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弱势与农村大学生就业风险——基于政府责任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势论文,视角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资本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10)08-0028-04
据有关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约630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的大学生,需就业的大学生接近千万[1]。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非常大。农村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却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笔者关注农村大学生,就社会资本弱势与农村大学生就业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大学生个体拓展社会资本、降低就业风险的对策进行探究,以期有效地促进农村大学生就业。
一、农村大学生社会资本弱势现状
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从功能上动员社会资本结构的各种要素,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特定的就业目标[2]。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资本、个人关系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三部分。而农村大学生无论是家庭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还是个人关系资本,从存量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形成潜在的就业风险。
(一)家庭社会资本弱势
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调查,家庭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子女就业,父母社会地位愈高,权力愈大,社会关系愈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权力就愈大[3]。而农村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其工作类型大多为务农、外出务工,少部分从事个体经营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因而其家庭的社交范围基本局限在同质的农村群体,所能拓展的关系网络和获取的高质量社会资本资源都比较有限,其家庭社会资本相对较少。
(二)个人关系资本弱势
根据笔者的了解,农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际网络主要靠参与同乡会和兼职活动等途径形成。一方面,农村大学生受地缘影响较大,参加同质性较大的同乡会容易形成共识,但同乡会成员往往范围较小,资源不够丰富,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较少;同时过多参与同乡会也会有意无意地排斥与他人的交往,不利于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农村大学生较多进行兼职活动,在锻炼他们能力的同时,加大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从中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但通过兼职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几乎没有强关系。
(三)学校社会资本弱势
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因为类型定位、发展层次或者培养目标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社会声誉,形成校间社会资本差异。重点大学具有较高社会声望,其毕业生往往容易受到招聘方的青睐。加上重点学校的校友资源网络里高质量的社会资本资源也更多,其毕业生获得就业的机会更多。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农村大学生在重点高校中就读的比例在下降。温总理在今年1月的署名文章中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4]虽然这中间有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但也足以说明农村大学生在享有和利用学校社会资本上的劣势地位。
二、社会资本弱势与农村大学生就业风险
社会资本弱势已成为影响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或无法充分就业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社会资本弱势,农村大学生相比较而言面临着更大的就业风险。
(一)就业过程中面临信息不对称和就业机会获得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
众所周知,获取就业信息是实现就业的第一步,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而在我国现阶段,合理的、统一的、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因此,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不可避免地缺乏一种相互交流的平台,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对来说缺乏透明性、公开性和易得性,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他们很难获得大学毕业生的全面信息,往往采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策略,对有意“上钩者”再加以挑选;对于大学生来说,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和瞬息万变,增加了大学毕业生获取正确信息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存量及利用就会影响到就业信息的获得和筛选。社会资本存量大且利用水平高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判断会比较准确,就业风险相对比较小;相对而言,来自经济状况不好、社会关系和资源有限家庭的农村大学生则要承担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就业风险。
2.就业机会获得风险
在就业过程中,占有就业信息的求职者还承担着获得就业机会的风险。大学生就业是通过毕业生的应聘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这个双向选择过程实现的,用人单位通常采用“招募筛选金字塔”的模式进行选聘,即毕业生从“求职者”到成为“新雇佣人员”之间有一个被层层筛选的过程,而社会资本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往往很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存在与用人单位负责人有关的关系人,他就可以在“求职者”到“新雇佣人员”之间的招募筛选环节中运用这一资源,就能很快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减少了被筛选的环节,就业机会获得风险就小很多。而农村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缺乏这样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很难与用人单位建立信任关系,获得就业的机会就低。
(二)就业结果上面临入行和失业或待业风险
1.入行风险
每个大学毕业生对要从事的行业必然经过两次选择:第一次是高考填志愿时的专业选择,因很难完全了解各个专业情况,所以他们选择的专业不一定是适合的。第二次是大学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因在工作之前不可能完全明白分类庞杂的职业的特点,就很可能会选择非个人所擅长的职业。但不管是志愿选择还是行业选择,社会资本都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个体社会网络中的关系人和资源可以给予学生专业报考、职业选择方面的指导,使他们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而农村大学生可利用的社会资本较少,他们在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时主要依靠自己,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加大了入行风险。
2.失业或待业风险
按照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就业市场可以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二者之间在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且二者之间流动较难。有学者认为,劳动者工作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与其家庭背景有密切关系。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其家庭背景就已决定他是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农村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联系人主要分布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因而通过社会资本得到的信息和帮助也主要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对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帮助有限。如果农村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就业预期,不愿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就会产生待业或失业风险。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风险的社会影响
综上分析,社会资本弱势的农村大学生作为“贫二代”面临就业的风险巨大,他们想要通过求学获得上升流动的空间和通道很窄。这种现状的持续会让他们难以看到自己甚至下一代美好的未来,也容易对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影响大学生身心和谐
农村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往往怀着梦幻一样的憧憬对自己的人生前景勾勒出美好的蓝图。然而,毕业以后由于社会资本的劣势,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的残酷现实会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大受打击,这对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的毕业生而言,可能会产生对他们的一生都难以挽回的深远影响:一是形成“有知识不如有关系”、“有才华不如有钱财”的消极人生观,二是引发一些消极悲观、焦虑抑郁或者听天由命的不健康心理。如果这些心理上的“灰色情结”得不到排解,就很有可能引发农村大学生精神疾患,甚至产生选择自杀等极端行为。
(二)教育投资无法获得回报,影响农村家庭幸福和谐
农村大学生往往肩负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希望,其顺利、充分就业不仅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而且是家庭脱贫致富的出路。因此,尽管按目前的教育成本核算,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少需5-10万元,大学教育被农民称为“倾家荡产”式的教育,但出于希望改变孩子的命运,给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考虑,他们义无反顾。而今,很多农村大学生期望从社会中求得一份比较好的职业来收回教育投资,偿还债务,赡养父母和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却往往难以实现,导致了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也意味着农民对高等教育的高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投资与回报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不仅容易导致亲人失和,还大大增加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
(三)人才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影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农村大学生不能顺利和充分就业,就意味着这部分高层次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的投入。有资料表明,按照教育成本计算,每培养1名本科生,国家就要投入1.2万元~1.4万元的经费[5]。如此巨大的人力与财力投入,理当收到对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外,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针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付诸实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大学生因社会资本的因素无法顺利、充分就业,则使村民看不到读书的希望,使出了大学生的农村家庭不再拥有荣耀。这种认识不仅使一些大学生弃学,甚至已波及中小学教育生源的稳定。重庆市2009年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选择放弃高考的多是农村考生,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对高等教育支持热情的降低[6]。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初衷相去甚远,从长远发展来看将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期望与现实反差太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焦头烂额找工作的城市“游子”,剧烈的变化与反差发生在短短的数年之内,期望的满足和目的的达到受阻,会造成强烈的挫折与失败感,容易产生一些不理智的攻击他人和社会的过激行为,比如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参与网络签名、网络声讨、人肉搜索等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上的所谓“暴民”、“草根”主要就是这一群体。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他们有可能通过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互动,促成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另外,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所引发的经济困窘还会导致有的人卷入传销、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无论哪一方面,都会给和谐社会建设埋下巨大的隐患。
四、消除社会资本消极作用,规避农村大学生就业风险的政府责任
温家宝总理有句名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面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政府必须首先想方设法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缩小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为青年人,尤其为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一)营造公平竞争的农村大学生就业环境
1.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首先,政府应彻底去除限制毕业生流动的条条框框,促进农村大学生自由流动和公平参与竞争。2009年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取消了直辖市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但毕竟还是留有余地。要体现公平,政府就应彻底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其次,政府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建立一系列与就业市场相匹配的制度,惩治性别歧视、生源歧视、毕业院校歧视、工作经验歧视、身高相貌歧视等行为,强调公平秩序和法治精神,以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就业的秩序。特别是针对某些单位优先照顾安排自己内部员工的子女在本单位就业,排斥外部学生就业的情况,应该完善《促进就业法》,制定相应法律制度,消除内部控制人的特权,取消内部人及内部人子女、亲友的优先就业权,杜绝内部官员以权谋私、安排亲信等情况。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降低就业风险
政府应利用公权力加大对就业信息平台的打造和财力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加强信息调控。如果大学生可以借助政府提供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平台以比较低的成本或比较简单的方式平等地获取充足的专业和就业信息,如果用人单位借助于网络能全面掌握就职者的各方面真实信息,社会资本就失去了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影响个人就业的空间,农村大学生就可以获得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减少风险损失的可能性。
(二)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1.进一步规范大学收费,从源头上减轻农村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状况看,各地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财政投入增长的速度大大低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过大,政府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偏小。庞大的高等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压弯农村大学生家长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除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外,国家也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降低个人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比例和数额。
2.通过提供资金扶助等方式,使农村大学生就业有经济保障
专项扶助基金的建立和对困难学生提供资金资助、无息贷款等,是很有效的一种扶助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村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制作应聘简历、穿梭于各招聘会等费用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了资金扶助,他们就有了到更多地方去应聘、去寻求发展机会的可能,这样也间接地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资金扶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至少他们不是被冷落和忽视的群体,让他们在初步面对社会时能够保持端正而良好的心态,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7]。
(三)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
国家应该加强“失业保障”政策的落实。目前的失业保障制度,对农村大学生来说基本流于形式,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独自承担了失业风险损失。因此,要通过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切实的物质支持和信息帮助,如提供失业保障金,提供职业介绍、培训、就业见习、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系列服务,分担他们的失业风险损失,有效帮助他们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继续求职,以减少和消除失业风险。
当然,降低社会资本弱势的农村大学生就业风险,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在我国关系本位的现实环境下,高校也要重视开发学校社会资本,缩小校间差异,为农村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以有效利用的社会资本;而作为就业主体的农村大学生,自然应该在夯实个人人力资本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个人社会资本。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从而有效减弱社会各群体之间的撕裂之声,促进社会和谐。
标签:社会资本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就业选择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求职论文; 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