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

论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

王卫英[1]2001年在《论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颇具魅力的作家。仅仅二十出头,便以练达独到的笔触,在40年代的大上海横空出世。她短暂而辉煌的创作,引起世人纷纷评说。 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美学方法阐释张爱玲小说,在海内外已形成一股潮流,并取得一定成绩。有感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从“陌生化”角度来解读其小说,是我论文创作的初衷。 引言部分概述海内外研究现状及本人创作构想。 第一部分:情节类型的陌生化。从婚恋生活入手展示人生的苍凉及人性的孱弱,既区别于主流文学所观照的社会时代焦点问题,又区别于传统通俗言情小说注重情节渲染而缺少对人物心理深度的把握。 第二部分:叙述视角的陌生化。文本中第一人称“我”,消解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的固有的“说——听”关系与读者处于平等的视角席位,使“我”显得客观冷静。“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以在场人物的眼光选择情景,不仅淡化了作家主体情感,且个性化的语言便于凸显人物心理。 第叁部分:小说语言的陌生化。色彩语言、音乐化语言及叙述语言的独特表达,使语言整体具有了强烈的感受性。 第四部分:小说文体的戏剧化和诗化。场景化的情节结构,益于把人物心理冲突层层推向高潮。讲究意蕴的含蓄,意象的处处散落是张爱玲小说诗化的具体体现。

冯爱琳, 张子燕[2]2018年在《论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重要概念,旨在打破机械化的"自动化"感知方式。文章试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从人物形象、意象内涵、叙事手法等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技巧的运用,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彰显了其作品的独创性魅力。

王卫英[3]2008年在《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文中认为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审美超越性的作家,她的小说不仅故事情节传奇动人,而且在语言上追求诗意美。小说通过充分调动语言的视觉和听觉功能,以及对叙事节奏和人物语言的独特把握,从而赋予小说以极强的感受性,读之,有一种陌生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论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D]. 王卫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2]. 论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J]. 冯爱琳, 张子燕. 惠州学院学报. 2018

[3]. 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陌生化效果[J]. 王卫英. 文艺理论研究. 2008

标签:;  ;  ;  ;  ;  

论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