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对基诺族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诺族论文,汉文化论文,青少年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诺族是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一个古老民族。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基诺族仍然滞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在经济上,基诺族主要从事以“刀耕火种”为主的山地农业,辅之以狩猎和采集,没有形成独立的畜牧业和手工业,劳动产品很少剩余,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传统异常顽强。在政治上,基诺族处于国民党和傣族土司的双重统治下,但村社内部事务则是由本民族的长老进行管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共有制占据统治地位,因而民族成员之间没有阶级之分。在文化上,基诺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保留在大量的口碑传说和歌谣之中,“刻木记事”是人们防止现实生活事件被遗忘的重要手段。五十年代以来,基诺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随着共和国的步伐,跨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中,汉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冲击力渗透到基诺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基诺族的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十几年来基诺族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研究。唯有基诺族的心理生活很少有人问津。为此,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间,我们对基诺族的民族心理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1〕调查发现,基诺族心理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征,中老年人表现出较强的传统民族心理特点;青少年则表现出更多的与汉族青少年相类似的心理特点。这显然是汉文化对基诺族长期影响的结果。汉文化对基诺族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为了方便起见,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学校教育对基诺族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影响
历史上,基诺族没有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学人员和教材,对青少年的教育是通过父系家庭、青少年组织、村社长老机构采用口头教育和行动教育完成的。由于基诺族还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各个方面对青少年所传授的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面的知识经验与其他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相比显得贫乏并简单。
从数学知识看,基诺族的数学概念发展水平较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基诺族只有百位之内的数,数字计算通常使用加减法,但加减的概念不完整。加,往往被说成“凑和在一起”,减,往往被说成“分成几堆”。没有乘除的概念。在长度方面基诺族没尺寸概念。表示长度通常用手指间最长距离“卡”和双臂伸平的最长距离“排”来表示。短的东西说有几“卡”,长的东西说有几“排”。在重量和容积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概念。少的东西用“竹筒”计算,多的东西用“堆”计算。近代从汉族地区传入的“称”和“戥子”使用已普通,但不能制作。在计时方面,基诺族已经有了本民族的历法,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活动都要推算日子。但从实际情况看,各村寨长老所推算的时间并不统一,如每年的“特懋克”节,时间都是在农历正月,但各村寨的过节时间常常会有若干天的悬殊。
从自然知识看,基诺族在长期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各种动植物都有特定的名称,形成了“鸟”、“鼠”、“兽”、“草”、“树”等基本类概念,但没有形成“动物”、“植物”等上级类概念。从基诺族的动植物故事看,他们虽然极力对动植物的习性进行解释,但与科学的自然知识相比不免显得幼稚。
从社会知识方面看,基诺族的社会知识非常丰富,民间传说中蕴藏着大量的民族历史知识,如著名的民族迁徙路线传说、祭祖传说、洪水传说、玛黑玛妞传说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基诺族的历史。民歌里则保存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如著名的《时节歌》、《结婚歌》、《巴什歌》等成了基诺族的生产生活大全,现实生活的内容在这些民歌里都得到了总结,使人们既容易接受,又方便记忆。但这毕竟只是一些传说和民歌,离科学还有一段距离。
调查结果表明,基诺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都比较具体实用,没有形成独立的、抽象的知识体系,日常生活概念占有绝对优势。这就使基诺族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稍为复杂一点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例如曾经参加过青年组织“饶考”的沙车同志回忆说,当时在“饶考”组织内,大家感到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一座山上有九棵树,一棵树上有九个杈,一个杈上有九个桠,一个桠上有九条枝,一条枝上有九个窝每个窝中有九个蛋,如果问这座山上有多少蛋,是没有人能回答的,只能部问这达座山有几个杈,一棵树上有几个桠等小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基诺族的学校教育开始建立。一九五六年,政府派了两名汉族教师在巴亚(旧称曼雅)寨建起了第一所学校,68名基诺儿童走进了课堂,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历史的沉寂,结束了基诺族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基诺族的学校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基诺乡45个村寨有43所小学,还有初级中学一所;教职工112人,其中本民族教职工占70%以上;小学在校生1635人,小学毕业生2246人;初中在校生376人,初中毕业生935人;高中、中专毕业生190人,大学生40余人。
基诺族学校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完全采用全国统一的教育模式,而这一套教育模式又主要是根据汉族学校教育的需要而制定的。因而在基诺族的学校教育中,从教育制度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无不表现汉文化的特点。这就使基诺族适龄儿童从一入学就置身于汉文化的熏陶之中。长期以往,势必对基诺族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产生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基诺族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水平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的。一九八○年,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左梦兰教授对基诺族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作了研究。研究发现,基诺族青少年数学概念的守恒获得比昆明汉族青少年晚1—3年,个别困难项目还有超过三年的趋势。在液体守恒方面,基诺族青少年直到10岁才有60%的人获得守恒;在长度和面积守恒方面,基诺族青少年直到11岁才有30%的人获得守恒。〔2〕一九九○年,为了进一步分析基诺族青少年思维发展水平的变化,我们采用类似的实验再次对基诺族青少年的数学概念守恒获得进行调查。实验结果表明,7.5岁以前的基诺族青少年,长度、 液体守恒的出现略晚于昆明青少年。8.5岁以后的基诺族青少年,其长度、液 体、 面积守恒获得的人数百分比都高于昆明青少年。此外,我们还对 10—15岁的基诺族青少年作了“钟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诺族青少年13岁以前与昆明青少年的差距较大,14岁以后与昆明青少年的差异就不明显了。〔3〕如果说基诺族青少年在传统教育下所习得的知识、技能都比较具体、实用,对思维发展具有较大的限制,那么学校教育则打破了这种限制,使基诺族青少年在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相比,即使是与汉族相比,差距已基本消失。
二、现实生活对基诺族青少年成就动机的影响
基诺族传统社会中的成就动机是比较低的。这与基诺族的职业分化程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基诺族在主要从事以“刀耕火种”为主的山地农业的同时,也从事一些其他职业的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基诺族的职业分化程度比较低,具体表现为:
1.农业与畜牧业没有明确的分工。基诺族饲养的牛、猪、狗、鸡等既不是为了作为商品出售,也不完全是为满足自己的肉食需要,主要是作为与“刀耕火种”相联系的宗教仪式的牺牲品。这些家畜家禽的毛皮、血液、骨骼都具有特殊的用途。没有这些家畜家禽,各种与“刀耕火种”相联系的宗教仪式就无法进行。要从事农业,就必须从事相应的畜牧业,因而没有分工的必要。
2.农业与手工业没有明确的分工。基诺族传统的手工业有纺织刺绣、竹器编制、农具加工、房屋建筑、酿酒、理发等。但这些手工业都是当地山地农业的一种补充,每个妇女都必须学会纺织刺绣等女红,每个男子则必须掌握竹器编制、房屋建筑等技艺,铁农具加工和酝酒算比较复杂的手工活动,但铁匠和酿酒师也不能脱离农业。
3.农业与商业没有明确的分工。基诺族有种植茶叶、棉花的习惯,大批汉族商人进山收购茶叶、棉花,使这些商品远销内地,深得好评。但是,由于基诺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剩余产品有限,所以一直没有形成初级的商品市场,也没有专业的商人。人们为了获得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往往采用以物易物方式,用茶叶、棉花交换汉、傣商人的针线、食盐、生铁等。
4.狩猎与采集仍然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区属于热带山区。那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整个山区除耕地外均被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所覆盖,山间有各种野菜和猎物。每当生产间隙,妇女往往到林间采集野果,采集品种多达近百种;男子则利用这天然猎场进行狩猎,猎取的对象小至青蛙、麻雀、竹鼠,大至野猪、马鹿、狗熊等。基诺族家庭的采集狩猎成了蔬菜和肉食的主要来源。
基诺族的职业分化程度使基诺族传统的成就动机只能局限在现实从事的各种活动中。这从广泛流传于基诺族中的一些民歌中可以得到证实。例如:“你们的父母天天想啊夜夜想,盼望着你们,一天更比一天大,一天更比一天聪明。希望女儿们要会捻线织布;拿着汉族做的尖尖的针,要会穿线缝补;到山间劳动,要会找山茅野菜;到了山间要会砍柴;到了箐边要会攉鱼。女儿长大要像妈妈,成为家中的主人。希望男儿们,要会用刀破竹削篾;要会用父亲留下的弩打鸟、打鼠,打兽;你们长大后,走进人群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走进竹楼里,要知道人家的规矩,男孩长大要像爸爸,成为寨中的主人,母亲像热乎乎的太阳,父亲像亮堂堂的月亮,希望着你们。你们会使父母失望吗?”〔4〕在这种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基诺族青少年成年后几乎没有从事传统职业之外的任何其他职业的非份之想。他们生于此地,长于此地,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生儿育女,死后灵魂也要回到他们祖先的发祥地“生杰左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基诺族的传统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基诺族地区与中国广大汉族地区一样,普遍设立了党政部门、学校、医院、商店、财政、税务、邮电、公安等各种机构。这些机构在履行自己职能的同时,把汉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基诺族地区,使人们看到了山外的大千世界。现在的基诺族家庭,哪怕是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已不再是简单地让女儿学会捻线、纺织、缝纫、砍柴、找菜、做饭、育儿;让男孩学会砍树、烧地、播种、窜山打猎、削制竹器、处人处事。他们把辛勤劳动的收入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用于子女入学开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女掌握科学文化后不再过原始单调的生活去寻找一种全新的生活。基诺族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反映在青少年身上则表现为:
1.传统的职业受到严竣的挑战。基诺族青少年不再认为传统的“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在被调查的224 名中小学生中,有137人不想当农民,占总数的61.17%;想当农民的只有3人, 仅占总数的1.34%。这对基诺族世世代代赖以维生的山地农业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2.新兴的职业受到普遍的推崇。基诺族地区出现的教师、医生、工人、干部、解放军等新兴的职业,对基诺族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渴望成为这些成员中的一人。对22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21.17%的学生最想当教师;有11.71%的学生想当解放军;有9.46%的学生想当医生;有6.31%的学生想当工人。基诺族青少年对基诺族地区出现的新兴职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基诺族地区社会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3.基诺族青少年的职业愿望已经超出了基诺族现有的职业门类。在被调查的224名中小学生中,有20.27%的学生希望继续升学,明确提出想到大学深造的就有8.11%。在其余学生中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航海家;有的人想当飞行员;有的人想当艺术家;有的人想当政治家。这无疑是对基诺族的传统职业和现实职业的一种超越。同时也是汉文化在这一地区传播的结果。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基诺族青少年之所以把某一职业作为自己最想从事或最不想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围绕该职业能否学到科学技术,能否施展自己的才能,能否为建设家乡、振兴民族出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基诺族青少年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萌发出了一种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建设家乡、振兴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传播媒介对基诺族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影响
基诺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审美情趣。基诺族传统的审美情趣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体审美。基诺族非常注意对人体的审美,其中尤以对暴露在服装之外的头部审美为最。他们在头发、耳朵、口腔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在头发上,基诺族在清朝道光年间以前就时兴把发型做成左中右三撮,形成了以三撮头发象征祖先崇拜的发型美。这种发型一直保留到六十年代初期。在耳朵上,基诺族成员不论男女都有戴耳饰的习惯。基诺族儿童从小就扎耳环眼,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扩大,一直扩大到不能再扩为止,以至有的人的耳环眼直径有10mm之多。基诺族认为,耳环眼越大,就象征着这个人越勤劳、越勇敢。反之,则认为他懒惰、懦弱。在耳环眼内的饰物很多,有的戴银制耳环,有的戴竹环,有的干脆塞上一个纸卷。恋爱中的青年则喜欢把采来的鲜花插在对方的耳环眼中。这可以说是以耳环眼大小象征勤劳勇敢的耳饰美。在口腔上,基诺族形成了以象征成年、保护牙齿为目的的漆齿染唇美,基诺族儿童在十四岁左右要举行成年礼。届时父母要送孩子一套礼物,其中有烟叶、槟榔叶、石灰、判官叶等。这意味着孩子可以从此漆齿染唇了。因为咀嚼上述几种物品的混合物牙齿会变黑,嘴唇会变红。基诺族认为,最美的口腔是齿黑唇红。父母把这些礼物送给孩子,是希望孩子变成受人喜欢的成年人。举行了成年礼的基诺族青年,在青年之家“尼高左”内也往往把漆齿染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女青年专门调制一种黑状物供男青年把“嚼槟榔”尚未染黑的牙齿漆得更黑。
2.服饰审美。基诺族儿童举行成年礼后父母要送一套成年人服饰给孩子。这意味着孩子已经成年,成为村社的正式成员,同时也取得恋爱的权力。基诺族男子的头饰是一条宽一尺、长一丈的黑带,用于包头。上衣是白色土布制成的无领短褂。短褂的胸部、袖身、袖口、下摆镶织有红黑相间的色条。背部中央镶着一块四方黑布,上面镶着园形彩色图案。裤子是白色土布制成,宽大过膝。裤子的左右两侧胯部各有一块长方形的黑布,据说象征祖先所赠治疗箭伤的膏药。膝下用白布制成绑腿。妇女的头饰是一项长两尺、宽一尺的花纹土布对折缝合项边的尖形帽。上衣为无领短褂,上半部多用白色或黑色土布;下半部和衣袖用红、黄、兰、绿等色布配制而成;背部有一块黑或白的方布,上面镶有园形彩色图案。上衣内有一件贴身的倒三角形内衣,上端由条形花纹组成,下端由各种图案组成,是妇女服饰中的重点装饰部位。裙子是用黑土布制成的前开合短裙,裙边镶有红花边,膝下用黑布做绑腿。由于历史久远,有关基诺族服饰的传说很多,很难说清各种图案的象征意义。但从一些图案的统一解释看,基诺族的服饰图案中都寄托有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思想观念等;从图案本身来看,构图均衡,对比强烈、色调朴质典雅,图案多彩动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彩,因而基诺族对本民族服饰都怀有特殊的感情。
3.文学艺术审美。基诺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作了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由于基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作品是靠口头传播的,因而这些作品都属于口传文学。基诺族的口传文学根据言语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说、唱、念、哭四大类作品。说的作品主要是指按照日常口语进行传播的作品,其主题大多数是关于本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机智与愚蠢、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懦弱、善良与邪恶、人类与自然等方面的故事。唱类的作品主要是指在一些重大礼仪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用演唱方式进行传播的文学作品。基诺族演唱的作品很多,每有重大活动,歌手们都用歌来表达大家的心情,如过年时唱《巴什歌》,结婚时唱《结婚歌》,上新房时唱《贺新房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歌不离口。念类的文学作品则是指重大宗教仪式中的一些祈祷词,通过念来沟通人与鬼魂之间的关系,祈求鬼魂帮助和保护。哭类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指亲朋以及村社长老逝世时,哀悼死者的哭辞。基诺族的口传文学作品格调清新,情感真挚,人们的生产生活、爱情姻婚、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宗教观念在这些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成为基诺族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诺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但令人遗憾的是,伴随着基诺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特别是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基诺族青少年对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大有不屑一顾的倾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电影、书画、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在基诺族家庭已逐步普及,地处西南边陲的基诺山区也同样能即时了解广大汉族地区正在发生的一切,地理环境造成的障碍化为乌有,面对大众传播媒介带来的大量的汉文化信息,基诺青少年有了模仿的榜样,传统的审美情趣正在或已经消失,就人体审美而言,象征祖先崇拜的发型已经消失;象征勤劳勇敢的耳环眼只有年长者的耳部才存在;漆齿染唇也只有部分老人保留这一习俗,青少年中绝少有把这些作为美的象征。从服饰审美来看,只有中老年人还经常穿本民族服装,其他人则很少穿,有不少青少年则公开认为,穿本民族服装“不好看”,完成改穿汉族地区的流行服装。从文学艺术审美看,传统的文学作品除部分老人继续讲唱外,大多数年轻人则更欣赏影视节目和通俗书刊。影视明星成了他们的崇拜对象。一句话,基诺族的审美情趣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年轻一代的审美情趣与老一代的审美情趣迥然相异。
汉文化对基诺族青少年思维发展、成就动机、审美情趣的影响说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文化不仅对基诺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使基诺族青少年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文化对基诺族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自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必须看到,基诺族人口数量少,分布区域小,文化发展水平不高,而汉文化又如此强大,很容易使基诺族青少年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对汉文化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弃而不顾。如果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几十年后当基诺族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都赶上或超过其他先进民族时,才发现自己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特点,与汉族没有根本的区别,那无疑是与党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相违背的。因此,在基诺族今后的现代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汉文化的先进性,积极帮助和扶持基诺族的各项建设,另一方面又要使汉文化与基诺文化相互调适,使基诺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得以更新和发展。目前最为迫切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是,组织包括基诺族在内的专家编写基诺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并把它列为基诺族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使基诺族青少年明确自己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注释:
〔1〕〔3〕韩忠太、傅金芝:《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237—252页。
〔2〕左梦兰:《文化教育背景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影响——基诺族6—11岁儿童守恒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1980年第3期。
〔4〕基诺乡退休干部白佳林演唱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