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俞佳君[1]2015年在《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教学评价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高校管理、促进高校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自身追求教学改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校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然而,目前也存在诸多的困境,“教”评得太多,而“学”评得太少,难以反映高校教学与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如何克服高校教学评价附着表面的弊端,使评价深入高校教学与学习,引导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是本研究的中心议题。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主要内涵包括叁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高校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归宿。高校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和教师的教学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后者是根本目的和归宿。第二,学生学习结果是高校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教学评价要从资源与条件为中心转向学习结果为中心,从教师的行为特征为中心转向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收获为中心。第叁,教学评价应该力求全面,因此,是否创造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也是值得关注的内容。院校环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等,都要以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促进为准则。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学教学范式、有效教学和院校影响力等相关理论为立论基础。它主张教学理念从提供教授走向生产学习,评价目的从强化管理走向促进发展,评价与教学的关系从相互分离走向相互融合,评价标准从重“教”走向重“学”。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高校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各有不同。案例中的院校、课程、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的特点: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结果通常可分为学校、专业、课程等若干层面,学生学习结果的设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框架。这个框架的基本观点是:教学评价必须强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围绕学生学习的结果和促进学习的环境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并尝试对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进行构想。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秉持综合性评价理念,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和信息源,以获取更为全面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自我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课程考试、大规模学习评价工具、学生档案袋、评定量表、学生调查问卷、课堂评价工具、座谈、课堂观察、教学资料评价、教师档案袋、自我评价清单等。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除了在评价价值取向、内容、方法上要实现转变、不断完善外,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四个方面的机制予以保证。其中,构建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元评价机制,是确保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牛亏环[2]2015年在《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不仅是构成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而且是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本人着手系统地研究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是根据大学生学习特征,采用自评和他评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和价值评判的过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通过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来改进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本人试图围绕此问题展开较完整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指标体系、机制、方法、模型及应用,且以指标体系为核心,理念、机制、方法和模型应用紧密联系。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缘由、意义、过程与方法等,并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第二章评价理念,通过研究探索形成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多元智力发展、以自主性为主导、以多元化为取向”等四个理念,并分别展开阐述;第叁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指标体系,并解析评价的四个一级指标、若干二级指标及叁级主要观测点;第四章评价机制,介绍了组织机构、主客体职责的划分,对运作方式进行阐释,并对运作程序进行说明;第五章评价方法,对评价方法的基础进行了论述,并对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综合评价,及方法实践进行了辨析;第六章评价模型及应用,对评价理论体系模块进行了模型构建,并探讨实施了实践运用;第七章总结与展望,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讨论及展望。为了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构建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四种研究方法。其中,文献分析法主要用于前期文献综述部分;理论构建法主要适用于理论体系几个部分的系统性研究;调查研究法主要用来对学习过程及评价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和比较研究,体现在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的专家访谈,对全国16所本科高校的2100余名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及评价的实践调研,对一所普通大学进行学风情况调研、并对部分学生实施学习过程评价的事后调研;个案研究法主要体现在以一所普通本科高校的一个自然班级学生为个案研究样本,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跟踪调研,并对个案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判断。本研究的过程有序推进,主要包括研究设计、实施、结果形成、结果的实证分析四个部分。研究设计与实施的技术路线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确立研究问题后,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同时,着手进行理论研究,构建了理论体系模块的五个部分,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最后对研究问题给出确切的结论回答;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理论部分内容的研究构建;研究结果的实证分析主要表现在实践部分的验证,且经检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目标表现出了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开展,本人厘清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获得了叁项研究结论:一是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成效,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的方向性引导得到改善提高;二是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体系,可以利用实践对于理论的补充检验获得科学性完善;叁是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践性改革,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研究的创新性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研究选题的创新,对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各个主要维度进行了梳理、研究和分析;二是研究结果的创新,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叁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利用定量实证分析对定性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和验证,提高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作为一种研究领域,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推进该领域的可持续性深入研究,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行与科学发展。

张红梅[3]2005年在《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一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针对本科生毕业率下降、纳税人和雇主对毕业生质量的抱怨,美国兴起了一场本科生课程与教学质量的讨论,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质量,评价界的知名学者和各类高教学术组织也展开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探索,这些都成为促使新的学生评价方法产生的关键因素,相应的,这一时期也成为美国高校学生评价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与此同时,我国的高校学生评价实践和研究刚刚起步,即使是发展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的今天,学生评价也存在着“评价功能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的弊端。本论文根据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和网络查询结果,筛选出五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高校盛行的学生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课堂评估、具体技能评价、价值增值法、毕业生追踪调查,从其产生的根源、理论基础、定义、实施程序、优缺点、实施效果等方面详细介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学生评价的特点,评析其发展脉络。 介绍美国的经验是为了给中国学生评价改革提供借鉴,在我国,高校日常评价以教师自编测验为主,但是多数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同时,高校普遍使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在论文的第四部分,将总结归纳我国现有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我国高校学生评价与美国高校学生评价在社会环境、学生评价改革条件等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以及借鉴美国学生评价方法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借鉴策略。

张会敏[4]2012年在《基于指数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运行环境的变化、现代管理科学的引入,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化的质量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在“质量”及“质量管理”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势话语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走向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道路成为一种必然。当前单纯评估范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越来越难于被认同,陷入了“用一维的思维解决多维问题的困境中”,已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多元价值冲突的问题、质量证明的问题以及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始终未能同时得到解决。为此建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创新及开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迫在眉睫。本研究就是站在现代管理理论的视角上,结合对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的审视及反思,探索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本质,并将经济学领域常用的“指数法”引入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通过对其编制原理及方法论基础的深入探讨,开发一套“基于指数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及其操作体系。研究以“质量管理方法”为主线,围绕“历史回顾——现实审视及反思——理论探索与建构——方法创新及开发——实践验证”的研究路径和逻辑线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历史的视角,从方法和思想层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演变进行了回顾及梳理。采用的是分阶段论述法,分别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专家评价阶段、质量测量阶段、质量评估阶段以及质量保障阶段进行了回顾及分析。通过分析,探寻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演变的内在规律及特征:方法演变的背后固然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思想的演变也最终带来方法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所谓的“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等同于“测量”或“评估”的存在,都是在“评估范式”下运行,不同于现代管理理论中提倡的“质量管理”的内涵,直到质量保障阶段的出现,才带来了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由此也引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转变:从“评估范式”走向“管理范式”。这是是本研究探索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技术的缘由所在。审视及反思部分着重探讨开发新的方法技术的需要。研究对当下盛行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从方法论层面及实践层面进行了审视及批判,揭示了其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及操作中的局限性,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揭示了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困境——不能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对质量证明的诉求;不能实现对质量的诊断及分析;不能实现推动质量的改进与提升。为此,探索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及其操作体系就成了非常迫切的任务。探索与建构部分着重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为接下来新方法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本质”的探索,就是站在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上,结合“第四代评价”的思想,去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法以及终极目标,并探索其“实现逻辑”。上升到哲学层面,即对高等教育质量“质量观”、“评价观”及“管理观”进行深入地、系统化的探讨,从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体系——多元化质量观、协商式评价观以及推动质量改进及提升的质量管理观。叁种核心观念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运行。在本研究中也发挥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论的作用,它规定了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实现的途径及方式,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技术的开发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上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下,进而提出了开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技术的核心要点——系统化、动态性、诊断性、灵活性及发展性。在方法创新部分,论文首先对指数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其在经济领域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揭示了指数编制的基本原理及步骤,探索出了指数法的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指数法应用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即“基于指数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理论设计,从含义的解释,到与现行方法的对比,再到可行性分析,最终建立了基于指数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型。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本质的探索及指数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对基于指数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的操作体系进行了开发及详细的论述。论文对质量指数管理法的每一个环节的内涵、制定的依据、操作的流程及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解说;质量管理法毕竟是将经济领域的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为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及规范,尤其是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以及融合教育领域自身的评价思想;指数法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引进到高等教育领域,其顺利的开展及运行,还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理念保障、文化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以及技术保障。最后的验证部分,研究选择了高等教育院校的质量管理以及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例,通过具体的应用举例,一方面加深对质量指数管理法的认识及理解,展示其较现行评估方法的优势:另一方面证明指数管理法的运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高等教育领域可用,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管理都可采用。

程亚飞[5]2016年在《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学校体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建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基础。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事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标准规范和评估办法,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的协调与均衡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态势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对高校体育工作质量进行价值衡量,便于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常态化与长效性开展,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构建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我国现有的评价研究虽然在理论体系建构和评估应用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如评价客体范畴界定不清,评价方法运用不规范,评价模型可行性不足等问题,并且缺乏对于评价体系的实证检验研究。本研究运用综合评价理论设计建立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实践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评价学理论体系,为学校体育评价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以运筹学、系统科学和社会统计学为研究理论基础,全面梳理分析建国以来学校体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以重要性文件和时代节点为标志,将我国学校体育评价工作划分为起始萌芽阶段(1949—1977年)、方兴未艾阶段(1978—1989年)、成长进步阶段(1990—2001年)、完善成熟阶段(2002—2011年)、全面发展阶段(2012—至今)五个时期,并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其评估指标框架体系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研究以系统科学理论分析高校体育工作的组分结构和性质特征,表明高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具有组分多元异质、结构多层交互、过程动态发展等特点的开放性复杂系统,隶属于教育大系统范畴的学校教育系统,包含在社会巨系统中意识社会形态子系统的分属中。研究在正确把握教育活动规律,全面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教育评价工作的核心本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发展性的原则构建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将高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具体化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传承与创新体育文化四个方面工作内容,建立起由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共五个一级层次组分构成的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基于对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结合高校体育工作的理论特征和具体实践,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法和层次结构思维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严谨实施,在充分发挥主观经验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化检验结果分析,完成初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优化,最终确立涵盖5个目标层系统、16项准则层条目和54个具体统计指标,能够全面反映高校体育工作特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体系评权方法的运用上,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要求,继承借鉴指标比对和判断标度的科学思想,摒弃繁杂的反复对比和矩阵运算程序,研究以简明快捷的环比构权方法合理确定权重,并引入专家个体权重方法用以修正指标综合权数,应用量化方法测度调整群组偏好表达的共识度,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客观研判和科学决策功能。针对评价实践工作中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问题,研究提出了指标增删的具体处理方法,使评价体系在面对不同评价客体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并运用分子群评价的理论思想,对组间评价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了子群间评价意见的可比性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证研究是对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在具体评价工作中的实践检验,通过对受评样本高校的评价实践,证明所构建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体育工作现况,有效测定体育工作水平,并且具备较强的评价实践操作性和适用性,可以为高校体育评价工作提供可信的评测工具和可靠的评价结论。

张远增[6]2001年在《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生活着的人们总是面临着如何发现新价值?如何证实自己在追求价值?如何证实自己获得了价值?这叁个问题又可归结为怎样发现价值和怎样判断价值两个基本问题。因此,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判断价值的评价方法和发现价值的评价方法两类基本方法。本文对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的研究就是以此假设为基础逻辑地建立起来的。论文由四部分共七章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两类价值形态,高等教育评价的推理,评价的量化中介与运算中介的结构,评价方法的分类,以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作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反映不同价值关系的耦合价值群和同源价值群,得出了在价值孤立计量中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期望守恒规律,以及将评价方法分为质化评价、量化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四类等重要结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选取无先行评价组织者的质化评价和量化评价,在评价方法论的层次对高等教育评价进行系统地研究。其中:第二章研究高等教育质化评价,主要涉及质化评价的内涵、基本假设、适用条件、功能机制、技术成本、保障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与定性评价的区别、定性评价的局限性等,并结合树立榜样、大学特色评价、以及应答式评价建立了进行质化评价的几个模式。第叁章研究高等教育量化评价,主要涉及量化评价的内涵,中介、适用条件、功能机制、技术成本、保障机制、以及与定量评价的联系与区别,结合职称评定和AHP方法建立了进行量化评价的一般模式,并讨论了叁类数学模型的区别与联系。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在具体的技术层面上对评价所使用的数学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际评价的案例分析,对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数学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叁类模型中的一些具体模型的适用条件、功能机制、技术成本、保障机制,结合具体地高等教育评价对象(领域)进行了较深入、较系统的研究。其中:第四章主要利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所提供的数学模型,结合大学资源效率绝对评价、学习遗忘策略评价、大学运行效率相对有效性评价和绿色大学评价,研究确定性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评价技术。所得出的结论给出了科学使用这些确定数学模型作为评价工具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给出了这些模型在教育评价中的新应用。第五章主要借助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齐次马尔科夫链所提供的数学模型,结合学习评价、大学综合评价、选优评价、科研队伍结构评价,研究随机性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评价技术,给出了使用这些随机数学模型作为评价工具应注意的问题和注意方法,同时得出了这些模型在教育评价中的新应用。第六章主要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积分、灰色数学所提供的数学模型,大学创新能力评估、研究生学位管理质量评估和大学排行,研究模糊(灰色)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评价技术。提出并解决了使用这些模糊(灰色)数学模型作为评价工具应注意的部分问题,同时给出了这些模型在教育评价中的新应用。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首次对大学无形资产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通过大学无形资产评估研究,揭示了大学无形资产的本质,提供的大学无形资产价值估计方法,为大学评估自己的价值提供了较为简单的算法,对高校转制、实施合作办学时确定大学的实际资产价值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沈晓丽[7]2008年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评价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评价不仅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领域各种教育评价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学生评价构成了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有关高校学生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期难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为增进和深化对我国高校学生评价问题的认识,本文以E大学为案例,对我国高校学生评价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从高校学生评价概念分析入手,对高校学生评价的功能、依据、程序、类型与方法、标准以及良好学生评价的原则等高校学生评价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手段,对E大学学生评价的背景、学生评价的政策体制、学生评价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对如何改进我国高校学生评价的政策和实践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我国现行高校学生评价体系是一个以专业知识为主要评价内容、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学业成绩鉴定体系。高校学生评价实践中存在着学生评价体制不够完善,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强,形成性功能弱;对大学生共同素质缺乏明确的评价要求;实际评价的内容与学校政策目标和师生期望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评价方法单一;教师缺乏系统的评价技能训练;学生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E大学学生核心技能标准、设立专门的学生评价委员会、建立专门性学生评级网站和期刊、改进教师评价学生的实践,为教师提供学生评价政策和知识资源支持、调整学生在评价中的角色地位、促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评价信息的反馈效能等改进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杨江水[8]2016年在《基于CIPP模式的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决策是作出决定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和基本活动之一,贯穿于整个组织管理之中。大学组织是一个决策型组织,时常面临在一系列备择的行为中作出选择并付诸实施。正确的决策是人们实现发展愿景、采取有效行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能力。规划是人类认识和改变自身状况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谋划,是人类实现发展愿景,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涵盖从设定目标到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的整个过程。大学发展规划与决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大学组织不断发展。一方面,决策关系学校未来发展,为规划提供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规划则使决策具体化,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发展规划的实现来验证,二者统一于大学组织的职能履行和发展中。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是高校中的普遍现象,是高校战略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成败,对整个高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发展规划决策存在着决策评价标准模糊、决策程序不合理、决策信息利用不充分、决策执行性不强和决策有效性评价被忽视等现实困境,但其发展前景瞻望十分美好,未来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更加科学有效,规划的功能作用更加彰显发挥,能助推大学又好又快发展。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既包括发展规划目标的确立、实现规划目标方案的选择,又包括规划执行的进度、完成度的检验和反馈,还包括规划周期结束目标达成情况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判断。这系列决策与CIPP模式高度契合,大学发展规划在制定、实施和结果评价中面临着不同的决策,CIPP模式运用于大学发展规划决策评价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能对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分析框架,有助于提高发展规划决策系统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模型是决策中对问题求解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是沟通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桥梁。基于CIPP模式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包含规划目标的确立——决策分析模型、规划条件的预设——方案选择模型、规划执行的考评——效能检验模型和规划结果的输出——达成满意模型四种。决策分析模型主要是为确定规划发展目标,通过对大学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背景进行分析,基于集中度、差异度原则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科学确定大学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和规划重点。方案选择模型主要是确定大学发展规划实现的可行方案,根据大学发展规划的目标以及各类指标的权重提出多套具体发展规划方案,进而结合具体判断标准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积分模型对各种发展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合理可行的大学发展规划方案。效能检验模型是对大学发展规划方案的控制、执行、监督与信息反馈进行考评,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及时发现并反映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方案进行调整。达成满意模型是对大学发展规划方案的达成度进行刻画以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发展规划方案的满意度进行结果评价,最后对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解释、对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的一致程度进行判断和总结。四种决策模型的运用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决策分析模型为确立规划目标服务,采用科学性标准,主要衡量规划制定的规范性、规划目标确立的合理性和学校发展要求的创新性。方案选择模型为规划实施条件方案进行预设选择,采用可行性标准,主要衡量规划方案实现的可能性、规划实施的条件性和规划实施的匹配性(契合度)。效能检验模型为规划执行实施服务,采用执行性标准,主要衡量规划实施中学校对规划的认同度、投入保障度、规划的阶段完成情况以及规划执行中的合法合规性。达成满意模型为结果输出考核服务,采用有效性标准,主要衡量规划目标的达成程度和利益相关者对规划实施结果、效果的满意程度。最后以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目标确立的决策分析模型、条件输入的方案选择模型、规划执行的效能检验模型和结果输出的达成满意模型的实际运用过程,为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践范例,为制定新的规划决策提供有效方法。同时也分析四种决策模型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进一步考虑不同决策者的主观差异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使大学发展规划的决策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整体提升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执行性和有效性。

王军[9]2008年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评价合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如何对高校教师进行合理评价,是一个困扰学校管理层和教师自身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就其本质来说,是按照一定价值标准的一种价值判断。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价值主体总是依据价值取向对有关目标、方向、手段及各种结果进行评价判断,从而决定取舍。高校教师评价如果价值取向正确性有偏差,评价标准本身的正确性也就会出现问题。选择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并根据正确的价值取向确定评价目标及其评价标准,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而马克思·韦伯关于合理性的概念则为我们从理论上把握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制定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各类教师人才资源的潜在能力,对于调动整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符合教师身心发展规律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高校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选择,分析了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等不同价值取向及奖惩性、发展性评价的不同特点,选择以人为本的复合性价值取向指导教师评价,淡化评比和奖惩的价值作用,强化其发展性价值。第叁章重点分析了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制定的合理性,通过对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不同一性等特点的研究,提出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制定的合理性。第四章从高校教师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探讨,对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实施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评价标准的动态性的持续改进。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的高校教师评价理论及价值取向研究,对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制定的合理性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以人的发展原则,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相结合;实行差异性原则,差异性与统一性结合;遵循潜规则原则,显性劳动与隐性劳动相结合;成效迟滞性原则,质化标准与量化标准相结合;促进和谐原则,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双重性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同时还探讨了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实施的合理性问题,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现全面参与性;高校教师评价以人为本,体现发展性;高校教师评价技术与方法灵活多样性,高校教师评价才能做到评价标准实施的合理性。

黄孙庆[10]2008年在《广西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尤其是到了近现代社会,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叁大社会职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反映了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目前,高校正由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是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综合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之一。然而,高校综合实力包括哪些因素?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区域高校综合实力?如何提升区域高校综合实力?本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试图分叁部分来回答这些问题。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即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本部分涉及关键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高校的发展逻辑,分析高校综合实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叁大职能以及支撑这些职能实现所需的办学理念、教育经费、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学科建设、组织管理、校园文化等因素。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即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现状评析。本部分从制定的高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出发,从十方面对广西高校综合实力进行了比较评析,结果发现,广西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高校综合实力不强,主要体现于广西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没有得到协调发展。影响广西高校综合实力主要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和高校自身因素两方面,一方面,高校综合实力受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内部管理体制等也严重影响高校综合实力。第叁部分是对策研究,即提升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策略建议。本部分针对评价中所发现的影响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策略加以解决。这涉及到提升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所必须具备的支撑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源于叁条渠道:政府、大学和社会,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这叁种力量的协调与发挥程度。总之,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基于我国和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以高校职能作为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的逻辑起点,运用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高校的发展逻辑,对高校综合实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调查、系统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现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对策与建议。本论文从系统论视角研究了高校综合实力的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又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终形成既有理论分析又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D]. 俞佳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D]. 牛亏环.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 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方法研究[D]. 张红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 基于指数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研究[D]. 张会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D]. 程亚飞. 河南大学. 2016

[6]. 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 张远增.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7].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评价实践研究[D]. 沈晓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8]. 基于CIPP模式的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研究[D]. 杨江水. 西南大学. 2016

[9].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评价合理性研究[D]. 王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10]. 广西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研究[D]. 黄孙庆.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