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政府在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方政府论文,重要作用论文,大开发论文,加快推进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既是坚持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分步骤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翘首盼望多年的迫切愿望,更是历史的抉择。
一、地方政府要有新的发展观
新世纪全球新的综合发展观是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寻求把国家发展的社会结构、人类发展与宏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它们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重视。社会结构方面是指廉洁、高效的政府,有效的法律体系和司法系统,组织良好、监督有力的金融体系,良好的社会安全网;人类发展方面是指教育发展、科学和技术发展,传播知识,为落后国家或地区赶超先进国家或地区提供了可能性;物质方面是指提供清洁用水和排污设施,提供充足可靠、价格适当的能源,提供便捷的道路交通和通讯系统;战胜人类贫困,为广大社会弱势人群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机会和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
国内外的经验已经证明,单纯的经济总量增长并非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所需要的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种新的发展观将成为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的主旋律。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全体人民的净福利水平,增强人们的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其手段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向21世纪新的发展战略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战略,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战略,因此,对任何一个地区来说,其经济的发展都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把提高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生活水平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从这种新的发展战略出发,实施西部大开发也必须强调“富民为本,投资于民”,即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把“富民强区”作为大开发的根本目标,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内涵。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实现新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后5-10年,是西部开发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将努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道主干线和铁路主通道西部路段建设,建设起8条西部公路新通道。同时完善成都、重庆,昆明,西宁、西宁,拉萨和兰州等干线机场、新建和扩建一批支线机场,并提高西部地区互联网络、无线电通信的覆盖面。建设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能源工程,完成22个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建四川紫坪铺、宁夏沙坡头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地区,对25度以上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2010年,在西部地区造林1333万公顷(近2亿亩),使西部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三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从西部各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出发,巩固和加强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绿色食品、中草药及生物制药等;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建设青海柴达木盐湖钾肥,云南和贵州磷肥、云南铅锌、甘肃镍、贵州和广西铝、内蒙古和四川稀土等产品基地;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四是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坚持科教先行,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将在西部地区加快推广应用有关恢复和建设生态环境、水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等先进技术,着力开发农产品改良、煤炭液化和洗精煤、原材料节能、降耗与减污、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开发、中药、藏药加工生产、新型支线飞机设计制造等高新技术,努力实现西部技术跨越。积极做好西部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吸收国内外人才投身西部开发。
二、地方政府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
从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总体进展顺利。2000年,新开工的十个重大项目都有实质性进展。2001年,国家新开工12个重点工程,总投资3000亿元。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超过全国平均速度。地方政府的积极推进,正引领着西部地区进入新的增长期。
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在未来5到10年内,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要有较大发展,有特色的地方经济初步形成。到21世纪中叶,将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的西部地区。根据这个规划,地方政府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是:
1.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实施退耕还林的力度,初步规划退耕还林2.2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坡耕地尽快退下来。要把草原保护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尽快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初步设想掀起重点治理严重退化的草原10亿亩。配套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易地安置,禁牧舍饲、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风沙源治理和防沙治沙等工程,加强对江河湖泊水污染的治理,加快建设祖国西部绿色生态屏障。
2.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要继续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工程,确保到2010年使西部地区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大部分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带,水的矛盾十分突出。要把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发、综合利用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完成“油路到县、通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工程。开工建设西部地区县际公路。解决农村居民新产生的饮水困难问题和高氟水、苦咸水地区居民的饮水质量问题。加快西部地区农户沼气池建设,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多种供电方式。对居住在西部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安置开发。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西部地区农村卫生、文化建设。
4.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人才开发。要加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的科技支撑,加快推广旱作农业、节水农业、优势资源开发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实行依法治教,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落实《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加强西部地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和干部交流工作力度,推进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
5.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推进重点区域开发。西部开发的起点要高,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水能、天然气、石油、煤炭、有色金属、钾盐、磷矿、稀土等优势资源,努力发展有地方特色并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有效益的产品和产业,逐步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发展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城乡劳动就业和再就业。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6.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方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西部大开发重点法律问题的研究,推进《退耕还林条例》的实施,研究制定西部开发投资、环保等专项法规,着手研究促进西部开发的基本法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商品市场,培育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推进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加强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西部地区对沿海地区开放,推进东西部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建立西部开发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
三、地方政府在加快推进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生产什么”或提供哪些公共服务?概括起来,除了维护政治稳定、治安等传统职能外,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有:(1)主持制定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直接策划,乃至直接出面参与各种类型的招商引资活动。代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间的经济协调。主要是吸引外资活动。(3)制定规划以及直接或间接地承担各种大型的基建项目以改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障碍。(4)制定具有激励、保护功能的经济活动规则,特别是健全财产权利制度,为社会总产出最大化提供制度框架,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政府行动能力。(5)通过征税、补贴、管制等手段解决外部性(正的和负的)问题。(6)运用产业倾斜政策、地区结构政策、技术倾斜政策等政策刺激经济加快发展。(7)以反垄断政策和管制(规制)政策构筑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8)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以有效解决区域、人群之间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强制的、有政府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以视为收入再分配制度的一部分。(9)运用一定的方式介入或影响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的运行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意识得以加强。更加注重为各种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创造和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以及提供更加充分而及时的信息。地方政府行为的很大一部分是管理经济的活动。面对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营经济力量薄弱、信息不灵、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的现状,西部地区方各级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组织体系,利用行政的手段和资源,对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总体控制,对稳定西部地区社会和促进地区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地方政府是营造西部开发的优良管理环境的主体,它在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制度创新的作用。制度创新,就是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改革开放20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制度创新的20多年。在重要的制度创新方面,东、西部地区没有本质的区别和绝对的差异。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低,受地理、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在涉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制度、规则、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要比东部发展进程缓慢,更多地表现出计划经济的特征。一般地说,在政策趋同、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以后,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制度创新构筑的“软”环境如何。制度创新在西部开发中意义重大,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比发达地区更为优越的吸引、刺激、保护投资政策法规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是发展经济潜在和必要的条件,制度才是保证先进生产力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充分条件。先进的生产力只有在相应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西部地方政策首要的职责就是转变观念,学习和引进新的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推广西部地区人民创造的新的体制和制度。如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投入,强化政府和公众双向的义务教育意识,也是当务之急。地方政府应构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氛围,把大开发当作检验、完善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推动经济发展职能的伟大实践。培育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提供良好的“硬”环境。西部地区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薄弱,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经济要获得更快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封闭落后的状况,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信息网络、水利枢纽、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与国内外的联系和资源共享,为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等经济要素的流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中央政府应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启动点,继续加大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应该有新思路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针,积极争取民间投资,引进外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投资基金、组建股份公司、BOT等多元化方式吸收境外及沿海地区投资者来西部地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3.构建“信息化”社会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到信息时代,加快信息设施建设,扩大民众交流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通讯产业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推进西部地区开发的一项重要职能。缩小东西部地区信息差距,为西部地区全体人民提供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网络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加快西部开发的重要途径。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着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和政府运作方式。现代政府的运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吸取和处理过程,表现为对公众意愿的表达、公众意愿的搜集、综合,形成政府的决策规划、组织实施,同时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对政府工作程序的了解也要通过快捷、方便、通畅的信息传递方式。地方政府不仅在经济领域向广大公众提供与其发展和利益相关的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信息系统向公众宣传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及法律、法规。
因此,地方政府应协助、配合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信息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使西部地区信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使我国和西部地区在21世纪发展“信息化社会”成为可能。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广播与电视覆盖率,加快电信业开放,既要对外资开放,又要对内资和民营资本开放,对小城镇、边远地区、山区和各类学校提供通讯与电脑网络专项补助,加快电脑、因特网的普及率,鼓励支持城乡居民促进信息传播、信息服务、信息交流。
4.发挥中观调控的作用。在我国初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市场经济有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失灵”现象存在,这就需要进行宏观调控。中央政府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由地方各级政府来组织实施。地方各级政府在中观调控中的主要职责:采取措施解决西部地区出现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招商引资,扩大内需;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最佳结构出发,调节本省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协调问题;由政府出面进行投资的公益性事业和容易造成垄断、危害公众利益的公共事业;由于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社会效益和私人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差异,生产者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有产生污染、破坏生态的现象,地方政府必须出面通过行政强制手段或法律、经济的手段去解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以竞争为前提的,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市场的规则,打破垄断,大幅度减少各类竞争性商品生产和服务市场的准入限制,除个别行业外,取消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备案制,对各类市场制度与规定应提倡市场竞争,保证公平竞争,防止不公平竞争和垄断竞争;在吸引外资上应从基于激励的优惠政策转向基于规则的中性政策,实行“统一税负、公平竞争”的原则,清理各种乱减免税收政策,取消对外资企业的某些歧视和限制政策;健全法制,保护投资者权益,同时根据《劳动法》保护工人权益;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市场机制的发挥,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原则,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要求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过程进行适当调节;另外,西部开发,法律先行,法律在西部开发中的保障作用必须由地方政府具体实施。
5.保证社会目标实现的导向作用。从长远看,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现代化。从目前看,关键和紧迫的是缩小与东部地W区的差距。为此,地方政府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道路,以科技为先导,充分利用全球和全国重大实用性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生产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迅速普及、广为扩散和广泛应用的制度环境和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帮助建立和发展本地区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和创新在消除人类贫困中有极其重要的潜在作用,并成为落后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社会生产力。在西部建立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企业是发展西部地区的最佳选择,地方政府对此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另外,西部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他们的商品意识淡薄,加上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所形成西部地方政府的中观调控比东部地区要发挥更火的作用。西部地区知识资源的匮乏,要求西部地区必须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优先提高全体公民获取吸收、交流知识的能力,为知识的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