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的结合——’99高考热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现实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注热点,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借史明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教育性三者有机结合,是近几年历史高考的突出特点。如1998年高考试题18题涉及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22题涉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45题涉及北大百年校庆,46题总结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47题体现科教兴国等。1999年高考在即,我们应该关注哪些热点问题呢?
一、建国50周年。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是今年最值得庆贺的两件大事之一。为此必须注意如下知识点:1.中共为成立新中国所作的准备(政治思想准备:七届二中全会;军事准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建国50年的巨大成就:①结合教材正文、表格和插图分别归纳四个时期的成就:一五计划时期(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宝成铁路,鹰夏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工业劳模王崇伦、赵梦桃,农业劳模李顺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兰新铁路、新安江水库、上海港;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文革期间(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胜利油田、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粮棉产量居世界第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宝钢、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秦铁路、安大堡露天煤矿、大亚湾核电站;外贸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②注意几个重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1949年经济形势严峻及其原因;1952年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及其原因;1957年工农业产量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大幅增加及其原因;1959—1961年经济困难及其原因;1962年经济恢复和发展及其原因;1968年经济大滑坡及其原因;1973年出现文革中最好局面及原因;1975年经济迅速回升及原因;1978年后经济高速发展及原因。3.建国50年来的失误(反右扩大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斗争、文革等)和教训(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抓住主要矛盾,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祖国统一问题。澳门回归和《告台湾同胞书》发表20周年再次把统一问题推上热点。1.港澳问题:应熟练掌握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形成和解决时的背景,说明经济是外交的后盾,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洗刷民族耻辱。2.一国两制:①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港澳实行资本主义;②最早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最早解决的是香港问题;③意义:解决了港澳问题,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途径。3.台湾问题:①名称演变:夷洲(三国两晋南北朝)、流求(隋唐五代两宋)、琉球(元)、东番(明前期)、台湾(明末至今)。②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 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1885年清设台湾行省;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归祖国;1950年美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挠新中国解放台湾。③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异同点:前者是中国内政问题,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但都属于祖国统一问题。④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但中国政府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复习时应着重掌握:1.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如抗战时期土地政策、1947年土改总路线、1950 年土改、 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和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重点掌握其背景、内容和意义。2.农村改革: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突破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突破单一的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历史性巨变。3.兴修水利(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的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把兴修水利这件安民兴邦的大事抓好。”):①基本观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利用水道及水利工程来实行人工灌溉的方法成为东方农业的基础”(马克思),历代农业的大发展和重视兴修水利是密切相关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同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民族,大力兴修水利有巨大的现实意义;②基本史实(要注意课文插图):大禹用疏导办法治黄河,战国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郑国修郑国渠,秦史禄修灵渠,西汉武帝修六辅渠、白渠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黄河,三国魏国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隋炀帝修大运河,唐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五代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工程1万多处, 元修会通河和通惠河等。4.历代农业发展原因。历代不尽相同,但可从以下方面归纳分析:①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②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提高;③农民战争推动;④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⑤广大人民辛勤劳动;⑥兴修水利。5.历代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和传播:半坡人种植粟、蔬菜和麻;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传入中原;唐从波斯传入胡椒、波斯枣;北宋时江南两广种植从淮北传去的粟、麦、黍、豆等,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一带;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扩展到长江、淮河流域;元棉花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明遍及南北,成为人民主要衣料;明江南种双季稻、岭南种三季稻,明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6.重农抑商问题: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历代统治者以农为本调整统治政策,农民生产得以安定,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商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并会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为地抑商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对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到封建社会后期(明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规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近代的落后与挨打。
四、改革开放二十年。1998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这20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中国过去几千年发展的总和,巨大的成就举世瞩目。复习应重点把握:1.改革:主要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内容,如改革的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的内容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太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改革的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所有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农户使用,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与50年代初土改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有本质区别;城市经济体改的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2.开放:开放的原则是平等互利,内容包括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开放的新格局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3.改革开放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包括背景、内容和意义)。4.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就(见热点一)。5.中外历史上著名改革,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17—18世纪法俄普奥改革、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等有关史实也是相关热点。
五、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五大上写进党章,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改革二十年的最根本的经验。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写进宪进。为此,考生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复习和理解:1.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强调走自己的路;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建立最广泛的统一路线;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统一。2.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相同点:都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坚持实事求是,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实践的具体道路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3.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过程:①领导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③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相继展开,并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④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三步走;⑤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⑥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⑦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⑧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祖国统一。
六、所有制结构问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十五大上被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其写进宪法。这一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所有制结构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建设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这种经济政策充分调动了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但50年代初党内大多数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经济成分组成,非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于是农业合作化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合作化数量越来越多,工商业改造越改越快,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成为后来“左”的思想不断发展直到酿成全局错误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1958年后随着党内经济建设方面急躁冒进思想的发展和政治上左倾观念的深化,我国走上更加彻底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道路。1978年后,由于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造成严重的后果,十四大首次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十五大更加完整地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七、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1999年考试说明增加考查社会主义时期的科技、世界近代自然科学和世界现代科技,使我们再次对科学技术的有关内容刮目相看。除识记和理解相关科技成就的基本史实外,要特别注意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1.第一次科技革命:①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②条件:政治前提和经济条件:(见教材);③影响:(见教材)。2.第二次科技革命:①时间:1870年后;②条件: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科学成就突出;结束分裂和实行改革的国家开辟了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殖民侵略,形成更广阔的世界市场;③影响: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帝国主义展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②条件: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和各国广泛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的迫切需求;③影响:(见教材)。4.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①相同点: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都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都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②不同点:第一次革命时技术发明大多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末真正结合,而且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进程缓慢;第二次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科学与技术已真正结构,日本等国家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革命时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用更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
八、周年大事。周年大事历来是考查热点,应密切关注。如1689年《权利法案》、《尼布楚条约》和彼得一世改革、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1799年雾月政变、1839年虎门销烟、1859 年印度民族起义失败、1889年苏丹马赫迪起义、1919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巴黎和会召开和中国五四运动、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1939年二战爆发、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南京政府覆灭、新政协召开和新中国成立、1959年反右倾斗争和古巴革命胜利、1969年刘少奇被迫害逝世、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东欧开始剧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