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在灾难中升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论文,民族精神论文,灾难论文,弥足论文,珍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诗经》中记录的“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惨景又一次呈现在中华民族的面前。
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举全国之力,共同抗击天灾。地震发生之初,胡锦涛总书记迅速作出指示,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灾区群众积极互助自救,大批抢险救援队加紧抢修受损设施,全国各地医疗救护队全力救治伤员,新闻工作者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四面八方的救援队伍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无数由普通群众与国际友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现场。这场抗震救灾从四川到全国、从海内到海外、从政府到民间、从军队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大家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拧,相互协作、相互支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救援体系。抗震救灾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次抗震救灾,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又一次凝练与升华,是对我们民族团结的又一次检验,是对我们民族力量的又一次凝聚。
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
《左传》云:“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地张扬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近年来,每一次“危机处理”都是一次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精神的实践与弘扬。2003年春天,面对非典型肺炎爆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统筹协调、科学调度、信息公开,快速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这场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以新的精神内涵与生动实践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
在这次汶川抗震中,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将抗震救灾指挥部搬到前线。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不断强调,“要把救人摆在第一位”,“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一条生命”,“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要求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专业救援队要到每一个受灾的县、乡、村,要点线面全部铺开,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人。
5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连续3天为汶川地震罹难同胞志哀,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降半旗志哀。共和国的国旗为平民而降,亿万人民同此国殇。庄严的仪式、鲜明的象征、铁的事实,见证了中国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让废墟下的生命都有希望,给死难的同胞生命尊严,这些人性化的举措拉近了领导者与民众的心,增进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
人溺己溺 人饥己饥
孟子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孟子以大禹人溺己溺、后稷人饥己饥的精神为后世的领导者树立了道德的标杆。这次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赴灾区指挥抗灾,这位66岁的老人伴着余震与滑坡,带着泪水与深情,走遍汶川、北川、都江堰、绵竹等每一个重灾区,在地震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总理在废墟上参与抢救被埋群众,面对受灾、受难的群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在泥泞的救灾现场摔倒擦伤手臂,却对医务人员说,“不要管我”。胡锦涛总书记在统筹部署全局后,与温总理在一线“换防”。两人在绵阳机场紧握双手、俩俩相望,胡总书记深切的眼神包含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谢意。胡锦涛总书记到达以后,紧锣密鼓地召开会议、四处查看灾情、现场指导救灾、鼓舞斗志、稳定人心。孟子又云,“由仁义行,非行仁义”,领导者应当从由仁爱的本心自然放射出仁爱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抗震前线的一言一行,正是其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这些真实的情感感动了中国人民,也感动了国际社会。中央领导一一赶赴灾区,还有70多位将军与士兵一起参加抗震救灾。这些党政军领导者身先士卒,树立起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最大的主动。
万众一心 同舟共济
一幕幕抢险救险的场景展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豪迈气概,一幕幕撼人心魄的救人场面展示了人间大爱。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临危不惧,顽强奋战,争分夺秒解救被困群众,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200名武警战士徒步急行军十余个小时冲向震中汶川,15名空降兵勇士在天气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冒死空降茂县;映秀小学11岁的小学生康洁在地震发生时飞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后,又马上冲上3楼去抢救多名老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老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之际,他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死神,抢回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而他却永远不再醒来;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老师,用后背挡住倒塌的水泥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回了一名幼儿的生命;蓥华镇中学初一学生邓清清,当解放军战士将她从废墟中救出时,这位坚强的女孩竟然在废墟中打着手电在看书。重庆合川区21岁的青年木工刘世伟,在地震期间,不顾自己的安危,接连将10名老人背下楼逃生;一批又一批唐山人怀着感恩之心千里驰援四川灾区,唐山抗震精神穿越32年的烟尘,又一次在这次汶川大灾难中展现;13日凌晨,从电台得知灾区运力缺乏的消息后,数百名成都的哥打着应急灯,浩浩荡荡自发赶往都江堰;从乞丐到企业家、从平民到国家领导人,纷纷解囊捐赠,灾害发生一周左右国内的企业和私人捐款就达到上百亿元;全国各地,为灾区献血的队伍甚至导致了交通堵塞……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也无时无刻不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发生着。这些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不畏艰险的自救互救、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激发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再现了我们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
公而忘私 百折不挠
中国共产党在其成长和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公而忘私、百折不挠、甘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是对党员干部实践这一精神的最现实、最直接的考验。实践证明,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广大党员干部都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各级领导干部也坚持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在灾情最重、困难最大的地方,成为群众的主心骨。美国CNN电视台5月14日的一则报道中,记述了北川县陈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的事迹,“最令人酸楚的是我们跟陈家坝中共党的书记的谈话。他给我们指出方向和提示各种界标——他脸上开始时一直保持平静。他说,那里曾是1.3万人的家园,现在仍有3000人失踪。当他向我介绍地震破坏的情况时,我问有多少人遇难。这时眼泪从他的脸颊上滚落,他没有去擦。他说已经有500人丧生,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妻子和两个孩子。他正处在悲痛之中,这时对讲机响了。有人叫他过去,他向我们表示歉意,一路跑着重新投入援救工作当中”。这段真实而没有煽情色彩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情感世界,他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伤痛,却丝毫没有忘记自己组织抗震救灾的职责。
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蒋敏,她在北川县的奶奶、外婆、母亲、年仅两岁的女儿和其他亲属共10人在地震中遇难。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她仍然与同事们一道坚守在抗震救灾最前线,几天几夜没合眼,维护秩序、抢救伤员,一度因劳累和悲伤而昏倒在工作岗位上,醒来后又投入新的战斗。在汶川、在北川、在都江堰、在绵竹,在所有的地震灾区,这样的事迹举不胜举,充分体现了震区党员干部公而忘私、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自信开放 迎难而上
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使得中国政府更加自信而开放。地震后的第三天,中国政府即宣布接纳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专业搜救人员进入汶川灾区参与救援。中国政府作为受灾国首次接受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行动。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川偶遇美国“心连心”救援队的医生布赖恩·罗宾逊,他跟这名美国医生拥抱,向他表示感谢。这些举动显示了中国的对外交往的理念已经与世界同步,这也是中国政府在危机处理中更加自信开放的表现。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承受过太多的苦难。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总是以开放的心胸、坚定的信心,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不断促进民族的进步。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再赴震区。23日,他在北川中学安置点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并对北川中学安置点的同学们说:“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对于强者,困难是财富,它可以帮人积累智慧、引人走上成熟。正如温总理在总结“抗击非典”工作时所指出的,“一个民族在灾难中能够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形成的凝聚力,定将推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抗击非典”中所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对防治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处理矿难、抗击2008雪灾等突发事件都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此次汶川抗震救灾在借鉴“抗击非典”等应急事件处理经验的基础上,各项工作都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应变能力更快、拯救能力更强、舆论更为自由开放、举国救灾的机制更为有效、处理方式变得公开透明。汶川抗震被海内外评价为“最成功的一次危机管理”。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与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经受各种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交出的一次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