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3)01-0011-0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
江泽民同志提出并多次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理论。这一重要思想是立足新世纪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导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它必然属于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紧密结合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邓小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 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 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孕育,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开始全面贯彻、实践,它实际上是回 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的。按照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的提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指导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 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因而也可以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这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否一致? 一般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字面上看 ,“三个代表”思想要解决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 个基本问题。从此出发,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 御风险能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仅仅从字面上看,二者的理论主题是不同的。进一步分 析即可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更深、更广的含义。例如,提出中国共产党必 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1]。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同时提出来,必然要求我们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江泽民同 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就明确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也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方法论上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继承与创新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江泽民同志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而得到的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来的。针对在解决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问题时 ,一些人存在的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周密的研究,只凭主观热情工作的主观主义态度, 毛泽东明确提出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在这一思想方法指导下,我们党逐步完善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胜利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但后 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了弯路,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是未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 方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当时人们头脑中框框太多、思想僵化的状况,邓小平强 调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 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 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126)正是从正确对待毛泽东思 想出发,邓小平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 是解放思想。”[2](141)把解放思想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条件,是邓小平的伟大贡献, 由此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如果说,解放思想是针对已有的过时的定论而言的话,那么,着眼于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强调与时俱进了。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1]( 633)。与时俱进,就是强调要着眼于实际问题,注重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注重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运用,“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 中解放出来”[1](632)。要以科学的态度大胆探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际,不断 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相继提出,标志着党的思想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更加成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必须始终坚持这样的思路。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能否做到与 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发 展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它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中层次最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针对资本主 义社会存在的弊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在理论上作了 预测。他们同时指出,对未来新社会不能作过于细致的描述,否则会陷入空想。但在社 会主义的实践中,社会主义的这些特征通过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一度被固定化。 针对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挫折和失败,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和理论创 新。他提出了经济长期停滞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不是社会主义等判断。19 80年5月,他在会见外宾时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提法。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实 践的检验,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正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 特征论和模式论的超越。同时,它以一种价值判断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这个价值判断就是:只要不伤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可 以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种价值判断具体表现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使人们的思想得 到极大的解放,这种解放有效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
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主要是指邓小平社会 主义本质论,无论是从字面含义还是从历史背景去理解,它侧重的都是经济问题。而社 会主义本质决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内涵上需要丰富和完善,以便我们 在理论上更好地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通过社会主义本质把社会主义与未来的共 产主义衔接起来。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 求。这个论断实现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 然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反过来,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的不断 提高,又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求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旧 的社会分工,以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3] 。人的全面发展,还将打破资本对个人发展的限制,消除贫困状态,实现共同富裕。同 时,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展现是完全统一 的。总之,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经济要发展,还要求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与之协 调发展,即要求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潜隐的对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的要求明显体现出来。
怎样通过社会全面进步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 出:实践“三个代表”是根本途径。他把十三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基本经验归结为“三个代表”,认为“三个代表”是深化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结果。他说:“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 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 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 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这就是说,“三个代 表”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细化。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是回答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问题的。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中国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 义建设以及这样的基础条件之上可能达到的目标。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 开始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点毛泽东是非常清楚的,但他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以发达资本主 义为依据的社会主义特征去搞社会主义,必然脱离中国的实际,导致了一系列重大失误 。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后,一再强调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据此,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时间界定、历史任务、发展目标、基本路线,并详细规划了我国经济发展 的“三步走”战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实 现了邓小平规定的第二步的目标。下一步怎么走?由于受实践发展状况的限制,邓小平 只对第三步战略目标规定了大致方向和基本目标。在跨世纪的重大历史时期,党的第三 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第三步发展战略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第三步发展的具体内容,并在报告中使用了“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 ”的提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宣布:进入新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核 心内容。在这个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世纪前20年的发展问题,并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建设的要求。这表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小康社会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小康社会的提出,是以江泽民 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 ,依据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认识的深化。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难度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过程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和社会主义共同胜利的设想,明确提 出社会主义要取消商品和货币,实行有组织的全社会性的生产。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都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设想为标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 商品和货币,但在理论上排斥它们,并一再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历 史表明,社会主义搞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并排斥市场经济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邓小平在19 79年11月会见外宾时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经过理论与实践的长时 期的探讨,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它们并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确定以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讨远 未结束。怎样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怎样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公有制 经济如何在市场经济下获得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此,江 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在党的基 本纲领中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他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 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 重要的意义。”“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 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 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再一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 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新贡献
1.用先进生产力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 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分层次的,只有先进的生产力 才有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因此,要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赖于坚持不 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只有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邓小平曾经指出: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 主要标志”[1](236)。“近年以来人类文明进步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 、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 力”[1](237)。世界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 发展。要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发挥后发 优势,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科技进步和创 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进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创 新,是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 益的必然要求”[1](237)。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 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届 五中全会已经宣布,要把改革和科技进步共同作为我们事业发展的动力。
2.用理论创新带动社会发展和变革
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思想素质 ,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邓小平在领 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再强调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同志则把精神文明建设放 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把这种建设的任务的第一个方面确定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更是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六大报告 中,江泽民同志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党能否做到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 命运”。“通过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 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江泽民同志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新的发展,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理论创新。他认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4]要做到理论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努力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有两大社会现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一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它也意味着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走 向现代的过程,经历着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经历着社会主义因素不断战胜非 社会主义因素而增强自己的过程。二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 地探索。这两个社会现实具有的突出特点是不稳定、不成熟。这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出 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总体看来,思想政治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社会 上一些与四项基本原则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时有出现,甚至党内少数同志也受了这样那样 的影响”[1](37)。2001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列举了七种方 向错误的思想观念,要求人们高度重视,不容许它们泛滥。此外,国际局势的演变也给 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不仅包括 经济、科技和国防等方面实力的竞争,还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融合有斗争。江泽民同志指出: “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 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1](390-391)。因此,“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 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 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1](391)。
重视理论创新和思想文化建设,不仅是因为它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因为思想 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动力。江泽民同志就此指 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成败。”[1](409)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1](381)。 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尽 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 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和弘扬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3.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也需要有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团结奋斗。邓小平一再要求全社会紧密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 想而奋斗。他特别强调共产党和全体党员要发挥领导和带头作用,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 时,改进党的领导。江泽民同志在深入思考党的建设问题时,认为坚持执政为民,是贯 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他强调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 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 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 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4]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 的利益。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 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 前讲,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要以人民的这一根本利 益为最高标准,进而认真考虑、妥善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 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不断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 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 情况下,部分工人群众的岗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其变化 的最终结果,是有利于工人阶级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用历史和 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不能因为岗位的变化而忽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的贡献,不能忽视他们的利益要求。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扩大 、素质不断提高,必将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党 要积极、稳妥地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吸收新的党员方面。除了继续吸收工 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外,还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 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 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 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4]。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 要继续团结和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同时,要善于团 结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 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 员等。应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角色。 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尽快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
收稿日期:2002-12-20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实践报告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