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从生态学角度,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特殊生态系统。因此它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人类社会对外具有开放性,它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努力去达到一种平衡,对内—即作为核心的人—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人的活动基本只在一定的人类社会系统中进行,一般是通过对社会的改造而间接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作用。
关键词:生态学;基因的建筑;以人为本;生态建筑
前言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力空前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迅速扩大,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大片树木森林遭砍伐,大片的牧场遭沙化,大片耕地被城市所吞噬,人类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正在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筑在这里首当其冲,混凝土房屋路面改变了自然对环境的调控能力,产生了“热岛效应”等城市病。
因此,我们应该开始对生存环境进行反思,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居住环境。
1基因的建筑
1.1基因与表现型
基因是DNA的片段,它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不同基因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子,进一步转化成生物体不同的性状,也就是说,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性状。也可称基因型。表现型,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可以观察到的各种形体特征,基因的化学产物,各种行为特性等)。相同基因在不同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型。
1.2基因与延伸的表现型
何为延伸的表现型,即生物非自身生长的物质,特性,习惯等又可经生物的遗传而被下一代所继承的特性,其通过基因发生间接作用且又受环境的影响。如一种毛虫可用石子,枯叶等做成“壳”来保护自己,这种特性是可以遗传的。这个壳的形式就可称之延伸的表现型,再有如珊瑚虫所制造的珊瑚是无机的,然而形式却在一代代的珊瑚虫中保持下来。
1.3几点讨论
探讨1:广义的,若人的存在形式是基因的表现型,那么人的着装反映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审美情趣等内在因素,犹如是基因的延伸的表现型。如果把建筑比喻为人的第二层“衣服”(亦包括建筑本身内部空间及外部环境等)那么建筑亦可看作是基因的延伸的表现型。即建筑在生物学的层次上是以人类基因为内在生存环境的反映。如果说人本身是基因繁衍的工具,那么作为延伸的表现型的人的建筑也可以说是保护基因的工具。
从生命开始那刻起,基因就有诸多的表现形。基因通过自身的表现型进行竞争,经过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基因无疑其表现型是成功的。成功的表现型仍然随着环境变迁而进化着,进而引起基因的进化。
建筑作为人类基因的延伸的表现型,在经过人工选择、社会评判后,还要受到自然的考验。人是自然的人,建筑亦是这个自然界的衍生物,所以也必须遵守自然的法则。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建筑的本质亦是生物的或生态的。然而当今很多建筑都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它们破坏了自然环境,成为人类肆意妄为的作品——它们都不是创造。这种无生命的建筑,会造成整个地区的死亡。
因此所谓的生态建筑,生态住区,生态城市,就是去除了那些的作品后的自然建筑,就是揭去板结土地的自然住区和城市。在那里人与自然协调共生。
探讨2:狭义的,把人类各种文化,审美意识形态等思想体系作为“基因”,那么由思想产生的各种艺术形式亦可称作“基因的表现型”。建筑当然也在其列。诸多不同的思想形成,诸多不同的“基因”进而产生诸多的不同的“表现型”。“表现型”在竞争中的成功才能保证“基因”的生存。即建筑的成功也能反映出其建筑理念及背景文化的成功。
探讨3:形式追随功能吗?综上所述,既然建筑本身就是生物的,生态的,那么我们按照自然法则设计的建筑又何需冠以“生态”之名,因为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生存。如果作为基因的表现型或延伸的表现型的建筑被自然淘汰,那么我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1.4自然的法则
(1)最小限度的使用材料。
(2)通过选用合适的来分散和有侧重的分布内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强度。
(3)以最小的表面积来创造最大的容量。
(4)联系构造的目的用途来选择颜色、尺度和质感。
(5)在所有细部保持形式的连续来达到均匀分布力的目的,并创造出尽可能高的强度质量比。
(6)形态中的空气动力等原理极大的辅助了其自身的冷却、升温和温度调节。
(7)形式与外界环境的自然力和居住者的需要直接相连,并且以大体上使栖居地和环境同时收益的方法共生。
2建筑的基因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的衍生物具有多种属性,建筑的产生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组成这些因素的片断或基因就称为建筑的基因。可见,建筑的基因由一些要素组成,每一要素称为因子。
2.1因子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1.1人本精神与实用理性
中国居住文化的人本精神,在建筑尺度,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品评上衍化为实用理性精神。中国自古就注重人的作用,重实际而轻玄想,重现实而轻宗教。在建筑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上,中国始终把“用”放在第一位。房屋第一功能是居住,其次才是审美。这种精神近代产生了里弄的布局形式,里是枝,弄是干,各里互不穿通,人们朝夕往返于一点(出入口),极易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建立向心秩序和邻里观念,实现中国居住文化的理性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礼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套着无数小家庭的社会,人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大家庭中,人人都自然而然地感到只有在秩序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因此每个人都有抑制自己而符合集体规范即礼的要求。礼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使整个生活环境达到一种心灵的平衡。即在建筑的群落中产生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2.1.3恋土品格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中心,环绕土地的生活方式,展开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找到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产生了深刻的崇敬山水和土地的观念,并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都和土地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恋土品格以及由此引起的内聚心理。以典型的四合院为例,房屋围合的院子是家庭活动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联系纽带。而现在高楼林立,人们的恋土情结只能在狭小的公园或宅间绿地上得以缓解。人与自然的韧带被切断了,人的精神固无从联系而发展,从而造成了现今的人情冷漠。
2.1.4取势、纳气
取势即选择地势,势是自然界与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及潜在能量。
纳气,也是一种位置关系,经居住者的作用,变成一种精神状态,通过修养去追求一种道德境界,发挥精神作用,产生社会文化效果。
总之择优而居,是居住文化的一个基本原则。
2.1.5天伦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家庭为轴线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首先推崇的是家庭,直到今天人们还是把天伦之乐当做人生最安稳、最向往的快乐。就是这个家庭之乐,几千年来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慰藉着人们心灵的痛苦,稳定了整个国民文化。
2.1.6天人合一的时空观
人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一切构成要素的生长之源,是以人为中心去观察时间、空间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主体并不是脱离自然而是建立在“协调”前提下的作用。《易传·象传》中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说法。中国人的时空观不像西方机械时空观认为人和自然在时空中,而是时空在任何自然中。
中国古人强调“悟”。即通过自己的心游、体思、品悟方能领会时空的真谛,达到神与物游,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1.7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向的,在与现代思想相容合中不断具有了外向性。在思想的碰撞中仍要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使其适应整个世界的发展在多元化中寻求统一与个性。
2.2因子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土地、水、空气和生物,是变化的,因此能否有意识地改变环境,使它更能适应世界上的人和其他生物的需要就成为了关键。自然界中任何系统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设计、规划必须融合自然使之平衡发展。
2.2.1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所以气候在一定时期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气候要素一般包括:日照,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等建筑要以气候为原则进行设计就是要利用当地当时的气候、材料等自然条件中的有利因素,防止或消除其不利因素,即“用”与“防”相结合的原则。
2.2.2土地
土地指地球特定地域的表面及其以下的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植物等。人生活在土地上建筑与徒弟为基础,因此人的行为对土地有很大影响。城市的扩张使混凝土覆盖了原有土地,土壤植被被破坏,改变了地面对降水的吸收与蒸发,改变了地表径流,隔绝了人与土地的联系。土地资源是宝贵与有限的,建筑应尽量节约用地,给土地呼吸的空间。
2.2.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有其特殊性。人类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
2.3因子3: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的聚居性从而形成一些团体,各类团体聚合成社会。社会人在一个地域简历社会而生活。他们一方面互相依赖以求生存,另一方面又相互竞争社会中的稀少资源,组成了人类社会生命网。社会是人类生存、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信息流动的场所。社会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活动为场力形成的引力场。因此,社会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在人类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力求体现这种凝聚力与亲和力。
2.4因子4:心理环境
人对物质环境在头脑中的印象与反映就形成了心理环境。人的行为虽然可以理解成是由于人的皮肤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做的调节,但更为重要的原则是根据人的知觉、知识、动机等人的内部存在的过程,或者是根据人的身体组织。人的心理对体积、距离、色彩等都有一定的认知,因此狭隘高耸的空间给人拥挤的感觉而宽敞低矮的空间给人以压抑的感受。围合空间给人以安全感,过于开敞的空间给人失落感等。
空间未必等于场所,场所是有明确特征的空间。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应考虑人的心理要素不能尽依靠指标等数字的框定。
3结语
综上,各因子构成所谓的“建筑基因”,或者称为规则。建筑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了空间,时间,感情等一系列因素。其因子都是同阶的,无所谓轻重。各因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使建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共生的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吴佳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周茗祁.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杜,2001
[4]傅刚.都市村庄[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作者:胡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表现型论文; 建筑论文; 基因论文; 自然论文; 社会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0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