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潍城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261021
【摘要】目的:评价给予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患者针刺、康复联合治疗的预后效果,为此类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患者,总计60例。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口咽部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加行针刺治疗。比较2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效果、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效果以及治疗期间睡眠监测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VFSS效果以及睡眠监测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神内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行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患者症状体征改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吞咽障碍 针刺治疗 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情况明显,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情况较为常见,直接影响患者稳定期功能康复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为了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需重视患者临床康复治疗工作,在改善患者睡眠、吞咽障碍的基础上提高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既往治疗中,除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口咽部康复治疗,但是康复效果有限。为了探求更为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本文就我院脑卒中此类并发症患者为例,总结常规康复治疗加行针刺治疗的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7年3月-2018年8月,总计60例。纳入标准:(1)参与患者、家属知情同意;(2)符合脑血管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3)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吞咽障碍并发症;(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明显意识障碍患者;(2)严重心肺疾病患者;(3)无配合、沟通能力患者。进行患者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男、女各15例;患者年龄40-80岁,均值(62.0±3.6)岁;病程8-45d,均值(19.5±6.5)d。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42-79岁,均值(62.2±2.7)岁;病程8-43d,均值(19.2±5.8)d。对照组以及观察组脑卒中并发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内科对症用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口咽康复治疗。(1)呼吸、咳嗽训练。指导脑卒中患者鼻部吸气、口部呼气以及吹水泡、咳嗽训练,10次/组,3组/d。(2)感觉刺激法。以冰棉棒轻压脑卒中患者软腭弓、咽后壁、舌后部左右交替10次。另外,以门德尔松手法进行局部按摩,1次/d,10min/次。(3)直接吞咽训练。指导并辅助脑卒中患者进行肌电反馈下吞咽以及摄食训练,时间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整个疗程4周。(4)口咽部肌肉功能性电刺激。两块电极片固定于脑卒中患者下颌下方二腹肌以及甲状舌骨肌位置后取双向方波,波宽、输出强度、时间分别为700ms、0-15mA、20 min,5次/周,整个疗程4周。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取脑卒中并发症患者哑门、顶颞前斜线、合谷等穴位,辅助患者取坐位、低头,以毫针(0.30mm×40mm)定位哑门穴并沿下颌刺入1寸,施以提插捻转手法直至有针感、患者有电麻感出针并压迫针孔。辅助并叮嘱脑卒中患者平卧位,复针病灶侧顶颞前斜线以及合谷穴等穴位行平补平泻法,顶颞前、后斜线得气后应用电针,疏密波以及频率为2/50Hz,留针30min,5次/周,整个疗程4周。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2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效果、VFSS效果以及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低通气指数AHI睡眠监测指标(以多导睡眠监测)变化情况。
1.4效果评价标准[2]
洼田饮水试验——脑卒中患者喝温开水(30mL)分为多种情况,1次喝完、无呛咳;>2次喝完、无呛咳;1次喝完、有呛咳;>2次喝完\有呛咳;呛咳明显、无法喝完水。
吞咽功能判断——5s内喝完、无呛咳为正常(1级);饮水>5s为可疑(Ⅰ-Ⅱ级);饮水异常(Ⅲ、Ⅳ、Ⅴ级)。
VFSS——脑卒中患者咽下不同性质食物5mL,以X线检查评估吞咽情况,口腔期、咽期、误咽总分分别为0-3分、0-3分、0-4分,总分10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吞咽功能越好。
痊愈——脑卒中并发症患者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1分,VFSS10分。
显效——脑卒中并发症患者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2分、VFSS7-9分。
有效——脑卒中并发症患者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3分、VFSS4-6分。
无效——以上效果未达到。
1.5统计学方法
脑卒中并发症患者观察指标数据以SPSS19.0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以%形式展开,X2检验;LSaO2、AHI值以形式展开,t检验。结果为P<0.05,表示观察指标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疗效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脑卒中并发症患者洼田饮水试验以及VFSS效果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P<0.05。
2.2睡眠监测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脑卒中并发症患者LSaO2、AHI值变化情况见表2。治疗后指标比较,P<0.05。
3 讨论
脑卒中并发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机制尚不明确,口咽部康复治疗效果有限。针灸可以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脑微循环障碍,配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朱金妹,何俊,焦素芹等人研究指出,针刺、口咽部康复治疗吞咽障碍等方面效果显著[3]。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93.33%vs70%)、VFSS(93.33%vs73.33%)效果以及治疗后LSaO2、AHI值比较,P<0.05。
综上所述,给予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并发症患者常规治疗加行针刺治疗预后效果更佳,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宦红美,陈其珍,何俊等.精准护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5):63-66.
[2]张丽霞,伍琦,王彤等.脑卒中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2):241-243.
[3]朱金妹,何俊,焦素芹等.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2):1368-1372.
论文作者:姜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障碍论文; 并发症论文; 睡眠论文; 针刺论文; 效果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