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绿色的作品--河北第四届戏剧节回顾_戏剧论文

这是一篇绿色的作品--河北第四届戏剧节回顾_戏剧论文

这里一片绿色——第四届河北省戏剧节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北省论文,述评论文,第四届论文,戏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里一片绿色”——在看完了我省第四届戏剧节的22台剧目之后,应当说,我感悟到了这种生命之色的清新和跃动。

开始,我确实怀着一种不安的期盼,在戏剧格外艰难的情景下,我真地带着焦虑……是的,自己曾含着泪水和酸楚,和大家一起以身相许在戏剧舞台,那是在困苦中挣扎,而今怎么样呢?在燕赵大地上,我和戏剧节的评委们匆匆走了近20天,虽然已是深秋了,然而,不知为什么,却觉得仿佛朦朦胧胧生出一抹春天的新绿,透着一层诗意,含纳着一种自我期许的快慰。

在秦皇岛、廊坊、邢台,在承德、张家口、邯郸……在大厂……几乎到每个地方,看完戏之后都和剧团的同志们谈到半夜。记得在衡水的那个深夜,我说,现在人们早已都入睡了,包括那些大款们,已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了,然而我们……还在惨淡而又热烈地、执著而又激动地、甚至泪水潸然地在讨论着人们已经冷漠的戏剧。应当说,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壮,一种含着眼泪、颤动着酸楚的悲壮。然而,我不后悔,同行者也没有后悔;剧团的演职员有句温暖鼓励的话,就足以感到欣慰了,他们甚至还没有想到后悔。正是因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拚搏,他们的默默牺牲和奉献,换来了河北省戏剧舞台的春天的绿色,换来了本届戏剧节的丰硕成果。

以上,是我看过22台剧目后自己真切的体会,真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省的戏剧在经历了艰难的爬坡之后,在悄悄地前进了,在跃跃欲试了,在展翅腾飞了。

精品意识,似乎我们已经为此跋涉很长一段路了,我们的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在对我们自己进行总体审视时,众说纷纭,甚至有的看法明显对立,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回避的,与先进省比起来,我们的创作仍然滞后,我们在全国确实获得了不少殊荣,但几乎是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不能不承认,我们是中等水平,尽管每年我们为剧目苦苦挣扎,依然没有剧目储备,使我们望尘莫及的是,那些戏剧强省能从已有的剧目中选出两台戏即可获奖,他们竟是那样的潇洒自如……我苦苦思索过,也和一些领导和专家探求过,我们剧作的关键差点是什么呢?是没有深刻地挖掘题材与人物性格的深厚底蕴;是在剧目创作中缺少那种文化含量,那种性格赖以形成而又辉映性格特色的韵味。这届戏剧节中,应当说有些戏诸如《梳妆楼》、《梦断萧墙》、《水墙》、《美狄亚》等已然注意性格刻化的深度,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显意识上,而是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作者没有单纯地去介绍一个故事,没有执意告诉观众所要说明的道理,而是着笔在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写人生感悟,写感情真实,让形象在舞台上渗透出一种文化品味,让形象牵动着观众引发出一种哲学思考,这是形象创造的深度,是形象鲜活的感召。大凡这样的戏、这样的人物性格,多是作者运用多向思维、多种求索,来增强艺术的真实,增强艺术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的结果。《美狄亚》的成功,不仅在于该剧的编导找到了两种文化和两种艺术样式的契合点,而且,在改编中,着意建构一种主体精神,这就是在紧紧踏着欧里庇得斯的足迹中,强化权欲对人性的摧残、扼杀和对人性的扭曲,这不仅是美狄亚心底里的血和泪,也是所有客体的感动和哀戚。因此,戏在创新,又在返本,这种艺术创造的成熟就在于引起人们的文化思考。《梳妆楼》之所以引起观众的浓郁兴趣,就是因为它不去写“事”,而是写人、写情,进而煽情,反映皇权、征战与人情的矛盾,反映人本体对真善美的追求,用真情不断净化人们在精神上的建构。《梦断萧墙》媛姬的悲剧命运,不也是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性真谛的感悟,形象地展示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吗?一出戏成功与否,不是在于舞台上演义了一个故事,而是寄寓一种思考;不是在舞台阐明一种结论,而是要探索、追寻这种结论的人文动因;不是把舞台只是当作教化的高台,而还应该是心灵的驻地和生命的家园。

如果说创作的精品意识在本届戏剧节的剧目建设上得以重视的话,那应当承认,在每个剧目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个意识的深化,每个剧目在创作观念上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突破、是飞跃、是一个层面上的拓展,所以,这是一个可喜的走向和收获。22台戏中的那些或明或暗、时隐时现、复杂而微妙的社会矛盾和人物关系,无不置于回避与冲突、平衡与失衡、纠缠与交锋的戏剧冲突中,都程度不同地蕴含着一种文化精神和哲学思考的深厚内涵。剧场不仅属于戏剧,也闪烁着一种文学和文化的光辉。

我希望,这个可贵进步能得以继续重视,不要回潮。真的,戏剧不能“玩”情节,一定要让情节变成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变成人物心灵的画卷,变成透着文化品味和文化积淀的、可品可鉴的诗。从而含纳着人生感悟的深髓。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地域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越来越引起剧作家的浓厚兴趣。经过深思熟虑而创作、排演突出地域特色的戏剧,在本届戏剧节上已有蔚然成风之势。《孟姜女》、《清风楼》、《太极魂》、《山庄悲歌》、《梳妆楼》、《行乐图》、《万民伞》等等剧目均在此列。

东起山海关的巍峨长城,多少年来积淀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动人故事;张家口坝上的梳妆楼,又记载着肖太后在金莲川上的优美传说;永年县杨氏太极拳人在国难深重时期的呐喊;乾隆末年滹沱河畔无极县一顶万民伞的错落纠葛;避暑山庄关于“九龙衔玉佩”的曲折传奇……在舞台上无一不是打上地域文化的浓郁色彩,无一不用地域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构成戏剧的文化心理和风格特色。

其实,戏曲历来地方性很强,且不说众多的地方戏曲,如果一旦失却地方性,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品格和个性,就说早已成为全国性剧种的京剧、豫剧、评剧,其地方性依然一目了然。然而,当前戏剧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五光十色的舞厅,咿咿呀呀的通俗歌曲,还有每年几千部的电视剧,无一不在冲击着戏剧。所以如何改善并解决戏剧的观众问题,使许多有眼光的剧作家,没有沉浸在苦烦的漩涡之中,而是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戏剧工作者的社会职责,在本地区地域文化的大层面上开拓着自己的道路。是啊,如果戏剧在本地区、地域都不受“待见”,想舍近求远,不等于自找无趣吗?于是,开掘本地域人们熟悉的题材,反映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运用他们感到亲切、喜闻乐见、心领神会的艺术手段……这应当是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戏剧逐渐兴起的由来。

从《梳妆楼》、《万民伞》等剧目中,我们受到这样一种启迪,任何地域文化,都有其自己的悠久传统和历史价值,都能折射出当地的文明和文化历史,这些文化积淀无疑会对此时此地的戏剧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但是,以往的历史毕竟不等于目前的现实,文化传统替代不了新时期的创造发展,必须面对新的观众和时代重新起步,要妥善解决好传统与创新、遗传与变异的辩证关系,获得自由的创造性生命。于是,在解决历史对现实的观照中,《梳妆楼》选取了肖太后与韩昌之间恋情的独特视角,而把它又放入阿里在金莲川毁田建楼的戏剧情节当中;《万民伞》则以无极知县黄可润的命运来构筑这种历史与地域文化的衔接。

《山庄悲歌》当与舞台上曾出现的《懿贵妃》、《班禅东行》等同属“山庄戏剧”,作为皇家园林的避暑山庄,曾经演出过许多有声有色的历史壮剧,现存的建筑、文物及传说,不仅直接地或从一个侧面反映清王朝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行程,同时,以文化形态构成一种精神状态。从山庄的遗物和传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清王朝的前期。这里作为统治者政治活动中心,有过一段巩固和发展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辉煌历史,同时,也不难看出,清王朝的后期,清政府已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卵翼下的傀儡,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步伐,人民蒙受了极为深重的苦难。《山庄悲歌》不正是这个历史积淀的反映吗?它诉说着一段历史,它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帝国主义掠夺行径的曲折反映,所以,许多反映地域文化的戏剧都表现或者折射着这一隅的往事,无疑具有博物馆戏剧的性质。当然,这些戏都不是历史的简单再现,而是按照戏剧的特质,透着历史的经验,反映着生活的本质。它不仅在辉映着一段历史,同时,传达着一种思考。

由此看出,在那些遗留至今的文化遗迹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开掘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戏剧矿脉,浓缩着一个民族在那个特定历史下的生命状态,每一个古迹、寺庙,每一件实物都是历史生命的记载,也是历史嬗变的见证,只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遵循戏剧科学的规律,以历史生命的本然呈现,并选取对当今观照的独特视角,我相信,这种以浓郁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戏剧,将透着生命的隽永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观众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欣赏取向都在逐步发生变化,观众的“上帝”身份及其对剧场的缘分也在出现急剧的变革,多向的艺术供给和多层面欣赏美学正在给人们施加新的趣味导向,多方位的艺术场所和艺术的高科技也在逐渐拉开观众和戏剧的距离,因此,剧目在舞台上的二度创作和包装就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步。

戏剧是一种对话,是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剧作家通过二度创作群体与观众并通过观众而与整体社会进行心灵的对话。前者是见面的实在的对话,后者是不见面的潜在的对话,如何把这种对话达到水乳交融、而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无疑,二度创作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的,现代剧场剧作家,应当是设计家,他们不但写戏,而且,要为剧场演出提供一个新的实验场地,要为舞台导演、演员留出足够的再创造空间。二度创作要求剧本的是着力写出几个最精彩的片断,至于如何将这些精彩的片断联缀在一起,那是导演的事,是演员的事,剧作留下的是再创作的暗示,不必让琐细的实事充塞所有的时空,但必须能引起二度创作活跃的联想。这样的剧本,既有创新的结构设计,又有对二度创作的启示,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激情和睿智。

90年代的观众对戏剧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对戏剧的舞台样式,挑剔的尤为苛刻,当然,我们无权指责“上帝”的选择。一个好的二度创作,不仅可以弥补剧本的不足,而且,可以超出和升华作者的创意,使舞台上蕴藏着艺术家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大大增加了观众的领悟、兴趣和迷恋。此次参加戏剧节的一些剧目,在二度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自觉地在追求和探寻一种与其内容相和谐、并与观众的审美情趣相衔接的一种舞台艺术的新样式、多层面,大大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从而扩大了观众感悟、思考和寻味的领地。

《这里一片绿色》的结尾,象征着生活道路的转台不停地转动,高树春、徐萍、苏越一个个走了上来,是肺腑心声的倾诉,也是步履艰辛的足印……

“难道我真的只是憧憬,只是浪漫……”

“是啊,人需要繁华和金钱,也需要宁静和质朴……”

“人间需要绿色,心灵需要绿色,让那重重叠叠的绿色尽染人间。”

舞台在转动,道路在延伸,一句句心声,不正是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人在人生曲折道路上的回音吗?

在《梳妆楼》中,我真地被肖太后将儿女搂在怀中的场面感动了……

“五彩绳,两头拉,

跳起彩绳等阿妈,

一四七,二五八,

阿妈是咱的好阿妈。

……

阿妈阿妈你在哪儿?

等得儿女落泪花。”

舞台上的人物落泪了,台下的观众落泪了。导演分三个层次,反复咏唱这支动人肺腑的童声儿歌,简洁凝炼的艺术手法,应当说,这是绝妙的二度创作。

《梦断萧墙》中导演对白绫的处理,使我久久不能忘记。

白绫在舞台上延伸,媛姬静静走去。

“圆圆的月,圆圆的梦,

圆圆的寄托,圆圆的情,

魂儿悠悠去,

化作清清的风……”

昭王手拿白绫亦步亦趋……。

这是媛姬的悲剧命运,也是一个王朝灵魂的覆灭。

导演独到的视角和手段,多强的艺术穿透力!

《美狄亚》中的歌队,忽而伴唱,忽而溶于戏剧情节,那样自然、贴切、流畅……导演的匠心恰到好处,这就是艺术,这就是形象流露出来的“美”!

还有,《老嘎爷挡车》第五场老嘎爷与何文秀那段颇有意境的对唱:

“月儿圆,人难圆,

月中的嫦娥受孤单……”

“月儿圆,似银盘,

眼望着圆月到手难……”

导演颇有运筹的调度,加之空中圆月的煽情氛围,不仅引起了观众的掌声,而且,使人们得到一种蕴含着浓郁亲情的艺术享受。

其它,诸如《梁红玉》、《太极魂》、《山庄悲歌》、《血染双梅》、《清风亭》等剧中,在二度创作和舞台包装上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效果。

冷静地面对全国戏剧艺术事业的现状,委实一喜一忧,喜则确实出现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忧则演出市场仍然显得疲软无力。戏剧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呢?客观地说,应当是多方面的,而且,问题很复杂,有人单纯地把它看成“没有好戏”,或是“影视充斥”、“经费困难”、“戏剧在衰亡”、“观众不会再走进剧场”等等,都是一面之词。我以为,只要剧作家、艺术家没有忘却广阔的市场,没有忽视作品赖以生存的亿万群众,不去舍本逐末地追寻只是赛场的导向,戏剧仍会走向群众,观众仍会走向剧场。

我仍然以为全国及各省、市搞一些戏剧节、调演乃至评奖是必要的,因为它确实是繁荣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是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文华奖”、“五个一工程”、“梅花奖”、“群星奖”等等确确实实评出了一批批好戏,起到了“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作用,成绩不可否定。但是,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不能把名次和奖杯绝对化、神圣化,更不能把这些作为衡量我们成绩的唯一标尺。也确有一批大奖剧目成为昙花一现;而未上名次的作品却久演不衰,这不能不说明,关键的问题仍然是戏剧不能淡漠人民,不能失去人民性。

我省这届戏剧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许多剧团有意识地解决上述存在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错位问题,他们的创作演出,一方面是参与戏剧节和评奖,另一方面,是走向市场,为了演出。秦皇岛市的《孟姜女》已经演出多场,作为具有旅游文化的特色,招揽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廊坊市的《行乐图》、保定市的《血染双梅》、《御酒埋香》、石家庄市的《清风亭》、邢台市的《包公卖铡》等戏,均已演出多场,观众十分欢迎,而大厂县评剧团的《水墙》,就是专门用大篷车为农民演出的。至于《美狄亚》、《李尔王》,已经与“出国意识”接轨,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誉。因此,我以为提出“精品意识、百场意识、出国意识”的口号是适宜的。

河北省第四届戏剧节圆满结束了,在我省的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一片绿色”,也留下许多思考。歌德有句名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到的是试着重新加以思考自己。”一个舞台戏剧的艺术家,塑造不重复的、只有“这一个”的、独具美学价值的形象和性格是一切思考的生命。我想,河北省的戏剧需要再创新,需要超越自我,需要一批艺术家的敏锐和胆识,需要既不离开生活,又有“自我”的追求和探索,需要从失败走向辉煌。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一批青年和中年的剧作者日臻成熟,多年来他们在剧坛上的默默耕耘、苦苦求索,益发成为我省剧林中的不可多得的扛鼎人物,并以自己的特色跻身全国有名气的剧作家之列。我相信,随着他们创作观念与艺术的不断突破和自我超越,本届戏剧节之后,将有一批优秀剧目再次纷呈在我省戏剧舞台上。

如果说,本届戏剧节的剧目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以为主要的是某些剧目仍然表现在创作观念的浅视上。应当说,创作是才智学识的较量,是历史与生活积累的较量。也许,正是因为上述准备不足,才在写作中出现了这种浅视性,不仅在某些现代戏中出现了直奔主题、忽略形象与性格的塑造,忽略着意刻求性格本身流露出来的客观意义,而且,在某些历史剧的选材与切入视角上,出现了盲目的“趋时性”,在解决历史对现实的观照中,以一种匆忙的、短程的、浅浮的、率直的方式相接,从而替代了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传达作者“教化”的主旨、意念,不用说艺术的折射,似乎影射亦显得简单、拙笨。这主要是因为剧作家作为创作主体表现出的一种孱弱,在主体介入客体的过程中,对所要表现的社会与历史现实缺少真正的感动、体验,因而,没有独特的视角,不会“出人意外”地切入和开掘,形象缺少历史原生态的依据,而是一种趋时的、病态的勾通和追随,这种不完整的创作心理结构,不准确的创作思维,必然造成艺术形象的扭曲与残缺,大大减弱剧作的艺术价值和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尽管有些戏也能在剧场赢得掌声和笑声,观众觉得舞台上的一些社会流行的“政治谚语”很可笑,很解气,但是作为艺术品,作为艺术家,应当仔细地分析掌声与笑声中间,究竟我们的舞台给观众留下了多少艺术和科学的价值。

此届戏剧节还出现了一批写清官的戏,有的是写得不错的,在解决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中,一种对生活独特的理解、视角与选择,使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个新的形象,给观众一种历史的、文化的思考,使观众领悟出一种社会和人生的哲理,诸如《包公卖铡》等等。然而,也确有的清官戏,选材陈旧,正因无有独特的视角,亦就失去题材开拓的余地,一些专家和观众看了,认为此类剧目连过去的“清官戏”都超越不了,何必再置笔墨呢?

其它,诸如剧目与发挥剧种特色的关系,二度创作与剧本内容的和谐等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所幸,将在不久召开全省戏剧发展战略研讨会,对戏剧创作等问题做专题和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本人不再赘述。

“这里一片绿色”……可仅仅是绿色还远远不够,愿我省的戏剧舞台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一种五彩斑斓的壮观。也许,到那时燕赵大地上,文艺百花姹紫嫣红开遍,这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景象!

标签:;  ;  ;  ;  ;  ;  ;  

这是一篇绿色的作品--河北第四届戏剧节回顾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