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州德昌县人民医院 四川 凉山 615500)
【摘要】目的:对甲巯咪唑联合普萘洛尔在甲亢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取215例甲亢患者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于2015年1月份都2017年12月份入院进行治疗。随机均等分组,对照组予以甲巯咪唑治疗,患者共108例;实验组予以甲巯咪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患者共107例。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记录、分析和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激素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检验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FT3、FT4以及TSH水平改善理想,患者FT3、FT4、TSH均显著下降,检验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甲亢患者实施甲巯咪唑以及普萘洛尔治疗,对患者病情症状改善有积极意义,安全性高。
【关键词】甲巯咪唑;普萘洛尔;甲亢;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028-02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ethimazole combined with propranolol in patients with hyperthyroidism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ethimazole and propranolol in hyperthyroidism. Methods A total of 215 patients with hyperthyroidism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 in January 2017 for treatment in December 2017. A randomized equ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methimazole treatment, a total of 108 patients;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thimazole and propranolol, a total of 107 patients. Observe the patient's treatment, record,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and the change of hormone index.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e test showed P <0.05,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T3, FT4 and TSH levels to improve the ideal, the patient FT3, FT4 , TS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test showed P <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hyroidism patients with methimazole and propranolo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ymptom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high safety.
【Key words】Methimazole; Propranolol; Hyperthyroidism; Clinical effect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发生率高,主要因患者甲状腺功能失调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以及分泌增多,导致多汗、多食、消瘦、心率增加以及心悸等,甚至可导致患者甲亢性心脏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对于甲亢的治疗,临床上方法较多,包括甲状腺切除术、放射性碘、药物治疗等[1-2]。手术创伤性较大,且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放射性碘则效果不理想。临床上主要实施药物治疗[3]。我院就甲巯咪唑以及普萘洛尔联合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15例甲亢患者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于2015年1月份都2017年12月份入院进行治疗。随机均等分组,对照组予以甲巯咪唑治疗,患者共108例。其中男性患者有55例,女性患者有53例。年龄为30~58(44.2±1.5)岁。病程为3~17(8.2±1.1)个月。实验组予以甲巯咪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患者共107例。其中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51例。年龄为31~57(45.2±1.0)岁。病程为4~18(8.9±1.6)个月。排除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排除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信息数据对比得出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甲巯咪唑治疗,取甲巯咪唑10毫克口服,每天3次。患者症状改善后调整剂量为每次10毫克,每天1次,维持治疗。甲巯咪唑产自德国MerckSeronoGmbH,药物批号为H201220404。
实验组患者联合甲巯咪唑以及普萘洛尔进行治疗,取普萘洛尔10毫克口服,每天3次。甲巯咪唑的治疗内容与对照组一致。
两组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治愈:患者治疗后,多汗、多食以及消瘦等症状消失,甲状腺激素以及心率恢复正常;(2)显效:患者治疗后,多汗、多食以及消瘦等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以及心率基本正常;(3)有效:患者治疗后,多汗、多食以及消瘦等症状减轻,甲状腺激素以及心率有所恢复;(4)无效:患者治疗后病情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
同时观察患者的甲状腺激素FT3、FT4以及TSH水平,并予以记录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数据输入统计源软件(版本:SPSS17.0)处理,由χ2(或t)执行对计数(或计量)数据的检验,由率[或(x-±s)]的形式描述,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效果理想,总有效率较高,数据对比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一种,病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从而使机体甲状腺素的分泌以及合成失控,引起不良症状。甲亢对患者新陈代谢、脏器以及血管系统影响较大,可导致患者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心律失常、心衰等[4-5]。因此对于甲亢的治疗,需要抑制甲状腺的分泌,并降低甲状腺素对心脏造成的影响。
甲巯咪唑可对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进行抑制,对吸聚到甲状腺内的碘化物氧化以及酪氨酸偶联有抑制作用,降低了T3的合成量,减少甲状腺素的合成[6]。同时甲巯咪唑还能对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进行抑制,降低血液循环甲状腺刺激性抗体含量,使患者抑制性细胞功能得到恢复。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甲状腺素分泌,保护心脏功能,药物通过对心肌细胞的β受体进行抑制,从而使儿茶酚胺类物质对心脏的刺激作用减弱,使心肌耗氧量下降[7-8]。同时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使心脏血流量减少,继而使心肌组织的负荷降低,并经对室壁的异常运动的改善使心脏功能增强。同时,普萘洛尔可对甲状腺内组织进行直接作用,使T3合成受阻,减少甲状腺含量[9-10]。
我院研究得出,实验组治疗效果理想,总有效率较高,数据对比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指标改善理想,FT3、FT4以及TSH水平改善幅度较大,检验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甲巯咪唑以及普萘洛尔对甲亢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病情症状,改善激素水平,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红叶.普萘洛尔与甲巯咪唑联合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1):226-226.
[2]王朋飞.甲巯咪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甲亢的效果及安全性[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9):22-23.
[3]杨丽斌.联合应用普萘洛尔与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9):99-100.
[4]卓林.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158-159.
[5]贾占庸.小剂量甲巯咪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7(1):89-90.
[6]黄立冠,熊菌.甲巯咪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7,15(2):11-12.
[7]刘克庆.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2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1):64-64.
[8]周圆圆.联合应用普萘洛尔与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2):182-183.
[9]李春花,张英.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26):5818-5818.
[10]何仁义.甲巯咪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甲亢的临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5,14(3):13-14.
论文作者:熊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1
标签:咪唑论文; 患者论文; 甲状腺论文; 洛尔论文; 实验组论文; 甲亢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