交通是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动力。公路的建设,公路网的完善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强的拉动性,带动沿线的经济增长,还会在政治、文化、教育、环境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都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对公路建设项目投资的增大,如何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极具紧迫性、重要性的挑战。因此,对拟建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价,尤其从区域的宏观社会角度分析评价项目的利弊得失,选择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以提高投资效益,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完善、可信性高的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则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本论文依据国家相关文献提供的评价原则和办法,紧密结合公路项目及其影响区域的具体特点,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了公路和公路网的社会效益评价的概念、原则、意义,比较了公路与公路网社会效益评价的异同,确立了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和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社会效益评价方法进行分类,在介绍常用方法的基础上,详细研究探讨了投入产出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程序设计。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应用、推广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为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钟华[6]2007年在《基于DEA方法的国家R&D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R&D活动是对知识创造、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过程。R&D活动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部分,在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并测度R&D投入产出效率对设计政策以改善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一种计算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计量经济学方法,它用于评估同类型单元间的相对效率,在各行业评估中已经有了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对国家R&D投入产出效率评估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用DEA方法针对中国进行R&D效率研究和国际比较的文献还很少。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各行业和机构进行效率评估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提炼,结合R&D活动的特点和DEA方法应用的发展趋势,以各主要国家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国R&D的投人产出指标为切入点,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来研究国家R&D投入产出效率的问题,构建了国家层面R&D投入产出效率的DEA评估基本模型。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叁大部分,遵循由基础到理论再到应用这一整体思路,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改进,探讨针对R&D活动效率测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30个国家作为决策单元,利用其相关的R&D投入和产出指标构建模型,然后利用DEA方法量化分析各国R&D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对有效性。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将聚类分析和Tobit模型与DEA方法结合运用,对1999-2001,2000-2002,2002-2003这叁个时间段的R&D效率值进行综合测度,并进行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国家间R&D活动效率的区别并探究原因,并对主要国家的R&D资源配置状况做出了优势和劣势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改善我国R&D效率的政策建议。
张婀莉[7]2009年在《企业信息化的DEA投入产出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企业都开始重视起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效益。然而,有些企业由于经验不足、状况不明等原因,没有能够成功的通过信息化投入达到促进经济效益产出的作用。在党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下,为了正确评价企业信息化状况及实施成果,为企业信息化科学决策提供有利支持和指导,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开始着力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本文就是基于目前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科学评价方法研究处于起步状态的现状,借鉴了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以及基准法等的研究思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投入产出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信息化投入产出评价思路,并建立了模型体系。具体来说,本文引入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EICMM)的概念,在能力成熟度分级及测评的基础上,建立较科学的指标体系,选取同级企业中信息化投入有效的企业建立基准企业库,并基于此库,对样本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建立DEA有效性模型。通过模型运算,得出偏差值,从而正确评价被测评企业在信息化投入和产出方面的水平和效率,合理调整投入要素,规避信息化投入的盲目性,提高产出效益和投资回报率。
丁文凤[8]2013年在《基于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的国家间货币流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货币联系越来越突出,国家间货币流动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个国家货币流量的变化对其他国家有着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可以很好的定量描述经济系统内部联系的投入产出模型已经在很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对实物型和价值型的研究。货币流动与经济系统内的商品流动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似性,但是投入产出模型用于货币流动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本文用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来研究国家间货币的流动情况。本文首先介绍了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从叁个方面分析了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货币流动领域的可行性。之后对国家间货币流动构成和国家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往来做了细致的考察与分析,界定了货币流入和流出的确切含义,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国家划分为10个部门,建立了国家间货币流动的投入产出表。为了使模型更具有实际意义,我们对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转换,分离出了存款和贷款,分别建立了横向投入产出模型和纵向投入产出模型,并定义了直接流入系数和直接流出系数,该系数可以表现每个国家的货币流入、流出结构特征。然后分析货币流与国际储备之间的关系,将国际储备的因素体现在模型中,从而推导并定义了完全流入系数和完全流出系数等概念,同时建立了混合型的投入产出模型,并在模型推导过程中分析其实际的经济意义。最后通过真实的国家间货币流入和流出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了一些货币流改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说明这些定量关系的经济意义。
杨波[9]2008年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煤矿安全投资决策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煤矿生产百万吨死亡率虽在逐年下降,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偏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煤矿安全投资相对匮乏,安全投资意识比较薄弱,投资决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安全投资的内涵和范畴进行探讨,分析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安全投资决策的构想。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产出模型,首先,探讨了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结合全国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安全生产投入产出表和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特点,将安全是一种半公共产品的概念引入表的建立环节,阐述了煤矿安全投入产出表的设计思路;其次,定性分析了煤矿安全投入产出表的构成,并对表中参数的设置进行了讨论,形成了以数学符号表示的棋盘形表格;第叁,根据煤矿安全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煤矿安全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得出了四种相关消耗系数的表达式以及用矩阵表示的行模型和列模型;第四,进行煤矿安全投资决策分析,建立了安全投资决策模型,把安全投入与企业最终产出,安全投入与安全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依据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安全投资结构的合理程度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安全投资结构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指出煤矿安全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第五,选取陕西省某煤矿2006年的生产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相关模型的求解均在Matlab软件中通过编程实现,分析结果表明,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相对较好,但安全投资依然需要提高,并对安全投资结构中五个分量的提高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今后安全投资的重点应为日常安全管理;最后,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决策建议。本研究从安全投入产出分析的角度为安全投资决策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有利于优化安全投资结构,科学制定安全投资决策,为煤矿进行安全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韩宇平[10]2003年在《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突出。水资源是否短缺是受供给和需求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当供给不能满足用水需求时,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风险。受降雨、径流及其它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供水和需水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我国大多数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风险是必然的。如何缓解或避免由于缺水风险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并为此开展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业已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首都圈(京、津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水资源工程、风险分析理论、系统工程、概率论、模糊数学、计算数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特色在于对风险分析理论的系统化、实用化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贡献,主要研究内容涵盖如下方面: (1)对水资源风险的定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建立了水资源系统可靠性和风险系统框架,构建并描述了水资源风险的性能指标,对水资源系统的风险属性和风险特性等进行了分析。 (2)在系统描述风险识别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首都圈水资源系统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了系统识别,为便于明晰水资源风险因子间的复杂关系,建立了水资源风险因素的影响图概念模型。 (3)依据水资源系统风险分析方法,结合水资源供需分析模型,提出了具有大型水库群的区域供用水系统风险分析模型。该模型综合模拟方法和优化方法的优点,在对区域供用水系统进行模拟的同时,采用年最大供水量为目标函数对水资源系统进行长系列的供需分析,然后统计区域水资源系统的缺水量及其概率分布,同时用水资源系统的风险性能指标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描述。 (4)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水资源短缺风险结果进行评价。利用水资源投入产出宏观经济模型,评估了水资源短缺的经济损失。在分析水资源系统各性能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区划指标模型,并对首都留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了综合区划。 (5)探讨了采取各种风险处理和调控的技术手段,对水资源系统风险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各种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对缓解或避免水资源短缺损失的贡献率。并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调控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6)利用系统理论中风险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将水资源短缺风险决策分叁个层次,即单目标风险决策、效用期望值决策和多目标风险决策,详细研究了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决策过程。 门)基于供给与需求均衡原理,从两个方面建立水资源短缺风险的最优控制标准理论,一是针对整个区域水资源保障系统,二是在区域发生水资源短缺风险后的调控准则。
参考文献:
[1]. 若干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D]. 张玉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2
[2].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研究[D]. 孙天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3].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沈虹.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研究[D]. 盖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5]. 公路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 杨佩佩. 长安大学. 2008
[6]. 基于DEA方法的国家R&D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 钟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 2007
[7]. 企业信息化的DEA投入产出有效性研究[D]. 张婀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8]. 基于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的国家间货币流动规律研究[D]. 丁文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9].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煤矿安全投资决策分析[D]. 杨波. 西安科技大学. 2008
[10]. 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研究[D]. 韩宇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投入产出表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风险系数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矩阵管理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货币论文; dea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