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今天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探讨在微观层面仍然是见智见仁的话,那么对于它在宏观层面上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可谓是早达共识。然而,综观这些年来与素质教育理论探讨的洋洋大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素质教育实践举步维艰。此情此景不由地使人回想起百年前废科举兴学堂之艰难。素质教育何以难得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全面策应反而阻碍重重呢?这正是社会转型期与其说是基础教育不如说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出现的一个令人深思的矛盾。
1、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是"应试教育"的直接成因,也是素质教育受阻的主要根源。
以往对素质教育受阻的研究多限于基础教育范畴,较少深入到全教育系统,也很少从全教育系统各层次间的规模结构切入分析,尤其忽视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深究。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最初是作为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而在基础教育中所提倡的一种先进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风行至今其势不减的直接动因就是为了跨越"高考险隘"终极目标。"应试教育"其主要根源是教育系统内各层次间的规模结构失衡,换言之,即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远不能容纳大众对它日益增长之需求。素质教育倡导十余年,但在"高考指挥棒"绝对权威面前依然是万般无奈收效甚微。政府为了缓解高考压力这些年来实施"三级分流",并同时大力发展各层次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但由于社会制度、教育体制、国民观念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致使普通中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衔接时的"瓶颈效应"依然十分严重。通过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不难发现,当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能满足大众需求而产生供求矛盾紧张时,高考竞争就激烈。为了高考取胜,学生、家长、老师、学校达成空前共识,全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高考过关而各显其能。此时的"智育"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拥戴为无可非议的至尊地位,德、体、美、劳等素质的教育只能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点缀。尽管人们都知道这些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样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由于它们在高考中的低"价值"甚至无"价值",故被程度不同地舍弃也实出无奈,唯能如此、别无它途。当高等教育发展能够满足大众需求供需基本平衡时,高考过强的选拔功能随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考核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能力的功能;有悖教育规律的反常竞争也随之消失,起而代之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良性竞赛。此时的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才可能从"应试教育"的奴役和重负下解放出来,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大小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确乎存在一种密切的逻辑相关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越小(相对于大众需求而言),"应试教育"必然性越大,素质教育可能性越小;反之,"应试教育"可能性越小,素质教育必然性越大。很显然,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排除"应试教育"这个最大障碍,而要排除这个最大障碍首先必须从它的主要根源--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方面寻求解决途径。至此,一个显而易见无法回避的矛盾冲突迫使我们思考: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和投资教育理念日趋成熟、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已经出现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现状是否合理?能否改变?
2、现阶段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是加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根本有效途径。
截止1995年,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为6.5%(包括成人高校),按照《(纲要)实施意见》在"九五"期间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的精神,到2000年的毛入学率也只能达8%,按国际教育界通行标准仍属典型的精英化发展规模。"九·五"期间相对于9~10%的GNP年增长率,高等教育的3.8%年增长率显然是相当滞后的,照此速度发展可以肯定到下世纪初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压力不但难有缓解,甚至还会有相当程度的加剧。随着全社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关专家根据人口增长率及人口就业率的相关性推断:今后相当时期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至少到下世纪初二十年内失业率将呈上升趋势。为了求生存争发展,追求高学历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适龄青年的必然选择。政府限于财力并根据国情将有限的国民教育总资源重点配置基础教育无疑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决策,问题结症在于:这种决策是否必须要以遏制现实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为代价。若是囿于计划经济传统思维定势,所谓"以条件定发展"只能作出这样非此即彼的选择。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如何合理定位历来颇有争议。远可追溯历史上四次大起大落,近可观察改革开放以来忽快忽慢,大到《纲要》与《(纲要)实施意见》有关精神相抵牾,小到如何衡量规模合理性的多种指标之取舍,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持反对加速发展的主流观点起码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拓展,公有制实现形式突破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确认,决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由原来二维条件(国家财力、经济发展需求)变为现在四维条件(国家财力、经济发展需求、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保证机制,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只要是合理正当的,政府就有责任并且可以通过非政府投资的市场配置渠道来满足这种需求,于国于民皆为益事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当我们把视角更多地转向市场时,一条不与基础教育争夺教育资源的坦途便会展现在我们视野--那就是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将大众需求中所蕴藏的巨大资源转化为全社会的高等教育资源,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尽快达到大众化程度,即毛入学率达15-50%。(当然,大众化的全面实现有一个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问题,并非一蹴而就。)改革至今,政府对高等教育单一投资渠道已有不少改观,尤其是1997年全国高校收费并轨是一个突破性进展。但还是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所指出的那样:教育经费短缺不仅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也难满足现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资金短缺也将是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长期矛盾,所以就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现状而言,指望国家追加更多投资非常不现实,只有在保持国家正常投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加速高等教育社会性投资从而加速发展其规模,才是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一条根本有效途径。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充分地考虑了国情、社会及家庭的承受力等诸多因素前提下,市场在满足大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方面还远未发挥其应有作用。其实,高等教育在第三产业中所特有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就决定了它在政府所提供此种服务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时完全应该通过市场加以补充。市场补充的必要性已广泛认同无需赘述,问题的关键是:由于过多地顾虑市场补充的负面影响,使得政府在进行"市场补充"时谨小慎微,故始终距离大众需求相去甚远。与此同时,这种市场补充程度的合理性是以其满足需求还是以其不产生负面影响来衡量又是一个仁智互见的争议。其负面影响当然要充分考虑,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遏制乃至最终消除。如果因此而坐视巨大潜在的教育资源苦于缺乏正常投资渠道以至于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而无动于衷,那么无论如何评价其失策都不为过。政府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适时地调整高等教育投资策略,以加快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
3、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应走内涵与外延发展同时并举之路。
加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方式可分为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挖掘内涵就是相对扩大高等院校规模非常现实大有潜力的一条途径。对于高等院校办学规模及其效益不高的评说几乎可谓是众口一词,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在世界上都处于低水平。据有关教育经济专家测定:只要解决生活配套设施,就现有的高等院校的能力增加1/2~1/3的招生量是完全可能的。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由于它必然要触及体制深层诸多弊端,牵涉到复杂的利益格局调整,故非一朝一夕可见其功,高教体制改革至今仍未见重大突破便是证明,人称高等院校是计划经济最后一块领地大概是不可视为戏言,对此应持清醒认识。而与此同时,外延式发展同样是不可偏废的重要途径。在政府拨款很难维持高等院校日常运行的今天,外延式发展显然是指利用市场功能来加大社会投资高等教育力度以加速其规模发展。从现实意义上讲,这种绝对扩大方式可行性更大见效更快,其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多样。譬如:加快私立高校发展速度;欢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或协作办校;恢复旁听生制度;在一些条件成熟地区试行"宽进严出"式学制;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难易程度以及收入高低等因素拉开学生缴费档次;甚至可考虑一些热门专业实行成本收费,当然同时也要考虑极少数国家必需的冷门专业酌情减费甚至不收费的定向培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样化趋势,私立高校是当今乃至今后长期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充分肯定必然会带来它发展的相对高速期,同时它也必然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潘懋元先生在谈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成为21世纪必然趋势时指出:政府资金不足将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而采取发展私立高校对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中国高校要进入大众化阶段,私立(民办)高等教育必将要有较快发展。改变政府单一投资,程度不同地扩大个人投资的责任和义务是符合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
4、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时期的特殊需求和社会大众投资教育理念和能力的提高,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但有其必然性并具备其可能性。 以上主要就高等教育精英化在今天是否合理作为问题切入点,通过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来拓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可能性的分析,得出必须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才是符合社会综合发展最合理的必然选择。那么这种选择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能在现实中得到多大程度的支撑呢?
先从宏观经济背景看,要成功实现经济起飞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其必然要求。国际上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需求关系比较研究表明:人均收入300~1000美元之间,即欲跨越1000美元的经济起飞阶段,高等教育都有个加速发展的特殊需求过程。此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其"民主化"的进程相一致,其显著标志是GNP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成线性关系,且二者互动性最强,具体表现为高等院校入学率随经济增长呈非均衡性增长,且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为社会输送充沛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正进入这样的经济发展非常时期,这也正如何祚庥院士在谈到高等教育时从另一角度所阐述的那样:从各国经济起飞规律看,其经济型态之构成大都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源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化时期。为了进一步加速这种经济型态转化,一个显然的结论是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考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起飞经历时,可以得知高等教育超前发展是其成功的根本经验,超前发展高等教育也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再从社会需求的可能性来看,巨大的生源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首要条件。目前全日制在校普高生约820万,仅占同龄在校生的40%,其余60%约1200万为分流在各类同级学校在校生。客观讲,就具备接受高等教育能力而言,普高生中绝大多数和其它类学校部份学生都应是高等教育的合格生源。但由于高等选拔制度所旅行的标准不是依据教育科学客观标准,而是限于政府财力和社会起码要求而制定,因而剥夺了许多合格生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各种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具有接受高等教育能力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高校所能够接受的人数。1992、1993年由于稍微放宽计划外的调节招生指标,就连续二年增长率超过20%便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近些年来报考成人高校和自学考试讯速升温,尤其是自学考试助学班招生的火爆,充分证实了渴求高等教育的巨大潜在生源。大众选择高等教育的动机无非有二,其一是经济性,主要是了在高层次人才资源稀缺的就业市场占据优势从而获得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投资性目的,亦可称之为物质性需求;其二是非经济性,主要是为了提高个人素养,受社会尊重等愉悦精神的消费性目的,亦可称之为精神情感需求,后者显然必须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前工业化社会向初步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绝大多数是出于经济性投资目的,而我国正处这种社会转型期。当然,这种投资意愿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取于投资能力大小。改革近二十年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带来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城乡居民年均收入、恩格尔消费系数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解决了温饱,并程度不同地接近或达到甚至超过小康生活水平,高达4万亿人民币居民存款充分证实了这点。又据调查资料表明:在如此巨大居民存款中,为了子女今后教育的投资(主要是高等教育)是其中各种储蓄动机之首,城乡居民的70~90%家庭都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决不是偶然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来临的独生子女时代所特有的家庭普通高期望值,投资高等教育理念日益成熟和能力不断提高,以及"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意识根深蒂固,都将决定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有一个相当长的旺盛期。如保守地作一估算:现有4万亿居民存款中的5~10%如能转化为高教投资将是高达2~4千亿之巨的潜在资源。由此可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已慢一个不争的现实,如何正确引导并转化藏之于民的巨大投资热情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重大课题。因为它在教育领域发挥巨大效益同时,也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积极效应;它不但为社会大量闲散资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良性投资领域,还能起到相当程度地减轻国民经济通胀压力的作用,同时又为国民文化素质提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并由此而带来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良性互动。漠视这种需求热情,无视如此巨大潜在资源都是不明智的。
5、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根除"应试教育"弊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政府根据国民素质整体较低的现状将有限的国民教育总资源重点配置基础教育,同时也就势必要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高等教育与日益增长的大众化需求的尖锐矛盾。为缓解这种矛盾,教育界由于深惧通过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负面影响,故始终不是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来解决它,而总是在教育系统内寻求良方,诸如实行"三级分流"等。从整个国民教育大系统层次结构合理协调而言,"三级分流"确实是一种战略抉择。但由于分流后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初、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制结构互通性和衔接弹性极差,加之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毕业后也无法进行再次选择,在就业市场也仍处相对劣势,所以始终难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再者,"三级分流"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依靠市场调节而是靠行政力量,很多学生作出分流选择并非志愿实出无奈。当然,行政干预对市场功能良性发挥很有必要,但决不能以扼制市场正常需求为代价,否则必定会引起供需失衡而导致市场机制紊乱恶化,并最终导致社会上一系列负面效应。实际上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这些年来始终处于一种被压抑状态,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这种供需矛盾表面似乎得到缓解,而实质不过是分散下移了,其结果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甚至波及到幼儿园,"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纵上所述,要从根本上缓解乃至最终消除这个矛盾,尽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必须而且可能。只要遵循邓小平同志的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将大众投资高等教育愿望转化为加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现实,尽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才是彻底清除"应试教育"根源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