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探析--兼论我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_大学专业论文

德国高等专业学院办学模式分析——兼论中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中国论文,技术人才论文,模式论文,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述

德国的高校体系由7种类型的高校构成,它们分别是:大学、 总和大学、神学院、师范大学、艺术大学、高等专业学院和高等行政学院。各种类型的高校,其侧重点各不相同,规模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专业学院(以下简称高专)是德国高校中最年轻的一种类型,它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初以来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仅需要传统大学培养的善于抽象思维的研究和发明型人才和各级职业学校培养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同时还迫切需要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和善于管理的企业型工程师。

在这一背景下,当时培养工程师的唯一机构——工业学院(注:德文为“Technische Hochschule”, 一般在取得大学地位前译为“工业学院”,取得大学地位后译为“工业大学”,以示区别。)——取得了与大学同等的地位,同时,在德国涌现出许多工程师学校,培养大学以下学历的“现场工程师”(Betriessingenieur)。六十年代, 工程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变得更加“科学化”,这一发展趋势甚至导致此类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已经存在的两种高等教育形式——大学和工业大学——之间构成竞争,其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地跻身于工业界以往主要由大学及工业大学毕业生占领的职位,入学条件也相应地由原来的接受过10年学校教育提高到12年,逐步趋同于高校的录取条件。1968年10月31日,联邦德国各州的州长讨论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协定》(决议汇编1591),将当时的工程师学校及经济类、社会科学类、设计类以及农业类等中等技术学校改为接近高校水平的高等专业学院。

德国的《高校总法》(注:《高校总法(HOCHSCHULRAHMENGESETZ)》,1976年1月26日由德国联邦议会通过(BGB1.IS.185),最新文本于1987年4月9日公布(BGB1.IS.1170),1998年8月20 日对第一章进行最新更改(BGB1.IS.2190)。)明确规定了高专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确认高专是联邦德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高校类型,“高校教师特权”也将高专的教授包括在内。根据联邦宪法法院1986年的裁决,大学教授的职衔改用“大学教授”,而高专的教授则使用“教授”职衔。

高等专业学院的基本任务是,在科学和艺术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教育,它要求学生具有使用科学知识、方法或艺术创造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与大学相比,高专以面向职业、技术应用性强和学制短而见长。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是德国高专教育的指导方针;借助理论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新项目,采纳、优化和监督技术性生产中的新工艺是它的培养目标。高专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备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不仅学生要具有实际经验,而且高专的教授们在聘用前也被要求证明在他们大学毕业后有5 年在高校外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有效保证了高专的教学与科研能够及时把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企业界的需求。

德国现有各类高专147所,1991年,有将近1/4 的新生选择高专,而今天,这个数字上升到了接近1/3。 根据联邦统计署公布的数据, 1998/99冬季学期,高专共有学生403074名,比5年前增长了近16000名学生;大学共有学生117.2万名,比5年前增长了近55000名学生。 目前,联邦和各州正致力于扩建高专,努力克服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逐步将高专学生的入学数量提高至高校新生人数的40%。

高等专业学院的规模各不相同, 小到只有100 名学生, 大到拥有20000名学生。大多数高等专业学院的学生数少于5000名。 德国规模最大的高等专业学院是国立莱茵兰—法耳茨高等专业学院,1992年有学生20000名,但分布在8个不同的地点。大城市科隆和慕尼黑各有18000 和14000 名学生就读于高等专业学院, 而 Esslingen 高等技术学院和Reutlingen高等技术和经济学院各只有3300和3200名学生,却同样名闻遐迩,《明镜》周刊今年第15期在它的大学排名中,也首次为高专进行了排名,Esslingen高等技术学院和Reutlingen 高等技术和经济学院分列机械制造和经济类专业“教授首选高专排名榜”榜首(参见德国《明镜》周刊,1999年第15期,第99页),充分说明了学校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质量。

二、入学资格、专业设置、学制和学位

高级专科学校的学生在通过了毕业考试后,就获得了高等专业学院入学资格(Fachhochschulreife),该毕业考试包括一个由德语、数学、外语再加一门其他科目组成的笔试和由所有的笔试科目再加上一门与专业有关的科目组成的口试。当然,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文理高中毕业生也有权选择进入高等专业学院学习。某些12年制的职业专业学校和巴登—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也有资格进入高等专业学院学习。在某种情况下,还要求申请者已完成了几个月的学前实习。

高等专业学院从其本质而言,是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因此它的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也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由于高专的前身都是工程师学校或者经济、社会学、设计以及农业等中等技术学校,因此专业面较窄,各校能为学生提供的专业方向(注:在此,专业方向(Fachrichtung )具有专业群( Fchergruppe)的意义,它包括了多个专业系或专业。根据1980年11月14日各州文化部长会议达成的协议(1991年5月24日的文本), 高专的专业方向总数从原来的47个限制为17个。)也较少。目前,只有42%的高等专业学院具有2个或2 个以上的专业方向(参见 Hansgert Peisert,Gerhild Framheim.Das Hochschulsystem in Deutschland.BoNN:Herausgegeben vom Bundesministerium f ü r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1994,S.46)。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只具有单一知识的毕业生越来越难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找到位置,为了适应经济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达到吸引更多的具有高校入学资格的学生前来高等专业学院就读的目的,近几年来,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通过校际及内部的组合以拓宽专业方向,从而能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专业,即呈现向综合型高等专业学院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也完全符合德国科学顾问委员会在1991年提出的有关针对高等专业学院发展方针的建议:修改和完善对现存高等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规则,从根本上拓宽专业分布。这涉及到设置一些新的重点专业(如工程和经济专业的组合),发展交叉和边缘学科(如:物理/技术、医学/技术、医院经营管理等),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学领域内成立一些全新的面向就业的专业。高等专业学院能否实现拓宽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的改革,关键在于师资。鉴于目前德国的高校财政情况,在高等专业学院中增加教师职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采取校际组合或借助于大学的师资力量,以达到充分发掘现有的师资潜力、节约资金的目的,是高等专业学院在近期内为拓宽专业方向而能够采取的较为可行的措施。

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上劳动力价格最为昂贵的国家之一,德国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企业驻地移往劳动力便宜、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如东欧、东亚、南美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国家)。德国企业的全球化,势必要求其雇员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有所了解。这就要求雇员必须具备在国外、特别是企业驻地所在国实习的经历。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充分利用“船小调头快”的优势,纷纷成立一些国际化的专业,立足德国、面向世界已成了高等专业学院设立新专业或改组老专业的基本趋势。Reutlingen高等技术和经济学院的欧洲学习项目企业经济系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有两年是在国外渡过的,这个专业的录取条件非常严格,只有平均分数为1.0(注:德国采取的是5分制的评分体制,1分以上为优秀,4分以下为不及格。)的高中毕业生才有希望进入该专业,因此而获得了“德国的哈佛”的美誉。Esslingen 高等技术学院机械系的学生有1/3在学习期间留学国外,但该校的校长对此并不满足,他的期望值是1/2,而1996年德国大学的学生出国留学、进修或实习的比例还不足2.6%。

与大学类似,高等专业学院的一个学年也分为2个学期, 分别为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但上课的时间(包括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要比大学长得多,一般为36周。高等专业学院的常规学期数根据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分别为6—9个学期不等,目前,德国大多数高等专业学院都努力达到4年制,其中包含1—2个实习学期,而且学生在开始学习前, 通常必须已完成几个月的学前实习。

高等专业学院的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程和主要课程两个阶段,基础课程为2—4个学期,结束时有一次预考,然后进入主课阶段。在主课阶段,学生可在专任讲师的指导下在几个主修方向上选课。在实验、设计练习中,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有关理论、实验或设计的专门课题。

高等专业学院的学生在通过毕业考试或学位考试后,同样被授予毕业文凭和学位,只是须在括号中加上(高等专业学院)字样,以示区别,称为(高等专业学院)硕士(Dipl.FH)。 高等专业学院的毕业生具有从事职业的资格,并有权独立开业,而且也可以转入相应的大学学习。虽然所有的联邦州从法律上都认可优秀的高专毕业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但至今只有30名高专毕业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对此,Esslingen 高等技术学院的校长认为:“(这是因为)大学要保卫它们的圣杯。”(参见德国《明镜》周刊,1999年第15期,第101页)他和Reutlingen 高等技术和经济学院的校长都乐观地认为,这样的情况不会长久。

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校改革的紧迫形势,许多高等专业学院还分别单独或与其他大学合作在诸如机械/信息科学、经济工程学和环保等专业领域内开设研修班或走读班,专门招收大学毕业生,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授予第二学位。 如经济工程研修班的毕业生被授予硕士—经济工程师(高等专业学院)学位,在经济界深受欢迎。

三、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高专与企业界之间的紧密联系

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与企业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来源于企业的需求,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扩张。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而学校则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从地理位置看,高等专业学院(特别是含有经济和工程类的高专)的周围一般总有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如Esslingen 高等技术学院的周围有奔驰、Bosch、AEG等大公司,Mannheim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学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Brauschweig-Wolfenbüttel高等专业学院离大众汽车公司不远。

一方面,各类企业都非常乐意为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场地,非但不收费,还视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实习补贴。企业还为高专的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课题,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很多高专的学生实际上是企业为某个工作岗位专门委培的,他们的毕业论文往往是为了解决企业的某个实际问题。由于大部分的高专毕业生在毕业前已在企业工作或实习过很长时间,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工作上手快、适应性强而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Esslingen高等技术学院机械系今年2月份的80名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人人都已在口袋里至少装了一份工作合同。虽然高专的毕业生较少有“毕业就是失业”的烦恼,但与大学毕业生相比,仍存在着起薪上的不同,一个高专毕业生的起薪平均约为80000马克一年, 比大学毕业生低10000马克左右。 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多年来一直呼吁改变这一起薪差别,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较低的起薪也是高专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一个表现。此外企业还为学校提供一些短、平、快的应用项目,为教学捐赠一些更新下来的大型设备,有些企业更是直接在高专中设立基金教授职位,由企业支付教授的薪金或给予补贴。企业不只是单纯地为学校提供资金,而且也为高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出建议,参与学校的宏观决策。例如,Esslingen 高等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由企业高层领导人组成的工业咨询委员会,专门为教学大纲的优化和改编提建议。

另一方面,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为企业的技术后备输送新鲜血液。高等专业学院的教授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较多的是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指导。同时也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要是一些短、平、快的应用项目,并通常与工艺技术和知识在经济中的快速转让紧密相连。(注:《高校总法》中补充条款给予高校的第三资金来源研究的自由,同样也适用于高专,“高校教师特权”同样保证了高专教授对他们的职务发明具有个人使用权。与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教授每学期只需担任8个周学时的教课, 而高专教授则需16个周学时,相对来说教育任务比较繁重。)所有的技术转让和咨询活动都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的。总部位于斯图加特的STEINBEIS 经济促进基金会可以说是高专和企业间精诚合作的典范。该基金会成立于1971年,其技术转让网络以大学、高专等各类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涵盖了260多个按专业设立的转让中心,拥有近4000名工程师、 科学家、信息学家、企业经济学家,中心分散在客户附近,按照客户的委托完成产品、系统及流程开发。这些中心主要集中在高专云集的巴符州,并逐步向包括联邦新州在内的国内外地区扩展,合作者、网络和转让中心现已遍布50多个国家。

综观德国高等专业学院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企业休戚与共的历史,德国的企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的需要还是从社会的利益出发,承担了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同时也确保了各级培养内容符合企业界的动态发展需求,使高专的发展不会局限于“科学的象牙塔”之内。

四、借鉴经验,多形式、多途径培养我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高等专业学院与学术性大学是德国高教体系的两根支柱,缺一不可,它们保证了人才结构的均衡。德国高等专业学院的发展经历证明,“三加一”的学制(注: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的规定学制是4年,其中包括2个学期即1年的实习,因此称为“三加一”学制。 )和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显示出极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不失为一种高效率、低投入培养应用型、工程型人才的有效方法。针对我国目前“学生不愿上高专,教师不愿教高专,而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型复合人才”的现状,借鉴德国高专的办学经验,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我国的高专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从而保证我国人才结构的均衡发展,已势在必行。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和工业中心之一,上海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的技术高专人才,例如,上海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德合资的大众汽车公司和中美合资的通用汽车公司都在上海,作为上海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必将带动零部件工业上一新台阶,大规模实行生产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大批的企业已引进或将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而这些企业原有的技术力量,特别是在工业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方面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迫切需要大量的能在生产第一线独挡一面的现场工程师。此外,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和走向家庭,汽车销售业也将突破单一销售的模式,销售理念将发生质的变化,集汽车展示、销售、维修保养、售后服务、零配件销售乃至二手车销售于一身的汽车之家(Autohaus)将首先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为此,由技术高专培养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汽车销售工程师将成为紧缺人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根据1997年的统计,上海有各级各类的专门高专17所,其中机械类的仅2所。在应用型高专人才处于需方市场的情况下, 借助于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在一些急需的专业方向上从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失为是一种低费高效的应急措施。大学办的高专,可借鉴德国高等专业学院的成熟经验,虽然学制仍定为3年,但大大增加实习环节, 实验和实习的时间总和应不少于1个学期。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和弥补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学前实习上的不足,对于一些专业对口、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中专毕业生,可在招生时给予免试或录取分数上的优惠;同时,对于高专的优秀毕业生,根据本人的愿望,可按一定比例免试直升相应专业的本科班学习。同济大学在这方面已作了一些尝试,专门成立了高等技术学院,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虽然尚未有毕业生,但生源充足,社会反应相当好。

总之,大学根据“分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思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充分挖掘师资、场地和设备潜力,采取各种模式,一起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仍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其可行性值得探讨。

标签:;  ;  ;  ;  ;  

德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探析--兼论我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_大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