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183突破#183展望--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十年回顾_青少年教育论文

困惑#183突破#183展望--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十年回顾_青少年教育论文

困惑#183;突破#183;展望——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十年发展概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中小学论文,德育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上海中小学德育发展史上特别值得记忆的一段时期。在这十年中,上海中小学德育经历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三大挑战和考验:

其一,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中的上海中小学德育面临了新的价值观念的挑战。其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上海真正朝着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前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入世”以后,各种价值观背景下的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对我国长期传承的主流价值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其三,信息网络化,多元的价值、文化、思潮等,与传统的学校德育形成了剧烈的碰撞。这三大因素对于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发展和中小学德育工作都是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困惑

社会转型时期对人的价值观念的三大冲击,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惑,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个方面:

(一)对中小学德育地位的困惑

学生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它是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它也成了一个长时期以来一直争辩不休的话题。但在近十年中,在对德育地位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种“理论上越辩越明白,实践中越做越迷茫”的奇怪现象。

近十年的中国教育是伴随着“素质教育大讨论”一路走来的,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大讨论中,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渐渐明晰,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我国素质教育根本。同时,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时刻面对着海外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冲击,德育更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一问题时,我们非常痛苦地发现,在“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面前,学生德育常常处于一种次要的地位,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许多很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在毕业班中连“见缝插针”也很难。教师们既要应对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侵蚀,又要肩负起学生升学就业的重任,孰重孰轻,常常难以抉择。

(二)对学校德育“专人化”的困惑

德育地位的“飘忽不定”,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渐渐地“孵化”出一种奇怪现象,即学校德育日趋“专人化”,学校教育出现了两大“新分工”:学校德育主要就是班主任、政工教导的事;任课教师集中精力抓分数,他们在德育中的“教育职能”则日渐弱化。如此“分工”,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学校德育“表面上的强化,而实质上的削弱”,使中小学德育出现了很大一片“真空带”;二是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不少“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专科教师”。在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中应当倡导什么?在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中应当要求什么?学校如何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些不仅仅是教师理论研究的命题,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和实施中得以很好地落实。中小学德育队伍必须专业化,但学校德育绝对不能“专人化”。

(三)对当前德育评价的困惑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问题是一个让教育界,乃至于整个社会困惑已久的老问题,它严重阻碍了中小学德育的健康发展。其困惑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学生品德评定系统如何确定。上海的中小学德育评价工作起步较早,1989年,原上海市教育局政教处组织部分区县进行“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定”的研究与实践;1991年,原上海市教科所胡卫同志在原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再次召集卢湾、原南市、虹口、杨浦、闵行、青浦、崇明等区县,确立“上海市学生品德测评研究”课题,并在上述区县设立实验校,进行了持续三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研究工作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与此同时,不少区县和基层学校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力量,也难以形成在较大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的评价方案。

2.如何看待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对于中小学校长来说,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比思考和规划学校的德育工作更难。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校艰苦努力一年甚至于数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某一学生偶发事件,“一票否决”、“一落到底”、“前功尽弃”;我们同样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大事未成,宣传先行,“推介活动”轰轰烈烈,学校头上生辉、领导脸上有光。学生呢?除了被占用了几节课之外,他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一系列问题增加了德育工作者的困惑,同时,呼唤尽快建立科学、公正、实用的“学生品德评定和学校德育评估体系”。

3.学校、社会是不是“两重天”。在德育实效性大讨论中,使德育工作者最感困惑的是学校与社会究竟是不是“两重天”。譬如,为什么“学校里的好学生”,到了社会上并未能成为好公民?一些“好学生”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有理想、有觉悟,但在公交车上老弱病残我不让、在家里“自己的事情父母做”、社区里他人困难别找我。教师困惑,怎么好好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就“变坏”了呢?社会困惑,这些起码的事都做不到,学校是怎么教育孩子?

突破

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小学德育经历种种挑战和困惑,但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上海中小学德育在原来的基础有了重大突破。

(一)管理:转变职能、消除内耗、优化机制

长期以来,“条线多、婆婆多、指令多”一直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一大弊端,严重抵耗了基层学校的德育能量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过程中,市教委从德育管理体制改革入手,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实效,在两个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其一,消除管理内耗,形成“一条线管理”。1995年,随着上海市教育管理机构体制改革深入,“大教育、一体化”的氛围形成,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摈弃了“树杈”形的管理模式,从市教委到基层学校形成了一个“市教委德育处→区县教育局相应科室→学校”,上通下达,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上面线头多,学校忙不开”的弊端,提高了学校德育效率,而且摆脱了大量繁杂事务的市教委德育处,有了更多的时间组织开展全市性现状调研、政策协调等。如市教委德育处在1995年至2002年先后进行了四次全市性大规模的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发展现状调查;1994年,市教委又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提出了新形势、新情况下的青少年德育新课题,组织了徐汇、长宁、黄浦、普陀、杨浦等区开展关于中小学生“五个如何”教育的研究。

其二,转变行政职能,强化区级管理职能。近几年,上海市教委加大管理体制和职能的改革,注重于强化区级层面在教育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各区县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区、校两级德育工作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不仅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大增强,而且建立在学校实际和自主发展基础之上的德育特色大量涌现。如原南市区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整体规划”的探索与实践,强调德育工作纳入到整个学校工作中去。数年坚持不懈,形成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操作法,科学、实用,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推广价值。静安区注重从校长的德育意识入手,不仅学校德育上台阶,而且培养出了一批重视德育、创新办学的好校长。

(二)实施:遵循规律、注重实际、创新实践

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上海中小学德育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为区县和学校德育“松了绑”,使德育工作得以从实际出发,发挥基层学校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基础道德规范教育。

中小学德育的重心和目标如何定位,曾是上世纪90年年代初学校德育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甚至于怀疑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放到中小学是否合适。但是,上海市教委和各中小学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目前,学生党建工作已从少数市重点中学扩展到区县重点中学、一般完中、中专和技术学校,把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教育引向更高的层面。仅近两年来,上海市在高中学生中发展了871名党员,培养了7634名入党积极分子。许多学校的党组织从高一年级起就把学生中的团支部书记、学生会委员、班干部以及政治上要求进步、品学兼优的团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章学习小组,有的建立了“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建立制度、编写教材、举办讲座、组织社会实践和考察。如大同、向明、格致等中学的“学生党校”已有近20年的历史,已成为青年学生渴求进步的重要学习场所,是播撒共产主义理想种子的重要园地。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树立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起来,从而把热爱党的情感上升为对共产主义事业信念的追求,增强了责任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将学生的基础道德规范作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1997年,上海市教委在《关于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当前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时,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统领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下,落实到具体的“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加强艰苦朴素的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五个方面。十年来,各区县和中小学渐渐摈弃了“德育靠运动、靠汇报、靠包装”的不良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基础道德规范,特别是近期开展的“小公民”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 注重从学校实际出发、尊重品德发展规律。

脱离实际、悖离学生品德发展规律,一味“跟风”,是中小学德育中沿袭已久的陋习,严重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十年来,在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引领下,“从实际出发,尊重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渐渐地得到加强,中小学德育走上了这一正确的轨道。1998年3月19日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又一次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和青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区县、中小学纷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规范制定德育规划、寻找德育的生长点、讲求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取得很好的收效,而且涌现大批“上海特色、学校特点、行有实效”的中小学德育项目。例如,晋元中学、位育中学、奉城一小等校“学生自主发展教育”,闵行中学、六十二中、金山兴塔中心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杨浦高级中学的“学生责任感培养”,北郊、延河等中学的“班级文化”,尚文中学等“学校德育整体性的实践”……。

(3) 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实践性和体验性,是近几年上海中小学德育改革中突破最大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不是“反复讲”就是“展示会”,学生往往是“看得多了、听得烦了”,而感受少了。近几年来,不少学校尝试将学生德育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教育理论和要求的体验和感悟,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譬如,格致、曹杨二中、南模将学生放到社会中去实践、体验和验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特别是格致中学的“大别山之行”不仅使本校的学生受到了“学校里从来没有过的教育”,而且带动了大别山“对口学校”的德育工作。又如,卢湾高级中学、延河中学将研究性活动与政治课改革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师专附小、汇师小学等学校将生动活泼的“少先队争章”活动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原理、掌握规范,不断进步。

(三)研究:力量加强、主题拓展、水平提高

上海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十年,也是学校德育研究不断突破的十年,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质量看。经过十年的发展,上海地区中小学德育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形成了重大的突破,仅以刚结束的“上海市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看,教科院共收到成果387项,而有关德育的成果就占48项(其中小学27项,中学21项),与前些年相比,这些成果在三个方面有很大突破:首先是质量上,绝大部分成果已不再是那些简单的调研报告,或是“理论剪贴式论文”,而是有问题、有思考、有理论、有操作、有结果,不少成果不仅有一定的研究水平,而且具有相当的先进性。

第二,从队伍发展看。上海中小学德育研究的重大突破,主要得益于有一支十多年来一直坚实的德育研究队伍。特别是各区县的德育研究室,对于上海中小学德育研究和推进起到了骨干作用。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在市教科院普教所和高校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市教委的政策和要求,针对上海地区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带领学校教师“咬住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不断思考、善于攻关,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有一定研究水平、有厚实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微中观”研究队伍。

展望

展望上海中小学德育在新世纪的发展走势,首先将形成三大“突破”二个“关注”,并由此带动学校德育进入新一轮的发展。

(一)三大突破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整体化、社会化已不再是一种“理想”,学校德育只有走整合之路,才能向更高一层面发展。在今后几年中,上海中小学德育可在三个方面有效地加以整合,以发展更大的教育优势:

1.研究力量上,有效整合市区两级队伍。目前,上海已经拥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区级德育队伍和大量的基层“志愿兵”,关键是缺乏更高一层面的力量统合和理论引领,市教科院普教所应充分发挥其在普教系统长期的理论影响,整合区校研究力量,形成市区校三级一体的学校德育研究队伍,使学校德育的研究、实践和推广有机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2.德育方法上,学校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随着中小学健康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将更多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德育的效率。因此,在今后的几年中,上海市中小学德育一个重要突破就是深入探索将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变成一种更高层面的新的教育优势。

3.德育途径上,真正实现校内外一盘棋。教育社会化的口号提了许多年,而这一“理想”在新的世纪中将得到实现,特别学校与社区的结合是一条必由之路。去年,静安、卢湾等区推行的向社区输送“社会工作者”行动,已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良好的前景。

(二)二个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价值和思潮对青少年的冲击将越来越大,因此,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和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将成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更加关注和探索的新问题。

1.关注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社会上“各种价值并存”已成事实,学校德育如何走出“一元价值论”,有效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正确地发展自己,这将是今后学校必须认真面对和深入探索的大课题。

2.关注网络下青少年德育问题。网络把青少年带进一个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同样,在网络面前,青少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网络下的道德和心理的发展问题。因此,“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网络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等问题将成为今后几年中上海德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项目。

标签:;  ;  ;  ;  ;  

困惑#183突破#183展望--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十年回顾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