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结构_系统学习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结构_系统学习论文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结构论文,功能论文,语文教材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她自70年代末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至今已走过了18年的路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教材(这里的教材是狭义的,即指课本或称教科书,下同)改革是完善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拟就“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结构”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其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起到的有利的作用。关于语文教材的功能,一些论文、专著早有论述,虽表述不尽一致,但内容大体相同。即:首先,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语文教材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其次,它是实施教学的凭借,使教有所本,学有所据。其三,它是教学评估的参照,即依照教材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其四,它是发展的工具,教材要起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总之,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培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阶梯,开发智力的最佳依凭,陶冶情操的重要园地。[1]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材功能完善程度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语文教材不解决功能的完善问题,就会拖教学的后腿,就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近年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呼声再起,与语文教材建设不无关系)。

(一)确定语文教材功能的依据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因此,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要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科学的课程设计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社会、学生、学科”三基点为构架,也就是社会本位型课程理论、学生本位型课程理论及学科本位型课程理论的有机统一。

学科本位型课程理论强调知识体系,课程内容采取逻辑方法组织以便于学生记忆。这实际上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授具有严密完整的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知识。显然,它是与传统语文教材的(包括与其相适应的教法)较为单一的功能相对应的。

学生本位型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需求、兴趣、意愿,要求课程适应学生。学习是学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学习成果有赖于学生在适当的环境中的主动介入。

社会本位型课程理论主张课程必须以社会的需要设计目标和内容,其教育信条是: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学习是一种直接经验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过程。[2]

教材是教学的要素之一,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还要依据现代教学论原理。

现代教学论主张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学科构成方式,以培养学生更高水准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论,既不同于以赫尔巴特学派为代表的仅注重现成知识的授受的教育思想,也不同于以杜威为代表的仅注重个体经验的形成的教育思想,而是着眼于未来文化,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造精神的发挥。显而易见,这是同当代信息社会发展大趋势一致的。[3]

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还要体现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遵循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一依据,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中。经十几年(实际上是几十年)的探讨,虽然大家在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等方面时有争议,各执己见,但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方面,尚基本统一。这一认识的核心,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强调语言训练,反对以讲代练(教师满堂灌)、以教代学(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强调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文道统一);等等。

除此之外,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要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水平、心理及生理承受能力(潜能),还要汲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成果。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学语文教材怎样适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在学习的目标方面有具体的规定性。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消化吸收能力和知识系统化能力上。第二,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高度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是指学习态度,也就是对知识的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关注各类社会问题并主动地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将是终身的事业,在知识更新日趋激增的时代,只凭借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才可能跟上时代的进步。第三,要把学会预测作为重要的目标,使学生能不断地作出有科学依据的预测,理解事物发展的动向,分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哪些趋势或重大问题将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制定策略,达到控制和驾驭这种动向的目的。[4]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前辈都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确定中学语文教材功能时不能不考虑这一重要因素。

(二)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1.目标功能。传统语文教学(指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教材方面说,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尽管在总体上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即教学大纲规定的宏观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每单元乃至每一课教学目标就不够明确,致使教材的目标功能相对薄弱,教师不便操作。因此,中学语文教材的目标功能,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完整、具体、系统、简明,保证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2.教育功能。中学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是指除语言训练以外的教育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养成教育等,这一功能通常是由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决定的。语文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做到教书育人。

3.训练功能。中学语文教材的训练功能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48个能力训练点要在教材中得以落实。对训练的量、度、序要有合理设计和安排,同时,还应包括训练的程序、练习的方法、练习的检测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功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学能否完成基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4.辅导功能。“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舍自学,无可代替。”[5]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语文学习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他们直接接触、亲身体验、感知语言材料,这就是学生的自学;就语文教学的任务来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辅导、指导。与此相适应,中学语文教材也要具有辅导功能,这就是与教师的动态辅导互为补充的静态辅导。这种辅导的核心,就是适时适当的“点拨”,就是启发诱导,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扶翼”。

5.示范功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因此当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多数是文选式的。但多数教材只提供了文章的例子,这种例子难以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中学语文教材的示范功能主要是指教材在提示学习程序、学习方法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操作示范。例如,“评点式”阅读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语文教材可根据评点式阅读的一般原理,设计简明的训练方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可资效仿的“评点样式”,这种示范应包括掌握方法的要领、规则、范例等。

6.讲解功能。语文教学就内容方面来说,主要包括课文、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讲解”这一中介作用于学生。传统的讲解一般理解为通过教师之口来讲。不可否认,教师的讲(讲授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当一部分的讲解任务,可由教材替代,这就是教材的讲解功能(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的“知识短文”可视为一种教材的讲解,但这里所说的“讲解功能”所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讲授法是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就应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利用视觉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其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优于凭借教师的口头讲解。与辅导功能一样,教材的讲解与教师的讲解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7.整合功能。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融合”。因此,中学语文教材要具有整合的功能,也就是要使学生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旧的与新的)的零散的、非系统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纵横沟通,以求融会贯通。

8.检测功能。检测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教学反馈,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中学语文教材的检测功能是与目标功能相对应的。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主要是练习答案的不确定性),中学语文教材要具备这一功能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中学语文教材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体例结构。这里所说的体例结构是指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教育观念制约着教材的功能要求,教材结构服务于教材功能,同时又反作用于教材功能。

以往的有关著述在谈及中学语文教材的体例结构时,大多从编排方式(直进式、螺旋式)、组合类型(综合型、分编型)、组合方式(单元整体组合、目标核心组合、知能转化组合)、系统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图表系统、作业系统)等角度来论述。事实上,中学语文教材的体例结构的含义远不止这些。它还包括诸如教材的开本,为完善教材功能而提供的各种特殊项目的设置、对传统教材结构(课文+思考练习题)的改造(图文搭配、思考练习题的位置)等。概括地说,这里所讲的体例结构就是为适应教材功能的需要所涉及的一切结构形式方面的问题。这里仅就中学语文教材体例结构的要求、构成及其组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从中学语文教材的体例结构要求来说,它应具有实用、新颖、完整、稳定的特点。

所谓教材体例结构的实用性,是指其与教材功能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教材体例结构的设计目标始终是指向教材功能的,是为某项功能的实现而设计的。同时,这种体例结构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以实现既定目标的。

所谓教材体例结构的新颖性亦可称为创新性,是指教材在体例结构方面对传统教材(特指主要以“课文+思考练习题”为体例结构模式的教材)的创新发展的幅度。传统教材的体例结构是与单一功能相适应的。教材改革要打破这种单一的、陈旧的体例结构模式,创造设计出新的体例结构模式。

完整性是指中学语文教材在体例结构上要有完整的设计,各套教材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有序的结构系统。

稳定性(或一致性)是指中学语文教材整体(全套教材)与局部(分册、分单元、分课)的联系,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册与册要保持体例结构上的一致性,要一以贯之。

从中学语文教材体例结构的系统构成来说,它应包括目标系统、训练系统、辅导系统、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一套教材的总目标;每一年级、每一册以至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有时一篇课文要用几课时来处理)的具体目标。

训练系统主要由课文,课前、课中、课后的思考练习构成。这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主体。在传统教材中这一部分也是主体,但改革后的教材的训练系统在内容与形式、量与度方面由于指导思想(教育教学观念)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

辅导系统包括学习目标提示、学习程序提示、学习方法提示、思考练习提示、题解、课文旁批、注解等。辅导系统精髓在于“精当”。应做到要言不繁,一针见血,辅导要到位,点拨要恰当。

检测系统包括语文训练结果测试的方式、方法和参考答案。传统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放在“教学参考书”中。将这部分内容恰当地安排在教材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

从中学语文教材体例结构的具体编排来说,它应包括与功能相对应的具体的项目、各项目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及其合理的组合。

一般来说,中学语文教材相对完备的体例结构应包括如下项目:总体说明;分册编写说明(或编辑意图);单元组合说明;课文教学要求(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与教法)提示;教学(教与学两个方面)程序提示;纵横联系(或称复习旧知识);题解;注释;旁批;思考练习题;检测手册(作为教材的附录);等等。

教材的设计要考虑到适合学生的自学,因此,开本要大(大32开或16开)。课文里要留出较多的空白以便于学生“动笔墨读书”。

需要强调的是,要把教材的“总体说明”、“分册编辑说明”、“单元组合说明”等项视为课文的另外一种形式,其读者对象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传统语文教材不太重视这部分内容,即使设计了这些项目,也是写给教师看。有效地利用这部分内容,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标志。中学语文教材的整体水平可以反映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十几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成果是喜人的。应当承认,已经或尚未通过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的各家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完善了教材的功能,改善了教材的结构。但由于我们对教材的功能与体例结构研究得不够,使得大部分教材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呼唤着教材改革,教材改革呼唤着理论的指导,这是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注释:

[1]周庆元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论》,湖南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3—4页。

[2]钟启泉:《试论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依据》,《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3]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版,第4页。

[4]胡学增等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82~183页。

[5]颜振遥:《语文自学辅导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3期。

标签:;  

论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结构_系统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