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农民工短缺现象分析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农民工短缺现象分析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民工荒”现象探析:一个产业转移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视角论文,产业转移论文,现象论文,民工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工荒”凸现沿海地区

从2004年起,沿海地区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比较严重的珠、三角地区,自2004年上半年以来,有大约80%的企业招收普通工时感到困难。当年第二季度,招收普通工的困难又开始向其他沿海地区蔓延。是不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呢?而事实上,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因此,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将长期存在,“民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这只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现象,即主要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缺民工,而且更缺的是缺技工和年轻女工。

对于“民工荒”近年来在沿海地区出现的原因,社会各界意见众多,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农业复兴说,由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农业税的减免、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农民务农收入提高,从而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降低;二是工资或劳务费过低说,沿海地区多年来民工工资不变,而且许多企业劳动条件恶劣,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甚至农民上不能准时拿到工资,使许多农民对外出务工顾虑重重;三是计生原因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总生育率有所下降,农村年轻人口减少,女孩数量更是相对减少,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加工装配和电子工业为主,需女工较多,因此,会出现农民工尤其是女工短缺的现象;四是信息沟通的空间障碍说,劳动力供求信息滞后,使得劳动力闲置浪费严重;五是宏观经济增长说,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区劳动力需求猛增,宏观经济波动导致短期内民工供应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

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有些道理,除宏观经济增长说是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外,其他几种观点都是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分析,这些只能说明全国可能普遍存在“民工荒”的原因,因此,它们都不构成农民工出现区域性短缺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沿海地区产业过于集中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滞后才是导致我国出现区域性“民工荒”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产业过度集中以及产业转移滞后引起区域性“民工荒”

产业转移(包括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可以从对农村劳动力需求区域的角度,解释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由于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产业集群等因素,国际产业转移如外商投资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国内产业包括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过度集中于沿海,而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非常滞后。由于各种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于集中导致对农民工的需求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因此,在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时期,内地经济发展有所起色时,农民工的区域选择性增加,沿海地区就易引起农民工的暂时短缺。

(一)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区域集中

1、外商投资集中于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区域仍过于集中。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稳定,投资环境好,劳动成本低,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中国转移。目前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绝大部分分布于区位条件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较少且增长缓慢。截止2002年底,外商在华累计实际投资中,86.05%的资金投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13.95%投向中西部,其中西部仅占5.0%,中部地区相对较好,占8.86%。

表一 截止2002年底外商在华累计投资的地区分布

地区

合同投资额所占份实际使用外所占份

(亿美元)额(%) 资(亿美元) 额(%)

8280.59 100.00 4479.66 100.00

东部7171.01

86.60 3854.55

86.05

中部 625.147.55 397.028.86

西部 484.445.85 228.095.0

资料来源:引自商务部和中国社科院联合课题组:《我国外商投资梯度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4期第8页。

2、外商在沿海地区的投资区域分布发生变化,农民工区域选择性相对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在华投资除继续高速增长以外,其区域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外商投资虽然仍然集中于沿海地区,但在沿海地区内部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华东、华北地区的市场辐射能力强于华南地区,外商投资改变了改革开放后的头20年高度集中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局面,开始大规模地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某些省份转移。特别是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省,增长速度非常迅速。1983年,广东吸引的外资占到全国的69.4%。到2002年,这一比例降至19.9%。而同一时期,江苏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重由1.5%升至17%;山东由0.5%升至11.9%(商务部和中国社科院联合课题组,2004)。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已经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总数超出全国的一半以上。位于环渤海地区的辽宁、山东、天津和北京也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外商投资(尤其是是香港和台湾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分布变化,使劳动力的需求区域随之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也随之改变。因此,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各部分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而言,已不大可能再拥有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将不可避免地上升,企业如果继续采取原来的工资政策——“几十年不变”的话,出现“民工荒”是必然的。

(二)产业集群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滞后,导致劳动力需求过度集中

首先,东部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使得产业转移成本很高。所谓路径依赖是指技术发展或制度变迁受到其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选择。由于技术发展和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也不例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但是产业集群产生的极化效应使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新的后天优势,不利于东部产业的西移(刘艳,2004)。因为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东部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形成并成熟后,其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可以说,正是产业集群极化效应带来的后天优势,以及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使得东部地区丧失了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导致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粘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大量供给和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导致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少转移的压力。我们知道,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而言,劳动力成本即工资是决定其投资区位和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因素。而除了少数大城市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正是以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企业规模也多为中小型企业,因此,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按理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东部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积极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尽管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出现向中西部地区成规模转移的趋向,有学者将这种产业转移滞后的现象称之为产业的区域粘性(罗浩,200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量廉价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不发达地区)的流入,减缓了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农民工工资“几十年来没变过”就验证了这一点。

再次,产业集群的强竞争性使企业就地升级,提高了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不利于产业的转移。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使东部的一些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不断创新、产品档次不断提高,结构不断升级。事实上,当把企业集群所产生的聚集资本附加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时,这时的传统产业已经变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因为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后,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协作能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知识含量,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技术、隐含经验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报酬递增优势明显。

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国家制定优惠政策并投入大量资源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支持农业发展,因此,这几年来,内地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空、通讯等)不断改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投资环境也不断改善。东部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缓慢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内地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分流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就导致了沿海地区自2004年开始出现“民工荒”。

三、“民工荒”将加速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民工荒”的出现将对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呢?简单的说,“民工荒”的出现,将导致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压力空前增大。目前,沿海地区的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出现集聚不经济,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都已大幅上升,因此,沿海地区企业必须加速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具有成本优势,而不得不向劳动力更为丰富廉价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而且,“民工荒”的出现也促使沿海地区的企业认识到,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已不再是无限供给,提高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必须提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日程上来。而农民工开始在更大的区域范围进行选择性迁移,整个国家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地区之间企业的竞争、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劳动者的竞争都会随之加剧,各地方政府为吸引劳动力资源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竞争也会加剧。整个社会竞争加剧了,农民工“工资几十年没变过”的现状将会改变,而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手中可支配的钱增加后,整个农村消费市场也会随之繁荣。这也将从另一方面增大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动力,从而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某些不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区间差距将不断缩小,区域经济逐渐协调发展,全国人民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这正是“民工荒”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良性“蝴蝶”效应。

标签:;  ;  ;  ;  ;  ;  ;  

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农民工短缺现象分析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