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华经典诗词教学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诗词论文,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以课件的形式被应用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这对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等教学环节的实施确有效果。但日常的诵读和习字尚未运用信息技术,普遍是比较随意,变得可有可无。如何能够“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效能,让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网络、软件学习工具的应用形成体系,全方位地支持并作用于中华经典诗词的教学,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并促成学生形成诵读习惯,达成从小习得一手好字的目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华经典诗词的学习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并未编入小学正式课程之内,作为选修内容,没有定期的课程实施时间,容易流于随意;而诵读又是学习中华经典诗词的重要方式,熟读成诵方可记于心。如何做到诵读专时专用,持之以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此形成并落实制度化的管理。
(一)利用音乐形成诵读时间表
对于诵读,过往惯常的做法是安排在每周一节校本课程的一个环节中,大约15分钟,由教师带领,但收效甚微,原因是每周只有一次诵读机会,没能形成规律,显得比较随意。时间短促也使得诵读的进程缓慢,仅靠一周15分钟的诵读,学生无法达成熟读成诵的程度。为此,笔者作出了革新,为诵读指定了制度:诵读时间由每周一次增至每天两次,开设了晨诵、午读;诵读的管理归于学生;诵读的时间表借助音乐提示。
学生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天诵读经典诗词,坚持晨诵、午读。美妙的古乐拉开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序幕。我选定了五首经典古乐《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阳关三叠》《阳春白雪》《夕阳箫鼓》,供周一至周五轮换。每天上午八点、下午两点十五分,领读员就会打开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启手提电脑打开音频,全体学生就知道是晨诵午读时间到了,自觉主动地打开读本,在领读员的带领下,教室里诗韵飘扬。每天上午八点到八点二十分和下午两点十五分到两点二十五分,不要小看每天的30分钟,小学生正值记忆的黄金期,每天有古乐相伴,有规律,有氛围,编入时间表,形成制度,每天反复诵读6遍,每周至少就有30遍了。经典诗词熟读成诵自然便能水到渠成。
(二)利用音乐、动画开展定期习字
书法是国学精粹之一,也是中华经典诗词教学的内容之一。过去的写字指导,只在语文课上随堂完成,没有专项时间,如何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对待写字呢?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完成《唐诗三百首》的背诵后,笔者亲自编写了《唐诗三百首名句精选字帖》,在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中增加了练硬笔书法的环节,为时20分钟。在学生看来,习字是一个枯燥无味、机械重复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静态习字注入了清新怡人的滋润剂,先以视频动画分析讲解书写的技法,再以古乐相配,学生在清雅琴音中静心练字,进而受到诵经典、写好字的熏陶和浸润。
(三)利用视频解读诗词典故
经典诗词凝练深刻,文言文的表达比较晦涩难懂,会给学生的诵读背诵造成一定理解障碍,尤其是文字背后有典故的,只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很难成诵。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解读经典诗词的深刻内涵呢?
用故事解读诗文是一个直观有效的方法,且极受学生喜爱,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笔者开设中华传统美德小电影专场,《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缇萦救父》《程门立雪》《七步成诗》等小故事视频让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声像交互中读经典故事,明人生道理,深入浅出,激发兴趣,也强化了记忆。记住的是经典小故事,传承的是忠孝礼义的传统美德。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中华经典诗词课堂教学的深广度
课堂教学是中华经典诗词教学的主阵地,但过往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仅限于教学课件,且更多地作为了教师教的工具,显得大材小用。如何能开发信息技术在经典诗词教学中的效用呢?多媒体教学设备、互联网进课堂,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创造了广阔、便捷、优越的平台,应该给予充分的利用。
下面以宋词《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案例,介绍笔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宋词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实现“三相融”:一是情景相融。利用课件,创设情景,把词作解读成画面,描述成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体会、感悟。二是读写相融。以Vclass平台的SURF软件为学习工具,培养高年级学生课堂写批注的习惯,自主选择词作中的一个场景,发挥想象,写成小文段,读写自然和谐地结合。三是古今相融。利用网页,提高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初步尝试写《清平乐》。
(一)巧用音乐、图片,创设情景,拉近现代学子与古代诗词的时空距离
宋词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且语言极为凝练。要让学生读进去,情景创设不可少。上课伊始,利用教师的导语、自制课件的音乐和画面,师生对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时机提出“读词,眼前要有画面,心中要有情景”,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和指引。
教学实境:
(1)课件出示画面,配古乐《闲居吟》,师生对诵《渔歌子》。
(课件出示词作,文白对描)导:张志和笔下渔翁垂钓的情景。
(2)切画面,配箫声背景乐,师生对诵《长相思》。
(课件出示词作)导:纳兰性德笔下将士出征的情景。
将士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夜阑人静,几度梦回,故园只在记忆阑珊处。
(3)导语揭示课题:读词,眼前要有画面,心中要有情景。今天,我们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看看那又是怎样的图景。
(二)利用Vclass平台,SURF工具,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唐诗、宋词、文言文的学习,都离不开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寥寥数字分解成画面,描述成情景,化凝练为详尽,化抽象为具体。在曲悠扬韵中,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仿佛置身于村居图景,与翁媪对话,与孩童攀谈,在趣味盎然间解读村居之宁静致远,祥和太平;从浅入深,从意思走进了意境。此时,利用Vclass平台中SURF软件的批注功能,现场打写,说写结合,把在语文书上做笔记、做批注的传统形式转化为网络环境下的打写。
信息技术进学堂,引导学生利用软件工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网络突破了纸笔书写的局限,具有即时、便捷、可分享、可点评、可修改的功能,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崭新平台。
教学实境:
(1)课件配乐,老师范读。此刻,你眼前浮现了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利用导语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丰富语言表达,引导理解“醉”的深层意蕴。
(3)小结:描绘诗词中的画面情景,可以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
(4)翁媪家的三个孩儿,你最喜欢谁?请选择其中一个,用上刚才学到的描绘活动情景的方法,进入Vclass平台,运用SURF软件的批注功能,把他的活动情景写下来吧!
(5)学生根据指引作网上批注,老师广播学生打写作品,分享,点评。(自制课件引导学生利用SURF软件当堂写批注。)
(三)善用网页,提供海量资源,推动学生的创新发展
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的网页针对性强,为学生提供了诗词学习的相关的充裕的资料,让学生学得更深更广。本课例的自制网页内包括了“词·画”、“词·人”、“词·作”、“词·话”、“我的创作园”、“分享·同乐”六大栏目,旨在引领学生回顾已学宋词,了解词人辛弃疾生平及成就、著作。“我的创作园”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清平乐》词作十首和我创作的四首《清平乐》,附有《清平乐》节律特点简析,提供创作、分享、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尝试打写词作中的人文情景,并自主创作《清平乐》。
教学实境:
(1)短短46个字,写出了丰富生动的情景,这就是中华经典诗词的意境美啊!也恰恰是这丰厚的意境美,古人仅仅用了46个字,就能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华经典诗词的凝练古朴之美啊!有想过自己写词吗?
(2)我们学过《渔歌子》《长相思》,发现了词牌名不同,词作的字数分布也不同,那《清平乐》的规律呢?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小结。
(4)老师示范作词。辛弃疾把乡村人家的生活图景写入词作中,给人和平宁静的感觉。笔者也把本班同学们早上回到教室诵读《论语》的场面写成了一首词,并自制成课件示范宋词创作。
(5)选熟悉的场景,给模式、方法,文白对照,学生利用填空式创作词作。
本课最大的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正是依托网络环境实现的。宋词除了朗朗上口、意蕴深厚外,富于节律也是一大特色。走出拓展词作学习的旧有模式,再作突破。暂且放下平仄的严谨规限,让学生尝试发现“清平乐”的字数分配规律,老师提供同类词作,更把自己创作的四首词作放入资源内,特别亲切,学生在这样的熏陶下,现场尝试写《清平乐》,当一回词人,感受中国经典文学之妙。学生的创作即便再稚拙,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是一种敢为的教学理念。网络环境给予了这样的情景与机会,学生得以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宋词,体验成就感,对学生学习诗词乃至于学习语文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节课下来,学生获益良多,走进了词作的意境,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创作的思维。网络教学就是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李克东,2009)。为此,笔者还自制了网页,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创作宋词。
三、中华经典诗词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效
(一)诵经典
由于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形成了诵读习惯,乐起必读,读必坚持,进度与预定计划相符,诵读量得到了扩大,在笔者开展研究的三年半以来,已完成《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常礼举要》的背诵,《论语》的诵读至今仍在继续中。
(二)用经典
在日常写作中,学生逐渐有了引经据典的意识,运用名句名言表情达意,体现出国学经典的实用价值,学生的表达水平、文学修养得以提高。
(三)承美德
利用网络平台(培正论坛),抓住积累与运用的契机,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条件,或同步作文,或生活随笔,或节日感言。笔者欣喜地发现,中华经典诗词在学生的思想、语言表达中处处着迹、烙印。真正有效的学习,应当是影响人的思维和思想的学习。经典之作富含哲理,在开展诵读国学启蒙学习的进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悄然发生了变化,变得自信,变得上进,懂得知足,懂得感恩。
(四)创经典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中华经典诗词的教学,旨在传承中华古典文学的精华与人文思想的善正,同时也旨在培养新一代学子的创新精神,倡导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创。如,学生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后,学习创作诗句;学生学习《清平乐·村居》后,填写“清平乐”词作。
研究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华经典诗词教学,创设了声情并茂、视听兼融、动静结合的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有效解决了古典诗词因与学生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语言的凝练而产生的生僻难懂的消极因素,学生感到易学能懂,故而肯学乐学善记,而网络、软件工具的使用更是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促成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达到诵读、理解、积累、运用的效果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