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培育_生态文明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培育_生态文明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2-0114-06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中,经历了原始文明阶段的自然敬畏,农业文明的初步开发,工业文明的自然征服,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过程当中逐渐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窠臼,在此背景之下,反思传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圈囿,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必要举措,伴随着这些新的举措的普遍展开,表征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阶段的到来。作为新的人类生存品性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核心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解,实现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演化三者之间的和谐完整、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的全面形成,生态理念在每一位社会成员中内化和外显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的重要途径,从其主体需求、环境需要和发展演变三个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秉持和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是顺应时代发展、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价值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内在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社会成员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实施一定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旨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1](P13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效用。生态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环境需要和发展演进价值自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定性的自然衍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价值呼唤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自身内在需求的一部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来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培育、生态理念引导,能够使受教育者明确生态意识,提升精神境界,健全人格品质,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环境下的新的主体性建构,实现人性的自然回归,也将人的生存品质和生存状态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教育者的使命和职责就是关注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精神需要,并且能够根据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及时准确地适应教育环境,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和丰富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就应当在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中注重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培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意识培育优势。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具体环境需要来看,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是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和拓展学校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方面,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到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格局,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这一过程充分显示了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使命就是培养符合特定时代需要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建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发挥其培育生态意识、规范生态行为的作用,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方面,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是学校教学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中贯穿生态价值理念,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现实反映。

       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进角度来看,弘扬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拓展、功能体现和形态演进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的阶段,蕴含着不同于以往的价值和规范,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的新领域;在功能体现方面,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由过去单一的政治灌输功能发展为具有政治、道德文化以及经济和生态功能等的多样化功能形态;且在功能体现方面还表现为由以往单纯的文化传承功能发展为文化创新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摒弃陈旧落后的文化观念,引入新的生态文化要素,实现了文化的“新陈代谢”,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内在要求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生态培育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为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即,依靠生态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态化创新,注重培育和建构“理性生态人”,这两条途径也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提供了基本的致思方向。

       所谓生态化,就是将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并能够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2](P2),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内在要求,这种创新并不意味着仅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简单延伸,而是基于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内容、环境、方式方法和过程进行调试与改变,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所谓“理性生态人”是指“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道德人,其行为总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准则,追求的目标是人的生态性存在。”[3]“理性生态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和塑造人的新界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走出了单纯政治灌输的迷雾,拓展到更为宏阔的自然、社会和个体的生态性以及互为生态性存在的发展领域,“理性生态人”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价值旨趣的时代转向,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人的生存范式的转换。

       二、生态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现实困境

       在当前对生态意识培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制约瓶颈,学校教育中普遍性的生态缺失对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挑战。

       (一)生态教育内容未占有应有分量

       生态伦理道德能否在全社会普及和认同,至关重要的就是其社会传播程度和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施状况。在我国思想理论课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通过思想理论课来普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一直以来生态道德教育并没有引起学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致使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还是所取得的实质效果,思想理论课中的生态伦理教育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化和表层化。

       从教学比重来看,生态教育内容往往扮演着“附属品”的角色,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生态道德教育一般仅限于环境保护零散化介绍,缺乏系统完整的生态价值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导致了很大的随意性;从教学体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缺乏统一的教材和系统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体例涣散,而且也不能完全体现和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步伐,无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所了解到的生态环境状况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前沿,且对生态道德的教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性和理论性,在趣味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足;从教育内容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授生态道德部分时,教学目标并没有明确要求培育人的生态伦理观,没有上升到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层面上来看待,而是停留在生态环境知识技能和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授层面。

       (二)生态教育机制未进行有效建构

       虽然我国较早的出台了一些环境宣传教育的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对生态道德教育在工作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等细化操作方面并没有作出规定,只是限于纲领性、原则性和弹性条款,因此现实执行力并不强,大多规定流于形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了高校教育表面上虽有生态道德教育,但缺乏完整有效的生态教育体制机制,高校生态教育体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教育模式方面。大多数高校只重视生态环境的专业教育,对于通识性的生态伦理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科学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致使许多高校在课程开设上偏重于开设相关理工科类的环境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态环境课程凤毛麟角,偶尔涉及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也是仅限于环境法领域,忽视了对人在生态方面的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这种学科之间生态教育的人为割裂,阻断了生态培育中的价值相互渗透,使高校生态教育缺少了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从教学资源上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缺少与之配套的师资队伍、书刊资料、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等,在当前高校中师资匮乏、书刊缺少、设备陈旧、基地缺乏现象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高校中普遍性的现象。

       (三)生态教育环境未形成全面营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所面临着直接生态环境就是校园生态文化,其主要包括了显性的物质层面的生态精神和隐性的观念、制度层面的生态理念。首先,从显性的物质层面来看,校园环境中的很多教学生活设施并没有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例如,一些建筑材料选用价格低廉的非生态环保产品;校园水资源无法做到循环利用和合理调节;在校园建筑中采光设计也不够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等等,这些校园硬件设施的不生态使生态道德教育与现实校园环境相脱节,影响了师生生态观念的塑造。其次,从隐性的观念、制度层面的生态理念来看,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并没有在生态道德教育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缺乏教育合力,影响了教学开展和教育效果。同时,学校缺乏一套完善的奖励惩罚相结合、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生态教育管理机制,这就使得很多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只是流于形式。

       (四)生态教育方式未能够及时跟进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不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伦理培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缺陷更加突出。从教育形式来看,生态道德的形成不仅需要课堂讲授,而且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和实验演示,而很多高校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中往往是“重言传,轻身教”,教学形式采用单调的课堂讲授,而对于调查法、参观法和实践法等趣味性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较少采用,这就导致了生态道德教育与具体生活相脱节,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社会既定生态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与生活的情境性和生动性相脱离;从教育方法来看,很多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往往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教育方法。例如有的高校偏重于专家知识讲座,有的偏重于科普宣传、也有的偏重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还有的仅仅是借助于植树等常规活动来进行生态道德体验,没有将多种教育方式有效结合,也较少的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教育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实现路径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内在要求的现实回应和实践解答,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在思想方面能够有更加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在内容方面能够更加充实完整,在教育机制方面能够更加科学完善,在教育环境方面能够更加和谐友爱,在教育方式方面能够更加亲和有效。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思想指引

       思想理论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把握,通过思想理论能够洞穿事物表象,体现和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对事物的现实实践作出价值规约和方向指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基本要求,摆脱生态培育的现实困境,就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实践指导和方向指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其基本价值旨归就是致力于实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可持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培育其最终的旨向也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培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有着内在的价值契合性。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要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过程之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思想指引。

       首先,在生态培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济,提倡天人互惠的共生意识,力图通过人的生态意识培育来提高人的生存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在生态培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培育过程中阐明人-社会-自然生态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同共进的理念;要讲清楚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关联性、整体性和有序性;要说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三,在生态培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过程中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区域与区域、乡村与城市以及经济与社会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理念;要强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指出相互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说明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联系,倡导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新效益观。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内容厘定

       具体的生态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现实承载,科学合理的生态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准确地展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体现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也能够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明确思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当前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划分,一是要开展生态保护意识教育,二是要开展生态健康理念的教育。

       首先,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方面,一是开展生态危机意识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讲正面,回避缺点”的教学惯例,将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和对人类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清清楚楚地讲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够意识到生态危机就是人的生存危机,从而形成一种生态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开展生态责任意识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明晰生态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要使受教育者清楚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有宏大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也需要从细微之处着眼,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来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开展生态平等意识教育,就是要致力于扩展传统的人际平等观,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等纳入到平等观念之中,让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类和其他自然生命都应当享有权利,应当获得应有关爱与保护;四是开展生态保护的超前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能够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待环境保护,看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将生态环境保护由救护型转变为救护与预防相结合的模式。

       其次,生态健康理念教育方面,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倡导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发扬环境友好的作风,能够从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等一点一滴的道德习惯做起,使受教育者在自身生态践行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性;同时也要使受教育者树立生态消费的生活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倡导这一绿色消费模式就是通过人的生活习性的改变,将人的消费纳入到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对于人的生活和消费的规约,使人的生活能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从而改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机制建构

       首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学机制。当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教学机制主要是需要从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进两个方面来展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是要对生态培育的教学模式和师资等问题进行通盘考虑,在教学模式上采取渗透和单一教学的模式,所谓渗透模式就是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深入到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当中,在思想道德课程中提升生态道德的教学比重,所谓单一教学模式就是在公共通识课中单列出生态课程,以弥补思想道德课程的不系统、内容分散化的缺陷;在教学师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生态培训,同时在补充师资时注重引进专业研究生态伦理方面的教师,解决师资短缺和生态方面专业素养不够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改进方面,注重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强调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讲解公民在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视角,联系我国的具体生态问题,讲清楚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中,说明只有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说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凝练和总结,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

       其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实践机制。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内生态实践机制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环境保护节日,广泛开展演讲征文、生态宣讲、生态知识竞赛等生态宣传和普及活动;二是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组建生态环保社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而且也能够让大学生在亲身组织和参加生态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生态保护技能;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校外生态实践机制建设,要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作用,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为开展生态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实地参观调查、公益劳动、自然探秘、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增强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性的同时也增强趣味性。

       第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评价机制。一是要确定生态评价的主要指涉内容,主要是基于受教育者的生态养成,即生态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是否增强、生态习惯是否养成、生态人格是否健全几个方面来考量;二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开展生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评价的目标、原则、方式、标准和结果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认真详尽地调查分析基础上,建构较为客观、全面和可行的生态评价系统;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评价指标的综合化、动态化角度出发,将生态评价的内容标准化和操作化,并且这一指标体系能够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变化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动态地调适和改变评价指标,实现生态评价体系的灵活多样化。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环境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关涉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教育活动开展的整体和谐环境氛围。首先,在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塑造方面主要分为物质生态文化氛围营造和精神生态文化氛围营造两个方面,校园物质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指涉的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这主要包括了学校的校园规划、建筑布局、绿化程度、道路布置、花草树木等等校园基础设施对于生态氛围的营造,也包括了在校园环境中采用高科技的资源循环技术以及绿色环保产品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氛围主要是指校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精神和生态气息,不仅包括了校园基础设施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氛围,而且也包括在校园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关涉和生态情感,这种精神理念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这也是课堂生态培育之外,形成生态情感的又一个主要途径

       其次,在家庭生态文明气氛营造方面,需要家长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增强自身在生态方面的道德素养和知识储备,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从而能够对子女起到良好的生态道德示范作用;要注重和学校教师保持联系,能够随时掌握学校的生态教育情况和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道德表现,使家庭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与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相互之间保持一致,优势互补;要注重创建和谐家庭关系与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规,使子女能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这一基本素养将会使受教育者在之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受益终身。

       第三,在社会生态文明气息营造方面,前提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道德行为的合法权益,惩罚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使人们能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慎重选择自己的行为,考虑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绿色文明的创建活动,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反对生活中的一些奢侈浪费行为;各类传播媒介也要进一步加强生态道德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开设专题性的、地域性的或是综合性的生态环境宣传栏目,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生态理念。此外,社会生态氛围的营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态综合治理的力度,降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社会的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氛围能够和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相衔接,为培育生态道德提供现实资源和实践便利。

       (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方式创新

       首先,要明晰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论。要明确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特质。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科学,生态道德教育协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非单纯的协调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所涉及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社会和自然生态形成了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系统结构。因此,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应当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等进行通盘考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确保教学开展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要明晰生态道德教育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生态思维。“共时性”所指涉的是在生态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对象认知差异、不同区域的环境区别,即,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专业背景、年龄层次和知识储备情况,灵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意识教育;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情况,确定不同的生态教育主题,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生态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案。“历时性”所指涉的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代际伦理培育”[4],即,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基本视野基于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既关注当代人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后代人的生态利益,注重提升全民族跨时代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使命感。

       其次,要促进生态道德教育的“五个结合”。一是要促进生态理论教育和生态实践活动相结合,就是致力于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以适应生态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要求,使生态实践活动能够与生态课堂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二是要推动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要在生态道德培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是要放弃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相反,要促进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三是要注重生态教育主干课程和辅修课程相结合,就是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中贯穿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增加生态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其他的课程中也要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相关内容;四是要推进校内生态教育和校外生态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打破校园环境中自然空间和生态资源不足的局限,积极开展校外生态实践和实地调查;五是要促进生态引导教育和生态自主教育相结合,就是不仅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生态理念和生态行为方面的引导作用,而且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生态养成和生态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外部教育力量规范引导的同时,通过自我内化和自我体悟的方式践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收稿日期:2014-07-15

标签:;  ;  ;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培育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