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一个有待回收的大市场_环保产业论文

环保产业:待开垦的大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市场论文,环保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应运而生的产业

国家经贸委负责环保产业的有关同志说,他们经常接到来自各种投资者的电话,询问环保产业有什么好项目。这一方面说明,环保产业是一个很有希望的产业,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环保产业还很不了解。

说环保产业是“应运而生”的产业,十分恰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各项法规政策的出台,满足治理环境要求的环保产业应运而生,并在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应运而生的产业有多大?据国家经贸委提供的资料,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目前,环保设备(产品)的年生产制造能力达到了250多万台(套),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量达到了35亿多吨,综合利用率为48%。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入累计达3600亿元,自1999年开始环境保护投资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保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率为15%-20%,大大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2.最具潜力的新增长点

尽管有如此快的增长,但是,人们仍发现环保产业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市场的需求增长慢于产业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1997年,环保产品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供大于求的现象,环保产品产大于销达到60亿元左右,未实现的销售收入占总产值的比例约为12%。

难道我们没有市场需求吗?显然不是。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型状态,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如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只占1/3;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30%-90%。目前,全国66.9%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排放二氧化硫近2000万吨,酸雨区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30%,每年由于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000多亿元。全国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141个国控城市河段中,63.8%的城市河段为4类至劣5类水质。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大型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国每年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7.8亿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15万吨。

这种压力和挑战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正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国家经贸委提供的资料,目前每年若有5%的燃煤电厂进行脱硫治理工程,就能形成年产值60亿元以上的产业需求;汽车制造工业形成配套的消声器和机内净化器产品,年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此外,一个日处理千吨规模的垃圾焚烧厂,投资约在6亿元左右,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形成了巨大市场需求;防治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矿山生态恢复为重点的生态工程等都具有较大的市场。

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增长迅猛(单位:亿元)

吴殿会绘

预计“十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投入将达到7000亿元,这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如果按照“九五”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所以人们有理由认为,环保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3.外部环境需改善

环保产业的市场固然有很大潜力,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受政策驱动的市场。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是环保产业外部制约因素之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还没有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如火电厂烟气脱硫,“七五”期间国家开始安排重点攻关项目,“八五”开始实施示范项目,“九五”制定了宏大的实施计划,但由于配套的政策不落实,造成实施计划难以落实。例如:目前,安装脱硫装置的火电装机容量只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1.2%,很有发展前景的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难以形成。

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也制约着环保产业。据有关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的投入应占GDP的1.5%,而我国到“九五”后期虽然达到1%,但还不能满足建设所需。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建设6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后经调整为52个,但截止到2000年底,全流域只建成运行10个,未动工建设的10个。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

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都长不大的一个原因。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个别省市制定的环保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资格证书》。二是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高额回扣、有关部门指定产品准入、虚假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由于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缺少必要的标准、技术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混乱,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4.环保需求要拉动

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一要靠增加环保投入,二要靠严格的执法监督。

多渠道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是实现环保产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适当支持、依法监督下,靠企业、市场运作来实现的。我国一些地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已开始探索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新机制。如大连傅家庄污水处理厂,是全国第一家由企业自己投资兴建并实施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在城市污水治理中引入BOT模式,自筹资金投资、建设、运营市政污水处理厂,这些都为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起了示范作用。目前,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的问题,以促使排污单位积极筹措资金治理污染。

严格环保要求,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可以拉动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需求。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去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对污染物排放量大而又超标排放的现有企业,要通过执法检查和监督,促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并要限期整治。对到期不能达标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关闭、转产、限产和停产治理等措施。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严肃查处污染物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这对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尽快减轻环境污染的状况,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善重点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已成为“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宏观的层面上看,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可以乐观的,因此,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和加强监督管理,成为培育环保市场需求、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

标签:;  ;  ;  ;  ;  

环保产业:一个有待回收的大市场_环保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