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中医院
【摘 要】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泮托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胃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泮托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多潘立酮。
【关键词】泮托拉唑;多潘立酮;胃食管反流病;胃镜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63-0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GERD患病率在西欧和北美为10%~20%[2] [3],在北京、上海为5.77%[4] ,GERD需长期接受治疗,耗资巨大,且发病率在不断增长中,因此,进一步研究GERD的治疗尤显重要。2007年08月~2009年08月,笔者通过应用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以下均简称泮托拉唑)联合多潘立酮片(以下均简称多潘立酮)治疗GERD 45例,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08月~2009年08月在我院住院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10月在海南三亚由中华医学化消化病学分会专家组讨论确定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5],RE内镜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下表(表1),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作频率及内镜表现进行分级 ,症状总记分为3个症状严重程度分级乘以其频率分级[6](0~27分)。排除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食管狭窄、消化性溃疡、食管及胃瘤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病患者,过敏体质患者等。纳入病例9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8例,年龄50~75岁,平均65.8岁,病程1~18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46~76岁,平均68.1岁,病程1~16年。两组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RE内镜诊断及分级标准
注:目前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最准确的方法,有典型的G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上述RE证据。
1.2临床研究方案
对照组: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0.1g×30片),每次10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治疗组: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32,40mg×7片),每次40mg,每日早饭前口服。联合多潘立酮片(剂量、规格、生产厂家同对照组)每次10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两组均以28天为一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胃镜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3年10月全国食管疾病诊断治疗研讨会制定的标准内镜下表现:正常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积分降至0者为痊愈,内镜积分减少2分者为显效,减少1分者为有效,积分无变化或增加1分以上者为无效。
1.3.2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6]。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表示,采用Ridit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结果比较(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结果比较(±s)
3 讨论
GERD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和消化道外症状。典型症状主要是烧心、反酸等;非典型症状主要是胸痛、上腹部疼痛和恶心;消化道外症状主要是与GERD相关的包括口腔、咽喉部、肺及其他部位(如脑、心)的症状。GERD是一种多因素促成的酸相关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7]。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与抗反流屏障功能失调、食管清除功能、食管的粘膜屏障破坏,在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的基础上,反流物刺激和损伤食管粘膜,其受损程度与反流物的质和量有关,也与反流物与粘膜的接触时间、部位有关。
质子泵抑制剂为壁细胞质子泵的抑制剂,产生作用后一直要到新的质子泵产生,壁细胞才能发挥泌酸功能,因此,其药效维持时间长,是目前最强的抑酸剂[8]。GERD是一种慢性疾病,停药后症状容易复发,或再次并发食管炎。而目前关于GERD维持阶段药物的选择、剂量及疗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案,通过本组临床研究发现,泮托拉唑、多潘立酮联合使用可迅速缓解GERD的症状,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多潘立酮,也许能为GERD的维持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第6版:369.
[2]Stanghellini V.Relationship betwee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lifestyle,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results from the Domestic/International Gastroenterology Surveillance Study(DIGEST)[J].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1999,231:29-37.
[3]Dent J,El-Serag HB,Wallander MA,et al.Epidemiology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Gut,2005,54(5):710-717
[4]潘国宗,许国铭,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4):223~226.
[5]林三仁,许国铭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4):233-239.
[6]黄象天.内科临床与新进展[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3,289-291.
[7]Vakil N,van zanten SV,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 evidence -based con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1920.
[8]Sandmark S,Carlsson R,Fausa O,et al.Omeprazole or ranit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lux esophagitis.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Scandinavian multicenter study[J].Scand J Gastroenterol,1988,23 (5):625-632.
作者简介:苏琼(1972~),女,大学本科学历,内科主治医师,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论文作者:苏琼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食管论文; 症状论文; 胃镜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粘膜论文; 《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