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惠山区堰桥中心医院 21402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采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Fugl-Meye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塞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梗塞患者;临床效果
脑梗塞是临床神经科较常见的多发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对患者的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甚至对其生命形成威胁,临床上需对该病引起重视,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标准,并经过MRI方法进行确诊。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30例,年龄在44-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2.7岁,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观察组患者30例,年龄在45-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7±2.6岁,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征得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条件下开展。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肌力情况评定,护理人员在进行检查时需要令患者配合完成肢体伸缩等动作,护理人员需要从相反的方向施加适当的阻力,从而测试患者是否能够克服阻力完成指定的动作,同时需要留意患者两侧肢体是否一致。
1.4 疗效评判标准
疗效评判标准[2]:(1)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的肌力恢复达到VI级;(2)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肌力恢复提高了2-4级,然而仍没有达到VI级;(3)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肌力恢复提高了1-2级,然而仍没有达到VI级;(4)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肌力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患者+显效患者+有效患者)/患者总数]×100.00%。
1.5 肌力评价标准
本研究根据其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其分为以下6个等级,包括:Ⅰ级,患者两侧肢体完全瘫痪,测试时完全不能克服阻力完成指定动作;Ⅱ级,测试时患者仅仅表现出肌肉收缩,然而不能完成指定动作;Ⅲ级,患者的肢体能够独立在病床上进行平行的移动,然而不能够抵抗自身重力的作用,也就时不能自行将四肢抬离床面;IV级,患者的肢体能够克服自身重力的作用,能够对立完成将四肢抬离床面,然而在测试时不能抵抗护理人员施加的阻力;V级,患者的肢体能够抵抗护理人员施加的阻力完成部分指定动作,但并不能完成全部动作;VI级,患者的肌力完全恢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的改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为对脑梗塞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我们开展了此研究,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探讨其护理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护理干预有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为患者营造清洁、安静的休息环境,病房内必须保持清洁的环境以及适宜的光线,从而给患者带来舒适与安全的感觉[1];(2)患者的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惧、害怕等焦虑的心理情绪,而且患者住院后生活更为枯燥单一,使得其情绪上变得较为低落。针对患者入院后表现出这些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与出现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加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询问及夜间巡视,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通过与其交谈,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建立配合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治疗依从性,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健康知识教育,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3)采用相同的方法对患者开展适当的语言方面的训练。首先从单音节字的发音开始训练,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一般的问答练习,对于恢复较理想的患者最后给予具有一点难度的问题,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进行语言练习时需要更多地给予鼓励和支持[3];(4)配合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康复联系,协助患者在采用器械或康复人员进行辅助站立、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身体康复训练,并且采用逐步加大训练量的方法,对于恢复较快的患者适当给予更多的训练。对于瘫痪、肢体严重不便或者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身体肌肉进行被动按摩训练[4];(5)患者褥疮症以及肺部感染的预防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特别留意长期卧床的患者防止伴发褥疮症,并预防出现肺部感染,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脑内科临床上对于脑梗塞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患者的肌肉肌力恢复显著较对照组好,从而有效改善和提高了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雪莲,蒋茶英,陈闯宏.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53-755.
[2]吴益芬,尚旭丽.外伤性脑梗塞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3:1243-1244.
[3]陈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6(6):633-634.
[4]赵存英.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11,9:49-50.
[5]孙娟娟.功能锻炼联合穴位按压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4,12(5):1075-1077.
论文作者:胡银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患者论文; 脑梗塞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肢体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