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因此全球应采取共同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人民造福,这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1980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强调:“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的目标是:通过保护生物资源而有助于尽快达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这是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
在此以后,不同学者给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0个以上的解释,经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系列对话、辩论,终于在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期间达成共识,并且以《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的形式公布这一共识,全文是:“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涵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国界的合作。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规划、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管理也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和发展资助方面的某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社会、经济、资源、污染等方面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而需要采取的行动,以便人类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这次环发大会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如下几个特点:(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资源永续利用前提下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防治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和基本国策。(3)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4)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5)可持续发展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无论是经济建设的高速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还是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人们思维、生产、消费等方式的改变,都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
1994年3月,中国政府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立法、经济政策、费用与资金、能力建设、人口、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农业与农村、工业与交通和通讯、能源生产和消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保护大气层、固体废物管理以及公众诸方面,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并确定了实现这些战略和目标的行动计划。
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护、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水与可持续发展
水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简单归结为:水灾的有效防治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尤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重要。
水灾是难以根本消除的,无论防治水灾标准如何提高,稀遇的水灾仍然会出现,仍然可能超过防御标准,从而造成灾害损失。所谓“有效防治”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和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将超标准洪水的灾害控制在不损害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总体继续发展的程度之内。因此,水灾的防治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御标准不断提高,将超标准灾害有效地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局部暂时的损失换取全地区总体的持续发展。
水灾防治的具体办法表现为:整治和开挖河道,加高加固堤防,增加河道泄洪能力,保护两岸土地和城镇,修建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消减下游洪峰、洪量,滞后洪峰;设置分洪,滞洪设施,淹局部地区,减少河道流量,保堤保安全;完善和健全防洪通信系统;建立包括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口、铁路、公路等)在内的流域综合信息数据库,为防洪减灾服务;一旦灾害发生,积极组织抗灾,迅速组织灾后重建工作,以尽可能最快的速度恢复工农业生产,将损失降低到可能的最低程度。
水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模式,是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防治和管理统一体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既要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又要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尽量满足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两者必须密切配合。没有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就谈不上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反之,如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水资源系统的支持,则会反作用于水资源系统,影响甚至破坏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在当前世界人口急剧增加,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已愈来愈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面临缺水的局面。在许多地区,水已经成为区域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和制约条件。例如,汾河流域(黄河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9826km[2],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4),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严重,山西化肥厂早在80年代初就定址阳曲,后因水源问题迁到潞城;古交煤矿也因为水源问题而迟迟不能上马。因此,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水的可再生性是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基本依据。地球上自然资源有两大类:一类是形成于地质年代,一旦采用就很难恢复再生,多数矿产资源属于这一类。对于这一类资源如果无限利用,则总会有一天将其耗竭,因此对这类资源就不能提“可持续开发”,只能注意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延长可采期,并努力在其耗竭之前寻找可替代的资源或以人工合成来代替。另一类是可在自然过程中恢复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利用,就要使消耗量小于或大致等于其自然恢复再生的能力,从而使此类资源可以持续开发利用。
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和长期性。
整体性是指水资源持续利用应该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将流域内自然条件、生态系统和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的综合规划。充分认识水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和贡献。同时,在流域综合规划中,应该认真分析某个主要因素的改变对整个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例如,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如何处理好水沙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综合性问题,主要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生态系统、旅游等的综合效益。在以前的水资源规划当中,往往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函数,并试图使其达到最佳。现在看来,经济效益并不是惟一的目标,要在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例如,我国长江流域,流域面积达180万km[2],横跨不同的自然地理地带,沿江有许多方面的水资源利用,如何使其综合效益达到最优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关联性主要是指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相邻流域或者是全国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例如,跨流域调水问题,其目的当然是给缺水地区补充水源,使其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健康发展,但同时也考虑到这种调水是否会对调出水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调水是否会对调水沿线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土壤、地下水造成不利影响。
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性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此,有待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认识治理江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战略,为中华民族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实施,除水具有天然的可再生性,以及以上所谈到的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和长期性外,还要精心保护、科学管理,协调自然——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取得可持续利用的支持条件。这些支持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承载能力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础支持或支撑能力。所谓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物质生活水平下,资源能够持续供给当代人和后代人需求的规模与能力。若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超过区域水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就具备了持续发展条件;若一时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可借助科技进步、挖掘潜力、节约用水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强水的承载能力,以满足用水需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持续利用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要有一定的水资源的量和质来做保障,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对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持续利用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在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是没有能力支持水资源持续利用的。(3)水资源管理水平 水资源管理实际上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一种干预和组织。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保证水资源的供需,满足人类社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不仅仅增加区域供水量,降低区域水资源的需水量,从而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将区域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之协调一致、持续发展。(4)水利工程基础设施 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了水资源持续利用须借助水利工程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蓄,这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必要手段。如果人类无法对区域水资源进行时空调控,则很难谈得上水资源持续利用,因为水资源很难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型水利工程都会有一些环境效应,如何保证水利工程在对环境无害下实施,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难点之一。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实现,就是水资源——生态系统与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持续发展功能的体现。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不会对水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可再生性造成破坏,保证其永续利用。
为了使水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处于良好状态,必须进行的基本工作:(1)全社会持续不断地进行有关水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水的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节水型的社会观念逐步树立,日益强化。(2)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出发,将水资源作为全社会的共有财富。(3)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科学管理。(4)完善有关水的法律和与社会经济不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章和政策。(5)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理论、管理、实施及框架的科学研究。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