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游戏与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整合
——基于传统文化
阿日贡 李 欢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传统游戏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将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相整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儿童多层次教育需要的满足终而达到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进特殊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文章梳理了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的产生、分类与特点,提出将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与蒙古族传统游戏相整合,并对不同种类的民间游戏在不同课程中的使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游戏;特殊教育课程设置
一、问题提出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重点支持特殊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地市州盟和30 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区旗建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配齐特教专业教师,完善配套设施,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提高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教学质量[1]。《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提出要深化特殊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特殊教育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1]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最早成立的自治区,共有12 个盟市101 个旗县。到2017年底,特殊学生(包括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学生)在校人数为1.1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44所,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400人。[2]虽然全区内特殊儿童人数较多,但有关内蒙古自治区及特殊教育基本现状、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相关研究、少数民族特殊教育课程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却非常缺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其与少数民族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相结合,展现了民族地区教育的民族性、文化性,推动了少数民族特殊教育的发展,保障了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
二、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的产生与分类
(一)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的产生。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大约在公元7 世纪在亚洲大陆草原上出现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部落,在历史的演化中蒙古族人民以“逐水草而游牧”的生存式样繁衍生息,从文化属性上来讲,蒙古族传统文化属于游牧文化范畴。[3]其中,蒙古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人民生产劳动过程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4],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文化特色:如在蒙古日常生活中人们用羊或者狍子等动物的踝骨清理干净后,可用彩色的染料染成各种颜色的嘎拉哈,作为益智游戏供人们玩乐的同时对儿童的思维、注意等方面进行训练。这种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游戏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以及成人对于娱乐游戏的需求,深受蒙古族儿童以及成年人等各类人群的喜爱。
(二)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的分类。蒙古族传统游戏的分类有很多种,依据传统游戏的教育意义,可分为益智类游戏,体育类游戏,语言类游戏,歌舞表演类游戏以及源于生活的游戏等五类。[5]
目前我国养猪业的痛点是市场而不是技术,是数据而不是概念,不从育种、品质和特色上调整养猪业的结构,为消费者真正提供风味特色的安全猪肉,仅从改善养猪的辅助设备上下功夫,让消费者感觉似乎“刷脸”的猪就是安全的,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眼前有些养猪企业在众多新概念的影响下盲目拉高硬件水平,将养猪以来多年的积累变成了设备和设施,给行业造成额外的负担。作为传统行业,我们既要敢于勇于拥抱互联网、高科技,更要善于精于做强行业自身优势和特点,方能在巨变的时代大潮中更好更高质量地赢得发展先机。
1.益智类游戏。益智游戏主要有嘎拉哈(羊或者狍子等动物的踝骨)游戏、帕日吉、吉日格、蒙古象棋、“连环锁”等,这些游戏可以发展儿童的小肌肉精细动作能力、开发思考能力、促进儿童的感知觉与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3]此外,这些游戏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耐心、自信心、自制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石炭系。测区石炭系出露齐全,分布广泛,面积约266.19 km2,占测区面积的31.0%。下统在南部为碳酸盐岩;北部及东南隅则以碎屑岩为主夹硅质岩及碳酸盐岩。上统全为碳酸盐岩。广西区调队及石油队已做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调查工作,其中下石炭统岩性变化较大,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变化关系复杂。
2.体育类游戏。以体育,娱乐为主的活动,主要包括摔跤、踢毛毽、抛布鲁、滑冰车、捉迷藏等游戏。[6]摔跤主要是蒙古式摔跤,也成为“博克”,是蒙古族“男儿三艺”又称“儿童三艺”摔跤、赛马、射箭之一。[5]此类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产生并发展规则意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锻炼力量和体魄,抵御严寒酷暑,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提升幼儿的应变和协调平衡的能力、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为儿童在将来成为勇敢的人奠定基础。[7]
5.源于生活的游戏。蒙古族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儿童游戏。此类游戏或来源于儿童对成人劳作的模仿,或来源于儿童为增加随父母家人一同劳作过程中的乐趣。[3]这类型的游戏简便易行,不用刻意准备相关工具,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不但可以培养儿童对大自然和所处环境的探究能力而且能够衍生勤奋劳作为父母分担的意识,还可以当作家庭教育的一种,如“兴嘎日查乎”“哈木嘎”“沙嘎”“阿日本努合”“宝日查乎”等传统游戏皆属于此类[5]。例如,蒙古语阿日本努合意指十个洞,其玩法有很多,如在地上画出十个方框或者圆形再用沙包、沙嘎、红布等进行投掷进行竞赛游戏,既可以缓解劳动的疲乏感,也为生活增添了乐趣。这些游戏和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从而也可以培养蒙古族儿童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感受性。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游戏文化是蒙古族由古至今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思想成果与智慧结晶,在多种文化不断向传统文化发出冲击的今天,拥有自己民族的自尊感与自豪感是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而对于少数民族特殊儿童来说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时时参与其中并根深蒂固的内在影响,所以对于少数民族特殊儿童来说更熟悉,更容易贴近其生活经验从而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考虑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特殊儿童教育的课程内,必将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发展,亦可满足少数民族特殊儿童更深层次的特殊教育需要。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经超过5164 万,而智力障碍人数则超过1017 万,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2]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培智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的发展壮大,培智学校的教学质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问题。所以下面将以培智学校的新课程标准为例与蒙古族传统游戏相整合,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得到更适宜的发展。
3.语言文字类游戏。语言文字类游戏主要包括好力宝、猜谜语、对口令、顺口溜、说九九等等内容。[8]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以及生产生活中创造出适用于自己的一些俗语、谜语、顺口溜等都具有自身独特性,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标志,蒙古族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8]此类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促进情感的抒发,对于儿童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在朗朗上口的游戏内容里,将教育融入其中,一方面在思维和情感上为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及对自己民族文化感知的能力。
(三)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的特点。首先,制作材料具有特殊性。[9]许多蒙古族民间游戏取材于大自然或动物的皮毛、骨骼等,如踢毽子游戏中毽子上半部分的制作很多就用羊毛或者是飞禽的羽毛,嘎拉哈游戏中的主要工具—嘎拉哈来自于羊的踝骨,非常环保,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方便快捷省时省力。[8]当然对游戏工具的制作也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聪明和智慧,比如布鲁的制作,滑冰车、雪橇的制作都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充分利用与和谐相处的美好传统。[10]
(三)培智学校运动与保健课程与运动类游戏相整合的思考。培智学校运动与康复课程主要以走、跑、跳、投的方式进行的体育活动。[13]旨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保护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般性课程。[13]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四个主要目标,可以看出对于培智学生运动与健康课程的设置是有整体到部分同时兼顾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运动能力差到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依据不同特殊儿童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亦是因材施教注重个体间差异与个体内差异的重要体现。[13]基于蒙古族的传统游戏,蒙古族的体育类游戏即可与之相结合在一起。体育类游戏里,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等[5],可以适当的在运动能力较高、障碍程度较低的特殊儿童教育中应用,亦可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结合,此类游戏不仅仅只是去发展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运动能力,也可以使特殊儿童通过欣赏摔跤、骑马、骑骆驼、射箭、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的相关视频资料,一方面可以提升特殊儿童的好奇心和专注力,如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导入时可以将相关的内容制成图片、卡片以及视频等使特殊儿童对于课程充满期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另一方面使特殊儿童身心愉悦放松的进行教学,亦是“寓教于乐”[14]的体现。
(一)培智学校生活语文与蒙古族传统语言类游戏相整合的思考。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3]主要学习领域为倾听与说话、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等方面,其中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活性、应用性。[13]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到,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促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其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13]例如,在蒙古族聚居地区,较多的特殊儿童以及特殊儿童的家长都长期运用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从而有时可能会出现无法用汉语普通话进行语言表达或者理解困难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可将蒙古族传统的语言类游戏与特殊教育课程相整合。蒙古族语言类游戏中猜谜语、好来宝等内容皆是蒙古族语言文字的广泛应用之成果,将两者相整合可以使特殊教育的课程更加的贴近少数民族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生活、语言、文字乃至文化,亦可以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科学化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多元化的内容与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实践,同时依据特殊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去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可以学习到汉语文的基本知识,也可以因穿插少数民族传统游戏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特殊儿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亦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家长在家庭中对特殊儿童进行相关内容的辅导,拓展与训练强化,最终使特殊儿童的多层次需要得以满足并取得更多的成就。
三、蒙古族传统游戏与民族地区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整合的思考
4.歌舞表演类游戏。蒙古族自古以来被称之为能歌善舞的民族,通过歌舞表演的游戏对儿童进行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的熏陶,使蒙古族的儿童喜爱自己的传统才艺,从小练就能歌善舞的本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此类游戏包括有“筷子舞”“马刀舞”“盅碗舞”“挤牛奶舞”“鹰舞”“剪羊毛舞”等。[6]蒙古族人民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模仿改编成歌舞的形式,可以培养儿童身体的协调性与团队合作,共同交流等技能,还可以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专注的观察生活中的动物,模仿其神态、动作等进行舞蹈,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创造能力让幼儿身心愉悦。
生物浮床是利用浮床作为载体在池塘水面种植具有特定功能且易于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其原理是利用浮床植物根部吸收、转化、吸附、滤过养殖系统中残留的氮、磷及有机物质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和优化池塘生态系统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同时,浮床植物根部形成的“泌氧与耗氧”环境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且使得整个池塘养殖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得到有效调节。其中,浮床植物的选择是浮床池塘养殖建立的关键性因素。
最后,蒙古族传统游戏的有益性。一方面有利于蒙古儿童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认知萌生更多的好奇心,并通过与家长或老师在日常生活的交流和沟通中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其他先进的文化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蒙古族传统游戏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并在德、智、体、美、劳、社会实践等全方面得以发展[11],亦使儿童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及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为儿童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8]
文学不是稍纵即逝的现象,而是持久永恒的文化积淀。文学作品传递的意义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如莎士比亚戏剧被重新用精神分析法和辩证法加以分析、理解以迎合现代读者的口味。这样,一部文学作品超越时间和文化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直接交流,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再是静止不变的了。
(二)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与益智类游戏相整合的思考。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培智学校学生能够掌握的、必须掌握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13]生活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知识学习和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工具。每个学段由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与实践等五个部分组成,旨在通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活数学学习,首先,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13]其次,体会数学知识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13]最后,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等方面。[14]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蒙古族传统游戏里益智类游戏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生活数学的课程内,如嘎拉哈(羊或者狍子等动物的踝骨)游戏、解绷绷(翻绳)游戏和沙特拉、吉日格等棋牌类游戏等。[8]在游戏的制作材料方面,由于棋牌类游戏的棋子的材料一般是木制或其他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成,可以使特殊儿童以熟悉和常见的东西训练其触觉及感知觉的效果,棋牌子的数量形状等可以使儿童认知到基本的大小以及数量的多少,可以在低年级时进行简单的整合,旨在提升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兴趣。后续对于障碍程度较轻的高年级特殊儿童可以进行物体材质的辨别、相关传统游戏的渊源与发展历史的讲解,一方面使特殊儿童拥有更多数概念知识以及人文的知识,其视野得以拓展,另一方面促进生活、文化与课程教学的相互融合与不断发展。
其次,蒙古族传统游戏的生活性。从上述划分的五大类游戏中可以看出游戏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娱乐休闲、语言文字、比赛竞技等各个方面。从游戏的来源、游戏的材料、游戏的形式等方面也都源于生活并渗透于生活,丰富的游戏形式使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使艰苦的劳作过程充满盎然的生机,就地取材的游戏材料使传统游戏贴近生活并使其成为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刊2018年第19期杂志封面故事《“难动用”动起来》,对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与胜利油田分公司合作开发难动用储量的创举进行了生动解读,读罢令人心潮起伏。这种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啃最硬骨头的勇气和智慧,彰显出石化人为油田负责、为国家负责的历史情怀。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与胜利油田分公司,这对“分家”不分情的兄弟,再次联手,深入合作,主动作为,打造成“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难动用储量从“难动”到“可动”再到“高效”动用的转变,被中国石化总部领导高度评价为一场“石油工程管理革命”。
(四)培智学校游唱与律动课程与歌舞类游戏相整合的思考。培智学校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体验音乐美感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发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获得基础的音乐能力,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语言、动作、沟通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实现唱游与律动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教育和康复功能,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3]基于蒙古族传统游戏,歌舞类游戏可以与之相结合,在韵律操感觉统合训练等的活动进行时,可以将安代舞舞曲、呼麦的声音、蒙古长调、蒙古族民歌等相关的内容适当的融入,促进特殊儿童对于各种不同韵律的感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音乐治疗的作用;亦可以将蒙古族的博克训练、自由式摔跤、各种舞蹈活动中一些简单的动作结合其中,可达到训练儿童手眼协调性、精细动作和大肌肉动作的发展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在融合教育的课堂里融入蒙古族音乐舞蹈等的相关内容,让普通儿童在课堂中了解、认知到少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从接受文化差异过渡到对于个体差异的认同。亦是促进特殊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得以更多的适应以及得到后续更良好的发展的一种可尝试的途径。
(五)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与源于生活的游戏相整合的思考。培智教育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述中,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主要宗旨是使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学会生活、学会更好的融入社会的相关技能与能力。[13]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提升其生活品质,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并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促进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特殊教育需要的更大限度的得以满足得到更适宜的发展。[13]生活适应课程与劳动的课程皆是基于生活,源于实践的这正好与蒙古族传统游戏中的源于生活的游戏大相径庭。所以可以将蒙古族传统游戏中源于生活类的游戏与之相整合。这类游戏或来源于儿童对成人劳作的模仿,或来源于儿童跟随父母劳作过程,如打弹弓、捉中指、挖跳兔、捉蚂蚱、捉泥鳅、荡秋千、逗逗飞、捡牛粪、垒牛粪等活动。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客观具体的事物的特征,在课堂中认知抽象的概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与生活相融合、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多元化特色少数民族特殊教育课堂。
(六)劳动技能与职业教育课程与源于生活游戏相整合的思考。在培智学校中的劳动与技能课程以培养培智学校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3]亦可以认知为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生涯教育中的一部分,是特殊教育需要人群完成自力更生,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技能的接收途径,所以在特殊教育中,职业教育乃至整个生涯教育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目前在我国的特殊教育中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围绕烹饪、手工编织、按摩、缝纫、美工等内容进行。旨在为特殊儿童以及特殊教育需要人群未来的职业做好前期的准备并奠定基础。与传统文化整和方面,可将蒙古族的传统工艺,木雕、骨雕、石雕、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民族刺绣、羊绒毡子的制作等知识与技能添加到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里,一方面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考量,民族特殊教育的民族性与特色性可得以突出。另一方面,特殊教育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按摩、推拿、绘画,既增添了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多样性,也为特殊儿童后续的生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综上所述,游戏对特殊儿童的作用有很多。首先,游戏为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线索[10]。在游戏中能很容易表现出儿童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显现自身的不足,为特殊教育提供前提。其次,有利于特殊儿童不良情绪行为的调节和矫治。游戏以自身的趣味性、活泼生动的外显形式建立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可以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减少不良行为。[10]最后,游戏可以促进对特殊儿童的个别指导与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的同时满足特殊儿童多层次的教育需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我国特殊教育的整体发展来说属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地区间还是地区内都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无论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都可谓是薄弱环节,所以加强力度发展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不仅是在硬件上的建设,同时也要注重特殊教育软件上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十九大中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15]在少数民族特殊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特殊教育的课程中,显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民族性、多样性,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教育,促进少数民族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家庭的特殊教育需要的满足,同时亦可促进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2017-07-18/2019-01-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2019-03-06.
[3]特日格乐.蒙古族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蒙古族民间游戏的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4]阿里马斯.少数民族传统游戏与文化传承—以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为个案[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5]李素梅.基于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发[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6]梁艳.蒙古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7]谢州艳,林峰,康莉.试论民间游戏对身心儿童发展的影响[J].教育教学研究,2008(2):126-128.
[8]李素梅.论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内涵.功能.价值.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9-12.
[9]杜春娟.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1):82-84.
[10]张福娟,江琴娣.游戏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J].心理科学,2003(6):1119-1120.
[11]席静.蒙古族幼儿园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2]王雪.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612/t20161213_291722.html,2016-12-05/2019-02-06.
[14]张秀梅.游戏出新意,课堂更高效——论高效课堂中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法[J].学周刊,2019(2):102-103.
[15]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9/c414305-29595273.html,2017-10-19/2019-01-06.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10-0133-05
收稿日期: 2019-04-22
作者简介: 阿日贡(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李欢(1983-),女,重庆沙坪坝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特殊儿童语言康复。
[责任编辑 王占峰]
标签:蒙古族论文; 传统游戏论文; 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论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