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词“一边”的配对与单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 前言
语法书里,讲复句的并列式时,总要列出“一边…一边…”。给人的印象是:只要出现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就一定是配对的。事实并非如此。关系词“一边”的使用,实际上构成了三种形式:
a式:一边p,一边q。 b式:p,一边q。 c式:一边p,q。
a式是配对形式,b式是后单用形式,c式是前单用形式。 例如:
他们一边挥着鲜花,一边飞也似的冲了过去。
他们挥着鲜花,一边飞也似的冲了过去。
一边挥着鲜花,他们飞也似的冲了过去。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都提到过b式现象,只举了一两个例子, 都没有提及c式。拙著《复句与关系词语》a、b、c三式都曾提到,但未做深入的讨论。
本文主要讨论b式和c式。文中,p、q分别代表“一边”所关联的前项和后项,代表“一边”的空位,S和O分别代表主语和宾语,V 代表动词或动词结构。“一边”有时是方所名词,如“搁在那一边”,不在讨论的范围。
一 配对和单用
1·0 观察几组小统计,思考相关的若干问题, 可以对“一边”的配对和单用获得大致的了解。
1·1 A组小统计
这组小统计中,只出现a式,即“一边”的配对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查遍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1—6册,发现“一边…一边…”27例,未发现b式和c式用法;又查遍初中语文课本1—6册,发现“一边…一边…”24例,也未发现b式和c式用法。这说明,a式确实是常规形式。
作者·作品
a式b式c式总计
不光《闯西南》 1 0 0 1
陈染《无处告别》1 0 0 1
池莉《你是一条河》 2 0 0 2
刘震云《一地鸡毛》 3 0 0 3
龙凤传《石门夜话》 3 0 0 3
阿城《棋王》 5 0 0 5
第二,即使是配对的“一边…一边…”,在一些作品中也找不到。比如王蒙的《坚硬的稀粥》,百合的《哭泣的色彩》,廉声的《夜色狰狞》,余秋雨的《西湖梦》。这说明,关系词“一边”的使用频率虽然比较高,但它不是无处不在的。
第三,“一边”在书面上有时写成“一边儿”;“一边”的使用有时不限于两个,可以说成“一边…一边…一边…”。如:
(1)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 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初中语文第6册)
(2)我一边说,一边写,一边注意她用的信封。 (田柯《流水落花儿》)
1·2 B组小统计
这组小统计中,不仅出现a式,而且出现b式,即“一边”的后单用形式。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作品
a式b式c式总计
蒋春光《教工之家》 10 8 0 18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8 1 0
9
白帆《寂寞的太太们》 6 1 0
7
莫怀戚《陪都旧事》
5 2 0
7
第一,从总体上看,b式的出现频率低于a式。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比如,王朔的《一点正经没有》,a式8例,b式1例;他的另一篇作品《顽主》,a式仅1例,b式却2例。又如,严怪愚《痤牛记》,a式仅1例,b式却有5例。
第二,也有只出现b式的情况, 尽管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例如:何玉茹的《怕之门》只出现b式1例,蒋韵的《现场逃逸》只出现b式3例。
1·3 C组小统计
作者·作品
a式b式c式总计
张欣《仅有爱情是不能结婚的》 2 1 1
4
莫伸《危情》
5 1 16 12
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44 13 52 109
这组小统计中,既出现a式和b式,也出现c式, 即“一边”的前单用形式。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从总体看,a式占有明显的优势,用c式的作品很少;上面的数字表明,在少数作品中c式的使用频率并不低,有的接近a式,有的高于a式。
第二,经过长期的考察,可以知道:使用b式的作品要多于使用c式的作品。不过,就具体的作品而言,c式的使用可能多于b式。在某些作品里,只发现a式和c式,但没有发现b式。如: 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和王笠耘的《春儿姑娘》分别各出现a式1例、c式1例。
第三,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关系词“一边”的使用频率很低。第二册中,未发现a式和b式,却发现c式1例:
(3)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 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夏衍《包身工》)这是“一边p,q。”等于说:蓬头,赤脚,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一边扣着钮扣,一边从楼上冲下来了。
“一边”a、b、c三式共存并用的现象, 在近代典范的白话文作品中就已存在。比如,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到第八十回,使用关系词“一边”的例子共6个,顺序为:
(4)一边说,一边催他穿了衣服,同鸳鸯往前面来见贾母。
(5)不言卜家夫妇,且说贾芸赌气离了母舅家门, 一径回归旧路,心下正自烦恼,一边想,一边低头只管走,不想一头就碰在一个醉汉身上,把贾芸唬了一跳。
(6)一边说,一边将一个锦匣举起来。
(7)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 老爷才叫你出去呢。”
(8)李纨收过,一边吩咐内库上人说:“等太太回来看了再收。 ”
(9)一边想,一边便走过来蹲下笑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呢?”6个例子中,a、b、c三式的比例为4∶1∶1。即a式4个(例4、5、6、 9),b式1个(例8),c式1个(例7)。这个比例,恰好也是现代汉语里a、b、c三式使用的基本状况。
二 b式:p,一边q。
2·0“一边”的后单用形式,后项出现“一边”,前项留有“一边”的空位,形成p。把语义和结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p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
2·1第一种是在续式。p表示行为在续,常采用“S-V着[O]”的形式。这一形式的p后边,很容易接上后项“一边q”。比较:
大娘笑(不带“着”),一边连连点头。(?)
大娘笑着(带“着”),一边连连点头。(+)
检测同类现象和相关现象,可以知道:
第一,前项p用了“V着[O]”,明显表示行为在续,可以为后项q使用表示同时并发的“一边”准备语义条件。看实际用例:
(10)(小禄……手里拿着个洗干净的萝卜,)利落地切着,一边笑说:“你们福气!我打量借不来米呢……”(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11)我在心里诅咒着他的肥胖,一边轻盈地躲闪着街上的行人和车辆。(何玉茹《怕之门》)前一例p里出现“V着”,等于说:一边利落地切着,一边笑说:……;后一例p里出现“V着O”,等于说:一边诅咒着他的肥胖, 一边轻盈地躲闪着街上的行人和车辆。
如果前项p是动词连用,可以说成“V着[O]+V着[O]”,或者“V着[O]+V[O]”。例如:
(12)老板(见他前言不搭后语,满口柴胡,极怕生事,只好着意周旋,)捧着香茶,拧着热毛巾侍候着,一边逗他说话出酒气:“爷不知道?今儿法场出事了,刀下留人!”(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上例p里用了三个“着”字,形成了“V着O+V着O+V着”。又如:
(13)“市委领导同志”满面红光地微笑着向群众致意,一边把麦克风递给杨重:“活该,谁让你们把麦克风给我让我讲话的。”(王朔《顽主》)
(14)他只是咧着大嘴呵呵笑,一边招手:“上来,你上来。”(王朔《一点正经没有》)这两例p里都只用一个“着”字, 分别形成了“V着+V”和“V着O+V”。
第二,前项p形式上是“V[O]”,但留有“着”的空位, 可以补说成“V着[O]”。这时,前项p仍然明显表示行为在续,为后项q提供使用“一边V”的语义条件。如:
(15)有没来得及拖下去的伤兵,在冒着烟的焦炭中爬动,一边咬牙切齿地骂着:“狗娘养的,丢老子在这里呀?!”(邓一光《遍地菽麦》)
(16)她蹲在窗台上擦玻璃,一边还哼着小曲儿。(莫怀戚《陪都旧事》)
(17)小白人掩嘴笑个不停,一边热烈地和冯小刚握手,“舒坦了舒坦了,从未有过的舒坦。”(王朔《你不是俗人》)这三例的前项都可以添加“着”,说成“V着”、“V着O”、“V着V ”:有没来得及拖下去的伤兵,在冒着烟的焦炭中爬动着,一边咬牙切齿地骂……。│她蹲在窗台上擦着玻璃,一边还哼着小曲儿。│小白人掩着嘴笑个不停,一边热烈地和冯小刚握手。
有的时候,前项p里出现时间副词“正/正在”, 这就相当于出现“着”了。如:
(18)中午,司马婉卓正在煤气灶上炒菜,一边收听着收音机里的长篇小说连播节目。(莫伸《危情》)
2·2第二种是过程式。前项p表示行为过程,常出现趋向动词, 形成“V趋”的形式。这一形式的p后边,也很容易接上“一边q(V)”。比较:
大娘吃完饺子(不含“趋”),一边乐呵呵地笑。(?)
大娘端出饺子(含“出”),一边乐呵呵地笑。(+)
检测同类现象和相关现象,可以知道:
第一,前项p用了“V趋”,可以表示行为的一个过程,从而为后项q使用同时并发的“一边”准备语义条件。至于后项“一边V”在过程的哪个点上发生,则相对模糊,只能根据具体语境来意会。比如:
(19)叫老易的兵(就松弛下来,)慢慢走回方才自己睡的地方,坐下,一边故作大方地说:“也就是大肉炖萝卜了,什么好东西,……”(邓一光《遍地菽麦》)
(20)事已至此,刘国璋也只得收起自己的种种奇思异想,一边观察别人怎么当的班主任。(蒋春光《教工之家》)前一例,前项用“走回”,表示了地点位移的一个过程,后项的行为似乎是发生在过程的末端;后一例,前项用“收起”,表示了时间位移的一个过程,后项的行为似乎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
第二,前项p有时既用趋向动词, 又配合使用某些具有方向意义的介词。这时,更能明显地表示行为位移的过程。如:
(21)秀秀娘忙不迭地到灶间去烧菜,一边叫道:“秀子!秀子!”(礼平《小站的黄昏》)
(22)“我给你看看去。”老太太站起来,往厨房走,一边对于观说,“你好长时间没来了。”(王朔《顽主》)前一例,前项用了“到灶间去”,这是“介词短语+V(趋)”。 后一例,先用“站起来”,这是“V趋”,再用“往厨房走”, 这是“介词短语+V”。
所谓具有方向意义的介词,包括“往、朝、向、到、给”等。有的时候,形式上只出现“介词短语+V”,但可以补出趋向动词, 或者可以变换出趋向动词。比如上例“往厨房走”,可以说成“往厨房走去”。又如:
(23)他摇摇晃晃朝工棚里面走,一边回头瞪着小满。(苏童《食指是有用的》)
(24)文峰(用手拂一下已经很整齐的分头,)往旁边挪挪屁股,给姑娘让座,一边又凑近了,轻言细语和她说话。(蒋春光《教工之家》)前一例,可以说成“朝工棚里面走去”;后一例,等于说“往旁边挪开屁股”。
不过,如果介词出现在V的后边,便占据趋向动词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再补出趋向动词。比如:大家奔向大海,一边高声欢呼。│他把钱还给我,一边不停地说谢谢。
第三,前项p中有时出现“了”,“V趋”说成“V趋了”或“V了趋”。如:大娘端出了面条,一边乐呵呵地笑。(V 趋了)│小魁站了起来,一边向我眨眼睛。(V了趋)并用“了”和趋向动词, 既强调行为的实现,又强调状态的延展。看两个实例:
(25)“我们全家都是用的这种篾块。”说完,那学生就把头低了下去,一边用脚尖在地上划拉。(蒋春光《教工之家》)
(26)当下三人在门口解装,一个麻脸伙计早提着灯迎了出来,一边帮着卸骡子,……(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上例表明,“低”和“迎”的行为已经实现,但“低下去”和“迎出来”的状态仍在延展。正因如此,后边才能接上“一边q”。
2·3第三种是说引式。前项p表示人物说话,V用“说”类动词。这一形式的p后边,也很容易接上“一边q(V)”。如:
她说:“别走!”一边拉住他的手。
“来人呀!”她大声叫喊,一边顺手捡起一个砖头。
检测同类现象和相关现象,可以知道:
第一,前项p用特定形式交代什么人说什么话。 特定形式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S说”,一个是“……”(直接引语:所说的话)。 后项使用“一边……”,是强调在人物嘴里说话的同时手脚或内心也在活动。至于后项的行为活动到底在说话的哪个时点发生,也是相对模糊的。比如:
(27)我说:“还要莫斗人,不吃人家的麦子和小菜,懂了没有?”一边还轻轻地在他头上拍了一巴掌。(严怪愚《痤牛记》)
(28)黄丽的哥哥很忠于职守地说:“好的,我等你考虑。”一边摸出烟,点燃火,很有架势地吸起来。(蒋春光《教工之家》)上例只是强调嘴和手的活动同时并发,但很难说清楚二者相互重合的时间长度。
第二,“说”类动词包括“说、骂、喊、问、回答、吩咐”等等。他们不带“着”,不带趋向动词,但可以带上“一句、一声”之类宾语。如:
(29)他没听清楚她说什么,他问,“什么?”一边向前探着身子。(蒋韵《现场逃逸》)上例前项用“问”,可以说成“问一句”。又如:
(30)胡石大乐,他笑得喷饭,他大骂一声,操!一边把呼机举到林则眼前。(蒋韵《现场逃逸》)上例前项用“骂”,带有“一声”。
第三,直接引语“………”有时不是用在“S说”的后面, 而是用到了“S说”的前面。这样,前项p和后项q就直接连在了一起。例如:
(31)“我来给我儿子,寄……寄一点钱。”他回答,一边把手从衣襟里抽出来,掌心里有一个小纸包,包得严严实实。(张抗抗《白婴粟》)
上例直接引语用在“S说”的前面。书面上, 直接引语通常要加引号,但如果关系清楚明确,引号也可以略去。如例(30)的“操”,未加引号。又如:
(32)现在你先等一会儿。我会付双倍的等候费。老安慷慨地说,一边盘算着。(张抗抗《银河》)
这里,“S 说”前面出现了一个未加引号的直接引语:“现在你先等一会儿。我会付双倍的等候费。”
三 c式:一边p,q。
3·0 “一边”的前单用形式,前项出现“一边”,后项留有“一边”的空位,形成q。b、c两式相比较,q跟p有同有异。
3·1 q跟p有相同之处:q也常常使用在续式、 过程式和说引式。如:
一边跑,他脑子里不停地转着念头。
一边看,他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他一边朝前走,口中答道:“我不在乎!”
观察同类现象和相关现象,可以知道:
第一,q有时是在续式,常用“着”字。在续的涵义, 使得q容易成为“一边p”的后项。不过,使用条件要比p严格。 例如:
(33)(胤禛)一边说,苦笑着摇了摇头,……(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34)金玉泽一边命人给邬思道打水取换洗衣服,自坐着吃茶,(出了半天神方叹道:……)(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上例出现“着”。不过,单说“苦笑着”“自坐着”不行,后边还得出现“摇了摇头”“吃茶”之类。否则,就得用上“仍然”、“还在”一类词语,如:胤禛一边说,仍然苦笑着。│金玉泽一边命人给邬思道打水取换洗衣服,仍然坐着。看这个例子:
(35)(他们走进餐厅。)一边走,方亮的心里仍在不停地翻腾。(陈冲《无反馈快速跟踪》)
上例未用“着”,但用了表示在续的“仍在”,而且仍然可以补上“着”字:一边走,方亮的心里仍在不停地翻腾着。
第二,q有时是过程式,常用趋向动词。过程的涵义, 也使得q容易成为“一边p”的后项。比如“一边挥着鲜花,他们飞也似的冲了过去”,后项用了“过去”,表示了空间移位的过程。又如:
(36)“……你不是说,你特别喜欢花吗?”一边说,双手恭恭敬敬地把花献上。(莫伸《危情》)
(37)(晓燕叫智雄切萝卜,自己在一旁择豆角。)一边择,冷不丁笑了出来,(智雄道,‘什么事这么好笑?”)(张欣《仅有爱情是不能结婚的》)前一例用了趋向动词“上”,表示了空间移位的过程;后一例用了趋向动词“出来”,表示了时间移位的过程。
第三,q有时是说引式,使用“说+直接引语”的形式。 这一形式,也使得q容易成为“一边p”的后项。《红楼梦》里就有这一形式(例7)。又如:
(38)刘燮一边笑着给刘文运斟酒,说道,“脸都叫踢白了!……”(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39)戴铎一边想,笑道:“就是四爷这话!……”(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上例用了“说道”“笑道”和直接引语。例中的“说”类词语,都是两个音节的。如果只用一个音节的“说”类动词,前后还必须出现别的语言成分。看这个例子:
(40)(于是司马婉卓看见了他胳膊上的受伤处,那里正汩汩地冒着血。)她(急忙上前扶住胳膊,)一边采取措施止血,顺口问了句:“怎么伤成这样?”(莫伸《危情》)这里,“问”的前后出现了“顺口”和“了句”;不然,就得说成“问道”:她一边采取措施止血,问道:“怎么伤成这样?”
3.2 q又有异于p之处。这就是:q还可以使用“已”字式、“突然”式和“内心”式。如:
一边吆喝,他已采取了守势。
一边表演,他突然变了花样。
一边朝里走,我内心越来越不安。
观察同类现象和相关现象,可以知道:
第一,q有时是“已”字式。句中出现“已”类词语。 它强调还没等到p行为不再持续,q行为就已产生并延展。b式的p,不能用“已”字式。比如可以说“一边吆喝,他已采取了守势”,却不大能说“他已采取了守势,一边q”。看几个实际用例:
(41)胤禔……一边寻思,口中已转了风:“这事情不单要从字迹上想,……”(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42)(康熙又转脸对张廷玉道:“你拟旨,……”张廷玉素以行文敏捷办事迅速著称。)康熙一边说,他已在打腹稿。(同上)
(43)戴铎一边说,胤禛已经移步往前走,……(同上)
(44)(邬思道)一边说,已经进了店,……(同上)前两例,后项用“已”;后两例,后项用“已经”。
有时,用不用“已”,对充当后项的小句能否站稳大有影响。比如:
(45)“那好,我们现在要查房了,如果你没有什么事,我们就不陪你了。”一边说着,司马婉卓迅速准备好各种器具,和李惠芬一起出门了。(莫伸《危情》)这一例,可以只说:“一边说着,司马婉卓和李惠芬一起出门了。”(后项用“出”,是过程式。)但如果只说:“一边说着,司马婉卓迅速准备好各种器具。”句子站不稳。然而,如果加个“已”,情况便有所不同:“一边说着,司马婉卓已迅速准备好各种器具。”这一来,句子便可以站稳了。
第二,q有时是“突然”式。句中出现“突然”一类词语。 它强调p行为尚在持续,突然出现了q行为。b式的p,不能用“突然”式。比如可以说“一边表演,他突然变了花样”,却不大能说“他突然变了花样,一边q”。同类的例子:
一边斟酒,她突然给我丢了一个眼色。
一边往前带球,他突然好像受伤倒地。
一边和谈,他们突然发动了进攻。
有时,用不用“突然”,对充当后项的小句能否站稳大有影响。例如:
(46)只听两个道人低声谈论,对明日比武之约似乎胜算在握,一面解衣上炕,突然皮清玄叫了起来:“啊,被窝中湿漉漉的是甚麽?啊,好臭,姬师兄,你这麽懒,在被窝中拉尿?”(金庸《神雕侠侣》)上例前项用“一面”,相当于“一边”。后项用“突然”,既表明行为的突发,又有“稳句”的作用:只说“两个道人一面解衣上炕,皮清玄叫了起来”,句子站得不怎么稳。可见,有时后项尽管已经出现“起来”之类趋向动词,但还需要出现“突然”。
第三,q有时是“内心”式。句中常用“内心、心里、 心下”之类词语。它强调跟随着在续的p行为, 内心里有什么感知或有什么活动。在笔者所掌握的用例中,尚未见到b式的p是“内心”式的。比方,可以说“一边朝里走,我内心越来越不安”,但还不知道有没有“我内心越来越不安,一边q”之类的说法。又如:
(47)令狐冲一面运功,心下暗自奇怪:“怎地雪花落在脸上,竟然不消融?”(金庸《笑傲江湖》)上例后项用了“心下”,前项的“一面”相当于“一边”。
有时,这类说法没有出现“内心”一类词语,但实际上隐含有这类词语。例如:
(48)(司马婉卓缓缓地转过身,走出去。)一边走,她感到自己的脚步很沉重,几乎有一种抬不起来的感觉。(莫伸《危情》)
(49)我一边说着,思前想后,也忍不住冒泪花儿了。(王笠耘《春儿姑娘》)这两例等于说:一边走,她内心里感到……│我一边说着,内心里思前想后……。
3·3 从主语出现的位置看,c式和b式也有不同:b式“p,一边q”中,后项前头不出现主语;而c式“一边p,q”中,却有时出现主语,形成“一边p,S q”的说法。上面已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又如:
(50)“……知识分子当我的大哥,我服!”一边说,他端起杯子,豪气十足地:“……来,干杯!”(莫伸《危情》)这一例,S“他”用在了后项前边。
S用在后项,可以起划界的作用,更清楚地表明p和q 是相对的两个行为。再看两例:
(51)“王主任,你看见他来了吗?在哪儿看见的?”一边说,她侧过脸,拼命向王维力使眼色。(莫伸《危情》)
(52)胤禛也点点头道:“先生说的是,这字神韵不足。”一边说,二人随着戴铎进来。(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这两例,主语“她”和“二人”固然可以用在前项,但用到后项之后,形成“一边V,SV”,而不是“S一边V,V”,因而更能突现后项。
四 结语
(一)在关系词“一边”的使用中,a式“一边p,一边q ”是常规形式,而b式“p,一边q”和c式“一边p,q”是简省形式。作为常规形式,a式不仅p和q都没有受到b、c两式那样的限制, 而且“一边…一边…”常常紧缩,中间不需逗开,并且还可以说成“边p边q”或“边p边q边r”。 如:一边作一边学(老舍《茶馆》)(→边做边学)│春儿边听边问边叹气(王笠耘《春儿姑娘》),这是b、c两式所没有的现象。
(二)b式“p,一边q”, p在语义上和结构上有特定的要求。这就是:常常使用在续式、过程式和说引式。凡是“一边p一边q”的形式,只要p符合特定要求,“一边”便可以隐去。例如:
(53)他一边用浴巾擦着身子,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佩如的故意搭讪。(徐坤《如烟如梦》)
(54)队长就一边往兵的面前走,一边脸上堆起讨好的笑来。(邓一光《遍地菽麦》)前一例的p属于在续式,后一例的p属于过程式,这两例可以分别说成:他用浴巾擦着身子,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佩如的故意搭讪。│队长就往兵的面前走(去),一边脸上堆起讨好的笑来。
有时隐去“一边”会导致划界关系的变动,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决定采取什么形式。比如:
(55)那两条牧羊犬总是在牦牛四周来回跑动,一边警惕地观察着四野,一边帮主人监视着牦牛以及有可能掉下来的货物。(余纯顺《走出阿里》)上例有三个分句,用a式“一边…一边…”,表明2分句与3 分句之间具有同时并发关系。如果删除前一个“一边”,说成:“那两条牧羊犬总是(在牦牛四周来回跑动,警惕地观察着四野,一边帮主人监视着牦牛以及有可能掉下来的货物。”这就成为b式,划界关系有了变动:1 -2分句与3分句之间具有同时并发关系。
(三)c式“一边p,q”在语义上和结构上也有特定的要求。这就是,q既常使用在续式、过程式和说引式, 还可以使用“已”字式、“突然”式和“内心”式。凡是“一边p一边q”的形式,只要q符合特定要求,“一边”便可以隐去。例如:
(56)此刻,他一边小口小口地抿酒,一边睁大眼睛往远处看。(陶纯《乡语》)上例的q属于在续式,可以加“着”。隐去后项的“一边”, 可以说成:此刻,他一边小口小口地抿酒,睁大(着)眼睛往远处看(着)。
有时隐去“一边”会导致划界关系的变动,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决定选用什么形式。比如:
(57)“可是!”秀秀娘也慢搭搭拐过来,一边将锥尖儿在头皮上磨磨,使劲儿在鞋底子上扎一锥子,然后挑出麻线的头儿来,缠在手指上,吱地一声拉出好长,一边说,“比那淑贞,她可是差了天地!”(礼平《小站的黄昏》)
上例在组合上包括三个部分,用a式“一边…一边…”,表明2部分与3部分之间具有同时并发关系。如果删除后一个“一边”, 并不成为a式,而成为b式,原来用于前项的“一边”变为用于后项,等于说:秀秀娘也(一边)慢搭搭拐过来,一边将锥尖儿在头皮上磨磨……说,“比那淑贞,她可是差了天地!”
(四)b、c两式的选用,都有其语用上的原因。
之所以选用b式,既是顺势叙述的需要,又是显示关系的需要。 看这个例子:
(58)……林则从抽屉里取出现金,交给了她,一边庄重地说:“夫人,愿我们不断发展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蒋韵《现场逃逸》)
前项不用“一边”,是顺着上文说了下来,叙述上显得语流贯通;后项用“一边”,是特意强调行为的同时并发,而不想表述为先后连贯的关系。
当p是“S说+直接引语”时,为了语流的贯通,并且为了避免前后两个“一边”相距过远,前项的“一边”也宜于略去。
之所以选用c式,既是显示关系的需要,又是句法变化的需要。 看这个例子:
(59)周用诚几步到门口,扶着哭得泪人似的七十四进来,一边让他坐了,说道:“你先别伤心,……”(二月河《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插入“一边”,是为了预示后面将有同时并发关系的语势,而不想表述成为一般的连贯关系;后项不用“一边”,是为了使句式略有变化,免得总是那么“有板有眼”。
(五)现代汉语里,关系词语的配对使用格式相当多。然而,跟“一边”的情况一样,配对现象和单用现象共存并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清楚各种各样配对格式的单用状态,对于复句研究的深入来说,是十分麻烦却又是十分必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