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初探_课程资源论文

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疆论文,资源开发论文,民族地区论文,课程论文,高中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中新课程给边疆民族中学生物教学带来的挑战

云南省高中从2009年9月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民族贫困农村的高中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课程给高中生物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的挑战。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选修模块。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全部是微生物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验,大多数教师自己都不会做,更难以指导学生;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学术性较强,对不少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构成了挑战。就必修模块来说,虽然从整体上看在知识内容上从总体看不比原来深,但是在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要求明显提高,增加的内容也不少,而绝大多数教师在大学学习时很少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在科学方法论等科学哲学素养上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实验技能、专业知识和科学哲学素养。开发教师资源,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二是对学校的实验条件的挑战。新课程强化了实验教学,尤其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数量。目前民族贫困农村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备陈旧,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对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投入较少,现有的实验条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三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农村,交通闭塞、信息落后。80%的学生住校,加上学校办学资源不足,学生没有条件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给探究式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如何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及农村中学的地区优势,开发农村生物课程资源,追求快乐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生物学课堂,引导学生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知识、用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就成为摆在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校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二、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变成实际教育成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无形的资源。我们通过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结合长期从事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经验,对学校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现阐述如下:

(一)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研究者,教师本身就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

首先,通过培训,使教师具有“资源意识”。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并且应该是永具生命力的源头活水。那资源意识就是这活水的源头。为此,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认清课程资源的概念,树立资源意识就至关重要。我们的途径是:(1)学习新课改理论,在学习中完善自我。我们生物组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特别是新课程中关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理论文章和案例。每位教师分别收集、查找有关的资料,再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做好学习笔记,写出心得体会,从理论上把握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2)创造条件,开阔视野,丰富专业知识。一方面我们请教学经验丰富的生物教师进校讲座;另一方面走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一年来所有生物教师分别参加了省、市的新课程培训。(3)利用互联网开展培训,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学校开通了成都七中、北京四中远程教育资源,每周要求教师到电子备课室听远程网上名师示范课至少1节。(4)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知识,更多的还要备资源,即准备好能帮助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各种资源。(5)把握教学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倡导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自主地获取知识。生物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变以前的“学生围着教师转”为“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其次,组织教师在研究生物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生物实验教学指导》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其内容包括:高中生物新课程选择实验内容的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分类及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目标的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准备;实验的拓展与创新;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模式。下表展示的就是我们总结出的“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模式”:

表1 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模式

《生物实验教学指导》的编写,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二)挖掘地方生物资源

农村中学虽然实验设施设备、信息网络等落后于城市,但农村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有城区无法比拟的资源。如农村田野、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为学习生物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笔者所在的云南省寻甸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拥有多姿多彩的地方课程资源,其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农村中学有能够吃苦耐劳的教师队伍,我们组织教师收集整理县境内湖泊、水库、草山、森林公园等方面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这些教学素材可加深学生对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县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洋芋、烟草。可将这些农作物作为课堂教学的生动材料,用于对植物吸收水分、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向光性、营养生殖、有性生殖等方面的教学。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也可采用玉米作为研究植物各方面知识的基本材料。

我们在教学中还将拍摄于我县境内的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照片(如寄生性有害植物菟丝子、烟草普通花叶病和黄瓜花叶病、蝴蝶、虹鳟鱼、蜜环菌与天麻共生、杜鹃花、脱毒马铃薯、清水海生态系统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在讲授“生物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时适时向学生展示烟草普通花叶病和黄瓜花叶病照片和实物标本,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植物组织培养”这一部分时,向学生展示本县六哨乡脱毒马铃薯种植(该乡是云南省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笔者注)喜获丰收的照片,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脱毒马铃著产量高、品质好。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总结出“脱毒马铃薯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组织培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它具有结薯早、膨大快、早熟、无病毒感染、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从而引出“组织培养技术”这一课题,生物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资源

我们对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整合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弥补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不足,又可优化实验过程,拓宽实验教学渠道。我们主要采取的整合形式有:一是电脑模拟实验或制作动画。如将抽象理论(如植物细胞吸水原理、无籽西瓜的培育)、不易观察的生命现象(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心法则、双受精作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等教学内容制成动画,模拟生命现象从而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增强教学效果。二是对实验演示视频进行“二次设计”。我校目前配备了齐全的现代教学设备——电视、投影、计算机、校园网等多媒体已进入所有教室,但实验室和器材还不能满足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的实验无法开展,有的实验耗时而缓慢,有的实验因场景太大而无法进行。如何使现有的教学设备服务于教学,如何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我们将购买的实验演示视频上传校园网,一方面方便教师查找,另一方面教师将演示实验与教学内容整合,运用“慢放”、“定格”等功能在多媒体操作平台上播放,按需要进行拆分,让学生直观、清楚地分步、分段观察,创设出的情境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满足了学生追求新、奇、趣、美、乐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渴望,弥补了实验条件的不足。

(四)开发和培育学生资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山区,各地分布不同的生物资源。教师发动学生在假期对家乡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开展检查,收集生物图片、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如泥石流成因分析和治理方案;参观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水源地的保护方案;外来物种紫茎泽蓝对原有物种的危害调查;水源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开学后整理。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对家乡资源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性,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学到终身受益的本领。这也是农村中学课程资源开发中最大的优势所在。

此外,农村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生物学信息,它们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农村学生都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对身边的动植物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积累了不少感性知识;学生普遍接种过疫苗;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等等。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与有形的课程资源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教师可以通过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解,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五)收集整理信息资源

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杂交水稻、动物克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水污染等对动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等,我们发动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生物科学的教育。如,“肺癌”在我省某地发病率特别高,教师指导有条件的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肺癌患病和治疗方面的有关信息。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引导学生重点收集肺癌的患病机理、发病的诱因、患病率、现行治疗肺癌的方法、日常生活中预防肺癌的措施。师生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总之,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是开发的主体和关键,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只要立足现实的生活,从农村实际出发,用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扬长补短,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农村高中学校也同样能把新课程搞得有声有色。

标签:;  ;  

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初探_课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