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社会主义--再论恩格斯的反杜林理论_哲学论文

哲学与社会主义--再论恩格斯的反杜林理论_哲学论文

哲学与社会主义——重温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哲学论文,杜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的不朽著作《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座丰碑。在这部巨著中,恩格斯针对杜林的假社会主义,以论战的形式总结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利用当时自然科学新成就,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理论、实证主义的自然哲学、唯心史观以及形而上学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规律和范畴;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以及一系列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假社会主义,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阶级基础及其基本内容,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反杜林论》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特别是阐明了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纪念恩格斯逝世一百周年的日子里,重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哲学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逻辑。一种是杜林在论证他的假社会主义时所采用的逻辑,一种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时所采用的逻辑。

恩格斯批判杜林并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时所采用的逻辑,就是恩格斯提醒读者注意的他的论点的“内在联系。”广义地说,就是《反杜林论》全书的整个逻辑结构;狭义地说,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哲学与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逻辑关系。恩格斯告诉我们,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必须联系这个体系来研究这一理论。”①

杜林的假社会主义以其先验主义哲学为逻辑前提。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原则”,就是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那些形式的原则。他认为这些原则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因而自然界和人类都应当适应这些原则。他把原则说成是万能的,有了他的原则,就能获得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他的假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原则在先”作为逻辑起点的。从原则出发来构造世界的世界模式论,把这些原则应用于自然界而建立起他的自然哲学,用他的先验主义的原则去考察社会历史而建立的关于人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关于这种存在形式原则的科学,正是杜林先生的哲学的基础。”②

恩格斯犀利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原则”,指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原则,而应当是客观世界。“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③从而彻底推毁了杜林体系的逻辑起点,剥下了他的假社会主义画皮,同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原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把科学社会主义牢固地奠定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是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前提的,唯物史观教导人们用唯物的和辨证的观点来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承认有先验的、绝对的、永恒的原则,这样就把被杜林颠倒了的哲学再颠倒过来,从思维回到了现实,从原则回到了人类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也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也只有对这种真实关系和本质关系的揭露,才能把社会主义从虚无飘渺的世界搬到现实的世界。

2

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内在相通的。一切社会主义,不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有自己的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又要以最终的实际成果即社会主义表现出来。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现实经济关系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物质力量、一般目的和发展规律。因此,它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直接相联,它直接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归宿。恩格斯说:“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④

一切冒牌的社会主义,同样有着自己的哲学基础,这种哲学理论最终必将以空想社会主义、假社会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杜林的所谓“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他的所谓“新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实际成果表现出来了。

历史表明:不同的社会主义理论,根源于不同的哲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对立,必将导致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对立,从两个根本对立的前提出发,必将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杜林的哲学和社会主义,较之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相同和相似之处,他们不仅有相同的唯心史观,而且他们的社会主义都是空想的。然而,杜林虽是重蹈空想社会主义的复辙,但却有他的“独到”之处。

杜林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十九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对未来社会作过种种构思和描绘,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因此,可以说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他们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但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了他们在理论上的不成熟性和空想性,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⑤这是对空想社会主义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模仿者的杜林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差不多是在空想社会主义出现80年以后,此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充分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解决这些矛盾的条件已在这个母体中成熟,人们已经了解到社会变革的某种联系和改造的条件以及改造的基本特征。在杜林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中广泛流行和传播,已经对工人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林不顾历史条件的变迁,不顾现实和经济关系所暴露出的种种矛盾,也不顾思想史的发展,不是根据现有的发展起来的材料,而是从他至高无上的头脑中,从他孕育着“最后真理”的理性中,构思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标准”体系,这只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反动,是历史的倒退。

在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与杜林的假社会主义及一切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根本对立:

(一)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到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这样一条道路,循着这一道路考察社会历史,看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引起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又是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进行的。这种矛盾在阶级社会里则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始终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的物质力量。唯物史观认为:“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现代社会主义就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实际冲突在人们头脑中,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

唯物史观自觉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一切非科学的社会主义都是远离现实的,他们从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所谓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这就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走不出历史的迷宫。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与一切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根源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二)方法论原则: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杜林式的假社会主义,是与革命的辨证法背道而驰的。杜林是个形而上学者,他蔑视辨证法,阉割辨证法的丰富内容,把辨证法诬蔑为“神秘杂货摊”,是“不成体统的思想和文体”。他割裂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辨证关系,他否认矛盾,否认真理发展的辨证过程,鼓吹“永恒真理”论,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存在着“永恒的道德”、“永恒的正义”等结论,这就不能不陷入历史唯心论的泥坑。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论述了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辨证统一,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并第一次给唯物辨证法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辨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表明,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辨证法的规律都普遍起作用,那种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辨证法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假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三)论证方式:“经济解剖”与纯逻辑推演的根本对立。

恩格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中,从“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的唯物史观出发,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找到政治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实现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恩格斯认为,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⑥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开头就已经包含着资本主义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而且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这种矛盾的发展造成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本身暴露出资产阶级已不能继续驾驭现代生产力,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本身造就了“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人们日益把巨大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同时它本身也就指明了完成这一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⑦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的解剖,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教导人们树立“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化的模式。先验的前提,那种认为似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模式中就可以派生出社会主义的见解是极端糊涂的见解,没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剖,单从哲学本身是推导不出科学社会主义结论的。经济解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中介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经济解剖、并由经济解剖而发现的剩余价值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世界观首先是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公开问世的。从科学世界观的问世到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恩格斯称为“二十余年的潜伏时间”,在《资本论》里,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为科学。这里清楚表明,如果没有唯物史观,那末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同样,如果没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剖,没有剩余价值的发现,那末社会主义也不能变成科学。

3

诚如恩格斯指出的:“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⑧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表明,离开现实基础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社会主义、假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而“现实”即客观实际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因此,要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必须清醒地、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本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国情,从而把社会主义牢牢地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一般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更注重研究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在理论上不断冲破旧的思想束缚,实现观念更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本质上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核心和前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项内容,既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都蕴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们要紧紧把握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注释:

①②⑤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页、75页、299页、307页、320页、416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页、67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哲学与社会主义--再论恩格斯的反杜林理论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