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企业寻求中国的突破_商业管理论文

连锁企业寻求中国的突破_商业管理论文

连锁业寻求中国式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中国连锁业发展进入第8个年头。经过7年的风雨历程,中国连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遇到来自市场、体制、人才等多方面的障碍,目前面临困境。未来连锁业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究竟该如何突破呢?有人提出企业联合,有人提出规范运作,还有人提出体制改革。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

1

1996年给我们留下难得的启示是:西方成功的连锁经验异常宝贵,但只有与本地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走向成功,反之必走麦城。无论是异地作战的欧美零售商,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零售商,都不例外。

适者生存,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动物、植物生存下来,不相适应的则逐渐绝迹。生活在冰雪环境中的北极熊是白色的,与环境相一致,保护它生存下来;巨形怪兽恐龙虽是庞然大物,但无法抗拒自然环境侵扰而消失。

零售专家经研究证实:零售业发展同样存在着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定律。其内容是:零售形式的发展变化必须要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诸如生产结构、技术革新、消费增长及竞争态势等。越是能适应这些环境变化,越能生存至永远,否则将会自然地被淘汰或走向衰落。

从世界连锁发展的历史看,正是由于与一时一地的客观环境相适应,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世界零售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欧美日著名零售商在空间延伸、店铺扩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除了适者生存定律之外,任何经验都不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1996年全球连锁业发展的成败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1996年,是世界连锁业发展的一年。欧美日连锁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一些著名的零售商在亚洲和中国发展了更多的连锁店铺,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日本大荣、荷兰万客隆都成功地登陆中国,中国自身的连锁业发展也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1996年,是世界连锁业艰难的一年。沃尔玛、凯玛特、老福爷等欧美大牌零售商在亚洲的若干连锁店铺,由于亏本经营而被迫关门或终止合作,中国连锁店铺倒闭现象频繁出现,惨淡经营者不在少数。

无论是欧美零售商的成功,还是中国零售商的成功,都是欧美日成功的连锁经验与亚洲及中国现实有机结合的结果。例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及中国的华联,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原有成功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商品结构、品牌特色、服务内容方面的调整。

无论是欧美零售商的失败,还是中国零售商的失败,都与欧美日成功的连锁经验与亚洲及中国现实相脱节不无关系。专家分析认为,欧美著名零售商兵败亚洲的原因有三:一是对亚洲零售市场的前景估计过于乐观;二是不能依据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市场战略;三是对亚洲本土的零售竞争者实力估计不足。中国连锁业的部分失败,也是由于过分偏重西方现成的连锁经验,忽视了对中国现实的分析与衔接。殊不见,国际零售集团已登陆中国,而中国赴西方考察连锁项目的团队一个接一个,都舍不得拿出1%,甚至1‰的钱来好好研究中国的市场及环境。结果好经被念歪了,“连而不锁”、“换牌变脸”的零售公司比比皆是,“被锁住”、“掉链子”的连锁店铺随处可见。

这一切表明:再成功的西方连锁经验,如果不与一时一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也会变得失效和无意义。适者生存,无疑也是连锁业发展的不变定律。

2

中国连锁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机遇与风险并存。突破的思路是从现实出发,将西方成功的连锁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中国现实特征成为我们进行连锁业决策的基础。

任何一个国家的连锁业发展,都不会像中国这样充满着复杂性和艰巨性。

分析世界连锁业发展的历史,共经历了初级和高级两大发展阶段。西方已经进入高级阶段,我们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用西方高级阶段的经验来模拟中国初级阶段的现实,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从1859年美国大美茶叶公司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都属于连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连锁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与机器生产力或曰工业化相适应的,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大批量的流通,大批量流通要求店铺经营组织化和规模化,使连锁体系的建立成为必要。工业化促进了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物流和仓储的效率大大提高,使连锁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然而历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工业化并没能使连锁业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工业革命这位“母亲”孕育了三个零售“胎儿”:百货商店、一价商店和连锁商店。因此,当时连锁商店基本上是一价商店或传统杂货店铺,涉及的范围常常是一个地区,最大也不过一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战争的结束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连锁业革命出现了第二次高潮,甚至西方有些专家认为,连锁商店革命的起始时间应为1950年。在连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上商品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商品品种和数量极大地丰富起来,信息生产力在生产、流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沃尔玛公司竟然可以租用卫星进行市场信息联络,管理分布在全球的2000多家店铺。信息革命这位“少妇”哺养了四个零售“子女”:超级市场、廉价商店、仓储商店、便利商店。这四种形式与现代化的休闲享乐生活休戚相关,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连锁经营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促成连锁业发展进入高级阶段。

我国目前存在着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的多元化结构,地区发展极为不平衡,但从整体上说并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过程。进入90年代,我国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60美元,正是欧美100年前连锁业发展初级阶段早期的水平。在这种水平上,适合的零售业形式为百货商店、一价商店和杂货商店等,而超级市场、便利商店等新形式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00美元以上。我国目前现有的超级市场和便利商店都不具有典型意义,它们的连锁自然不会出现理想的效益和市场冲击力,至少超级市场还不能满足人们对日常用品一次购足的需要。恐怕在20年内,我国连锁业发展不会走出初级阶段的范围。

3

纵观世界各国的连锁业发展,都没有体制转轨这个麻烦。西方各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运作了几百年,企业天然地成为独立的经营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地走向集中化,连锁业发展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

我国目前连锁业的发展与企业改革、宏观调控功能转换和零售业变革交织在一起,互相牵制,障碍重重,实现理想的规模难度甚大。

1.旧有行业管理的束缚没有完全解除,连锁发展跨行业、跨区域并非易事,困在本行业、本区域这个“贝壳”里,怎么能把蛋糕做大?大多连锁公司规模不过是:旧行政管理体制下原有店铺规模的翻版,甚至有的规模还缩小了。例如北京一家商业公司将本公司所属的连锁店铺按15个数量标准划分为几个连锁公司,不知这是搞连锁,还是父母给儿子分家。

部门分割造成“家家都有连锁店,个个都不大”的畸形现象。中国连锁业是在行政管理与经营机制未完全理顺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部门管一个行业的体制没有改变,诸如粮食部门管粮店、副食部门管副食店、百货部门管百货店、供销社管果品店、蔬菜公司管菜店,每个部门在相应的商业区或居民区都设有网点,过去是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不能跨行业经营,各店之间竞争很弱。现在搞连锁了,各个部门或半行政性公司都将原有的专业性商店改造成综合性的超市或便民店,原来互不相干的专业店成了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同时,也使一定区域范围内超市或便民店超标。各家都难以发展更多的店铺,大的连锁公司难以形成。仅就北京市东四北大街而言,2000米之内就有供销社系统的“家百富”,蔬菜系统的“绿凯”,粮食系统的“良士多”,副食系统的“奥之光”、“北新桥超市”等。其危害是双向的,这种传统店铺向连锁店铺的转变,不仅使一定范围内店铺过多,而且更大的危害在于效益规模实现的唯一途径就只有跨区办店了,遗憾的是其难度丝毫不亚于打破部门分割。

地区封锁导致“你也进不来,我也出不去,谁也长不高”的尴尬局面。例如,北京的连锁发展基本上是以各区的半行政性公司为单位进行,向别的区延伸难度较大,西城区副食品公司办的“希福”连锁店,至今仅在丰台区开了一家店,形成连锁店不是轻而易举之事。省市之间的跨区开店成功者甚少,阻碍不仅来自管理部门,更来自同行。郑州亚细亚集团非常有魄力,跨地区开店,结果喝了不少苦水,天津亚细亚甚至遭到倒闭的厄运。由于零售业竞争的激烈,诸多地区的商业网点向饱和方面发展,市场空间大多被本地小店挤占,地方政府和商业管理部门都会有意识地对外来者排斥,保护本地商业,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名牌连锁集团很难形成。

2.新的行业管理机制还没建立起来,连锁业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化的状态,经营方式混乱、布局过于集中,使连锁的效益规模大打折扣。

经营方式混乱导致连锁定位趋同,使规模不大而又分散的连锁店铺难以实现应有的规模效益。零售业经营方式依产品和价格特征可分为百货店、专业店、杂货店、超市、便利店、仓储店、折扣商店等等,每种经营方式都有一定的特征和标准。而我国零售业经营方式分类模糊,行业协会缺乏,政府管理部门没有经营方式分类注册与管理的条例,其结果,连锁造成了各家各户“连体婴儿”都一样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使商业经营方式分布出现空当与拥挤共存的畸形现象,而且还使各连锁企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部分走向衰落。

布局集中使规模不大的连锁店铺早逝,更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扩大规模。连锁公司是大而集中的,但其店铺应是小而分散的。因此连锁店铺应依经营方式和定位确定不同的店铺。但是,无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行业分割的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商业管理部门的功能调节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有责任对商业布局进行筹划和决策,西方有诸多法律限制大店的开设。而我国商业管理几乎处于真空的状态,地区商业布局几乎全是自发形成,诸多连锁企业纷纷向繁华的商业区、商业街渗透,造成了店铺过密的现象。布局过密导致僧多粥少,为了生存各家激烈竞争,关门倒闭者不少,没倒闭的有些也在亏本经营。难道没有政府的有效管理,企业不能形成效益规模吗?难!

3.商业公司仍带有行政性色彩,产权欠明晰,公司化进程缓慢,连锁公司常常成为上级公司的附属物,盲目启动、迅速扩张,有的未达应有规模就夭折了;有的达到了计划规模,却没有效益。企业没形成一个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规模与效益发生分离。

一方面,盲目启动使连锁店铺运行进入非科学化误区。

连锁经营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管理,科学策划,然而,尽管李岚清副总理和内贸部有关领导多次强调,发展连锁要因地制宜,不搞刮风。但是,由于国家公布了优惠的贷款政策,传统商业又面临着一次选择机会;厂家厌烦了大商场的霸气,企盼开辟自己的分销渠道;不少企业又将连锁经营当成治病的灵丹妙药,投资节省的摇钱树。因此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投资企业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一起涌入连锁业,结果致使连锁机构的设立和店铺的开张缺乏科学化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导致倒闭和效益不佳。例如新意达集团在北京朝阳区柳芳街开了一家购物俱乐部,事先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但科学性不够,既没有进行准确的商圈分析,也没有分析附近地区的竞争对手,诸如竞争力很强的“创益佳”超市、“燕丰”副食商场和“朝阳”商业大楼,盲目开店的结果是匆匆倒闭。同一地区的“万德万”超市也是在惨淡经营。连锁发展不引进科学化运作和严密的管理,开店越多,规模越大,赔钱越多。

另一方面,迅速扩张造就了众多效益欠佳的店铺。不少人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连锁经营是规模经济,店铺数量达到一定额度,就自然会盈利,因此,开百家店、千家店已成为中国连锁业发展最流行的口号之一。一些企业开了几家店赔钱,不及时总结经验,一味地认为规模不够,他们继续开办新店,其后果令人担忧。

世界著名连锁集团的扩张作法是,不停地开办效益好的店,不停地关闭效益差的店。比如由于沃尔—玛特的竞争,1996年凯玛特准备关闭数家效益不好的店铺,避免整个连锁体系被拖垮。而中国一些连锁企业的作法是不管店铺效益好坏,开了就不关,用效益好的店养着效益差的店,保持着店铺总数量占先。这种状况不改变,连锁经营会走入死胡同,不仅无法实现真正的经济规模,而且会使连锁企业积重难返、最终关门大吉。

4

中国不是美国,也不是法国和日本,中国正处于连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转轨也在进行之中,中国连锁业发展必将呈现一条全新的轨迹。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连锁发展的阻碍表象,而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初级阶段这个大环境是我们无法一下子改变的,只能适应它;体制转轨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问题,似乎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其实不然,我们的出路就隐含其中。一提连锁发展及规模实现的障碍,业内人士往往从工商、财政、税务等外部去找原因,实际上,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商业部门本身,我们前面分析的每一个转轨方面的障碍,几乎都是如此。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连锁业健康发展必须首先结束等待国家给政策、观望体制转轨的局面,而应从自己做起,加快中国商业运行格局的再造过程。

1.政府商业管理职能转换应有所突破

无论是国家商业管理部门,还是地方商业管理部门仍处于“管不对路”的状态,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很多该管的事又没有人管,实行上这并非很难解决的事。从连锁发展来看,政府急需加大管理力度的有3件事。

(1)制订并监督执行全国或地区性零售业发展战略,进行规模和总量控制。组建全国性或地区性商业网点审议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商业管理部门代表、消费者代表、小店铺代表和专家,委员会决定一定规模以上店铺的开业与否。这在目前我国零售企业投资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前提下,可以进行有效的抑制。即使是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完善之后,此项过程也是有意义的,可以避免或缓解商业店铺之间的过度竞争。规模和总量控制一定要找到科学的标准,避免使用人均商业网点数的含混指标,而用千人拥有零售面积数、居民千元支出拥有零售面积数等清晰指标。这将抑制连锁发展的盲目扩张行为。

(2)制订并监督执行商业及市场运行规则,使各个连锁公司能在平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竞争。目前政府对一些超级市场、便民店给予贷款或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并非明智之举,这不仅使“抓大放小”、“优胜劣汰”的企业改革受到抵抗,而且无形中浪费了拯救“濒危病人”的医药费,对它们急需进行“安乐死”。这并不违背便民、为民、利民的宗旨,因为连自我生存都困难,何谈便民、为民、利民!

(3)协调商业内部小行业的关系,在全市或全国范围内进行连锁发展。实际上,目前连锁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分割、地区封锁,基本上是商委系统内部的分割与封锁,能不能在全市或全省、全国范围内成立综合性公司,进行跨区域性发展?应该是有可能性的。一说西方的连锁集团,人们常说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而我们常说上海的华联、郑州的亚细亚、北京西城的希福、小地域特征明显,至于遍布各地“良士多”、“良士发”、“良友”更带有浓重的行业色彩。

2.行业化商业管理缺位现象应立即改变

西方各国连锁店协会、超级市场协会、便利商店协会等对连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行业运行规则的实施与自律,大大减轻了政府进行行业管理的压力。一些行业规范成为政府颁布管理条例的基础。在我国目前政府商业管理处于半真空状态条件下,行业协会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政府没有各种经营管理条例时,行会内部常有规范零售经营的说明;在政府缺乏商业布局控制手段时,行会可以从行业角度而非企业角度进行调整;在政府没有完善的商业行为法则时,行会可以利用行规进行监督与违规的制裁。同时,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信息交流、发展经验的传播等。

我国应筹划组建全国连锁店协会。

3.企业经营机制重组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连锁发展的最大障碍还是企业自身机制问题,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没解决,跨区延伸、规模扩张不可能成功。鸟网只能关住娇小翅软的小鸟,而不能关住体大气壮的老牛。发展障碍对于突破者来说就不是障碍了,突破者的条件是成为公司化的经营者。亚细亚集团就是一个实例,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到处开店。一些生产销售型综合公司,特别是民办公司,也可以轻易地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受阻的常是国有的传统商业公司。

真正实现了公司化改造,不仅可以打破行业分割、地区封锁,也可以使连锁决策纳入科学化轨道,每开一店铺,都要进行严谨的投资回报率分析,都要选择与初级阶段相吻合的经营方式,而不是行政首脑个人说了算,这是规模与效益一致化的重要基础。

企业经营机制重组该如何进行呢?核心仍是抓大放小。放小,有改、转、租、卖等多种形式,让其自我生存和发展,自我选择加盟伙伴。抓大,进行股分制改造,淡化其行业和地域特征,可采取联合合并、破产吞并等多种形式进行扩展。华联、联华连名字都十分相似,为什么不能联合组建连锁公司,在华东一带构筑全国性连锁集团呢?中外企业间都能进行合资与合作,上海、北京、广州之间的连锁公司为什么不能互相持有股份,成立综合性连锁公司,在全国发展呢?政府没有限制,内贸部也没有限制,还是各地商业公司总体机制没转换,缺乏突破阻碍的勇气和信心。

在连锁的大道没有通畅之前,闯出一条来,才能率先抓住机会得到发展;等到大路修好了,大家都拥挤在这条路上,机会就没有了。最重要的不是等待成功的条件,而是自我突破。

但是你可以突破体制束缚,但不能突破初级阶段这个发展环境。除个别发达地区例外,初级阶段仍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典型化的超级市场和便利商店,应该发展非典型化的超级市场,或是发展杂货店、日用品店、一般食品店类的连锁经营。

标签:;  ;  ;  ;  ;  

连锁企业寻求中国的突破_商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