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疗效探讨论文_陈艳丽

宁乡县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600

【摘 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诊治的10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将所有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50例。实验组采取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且两组在术后均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组间手术相关指标相比较,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组间痛经改善情况相比较,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腺肌瘤患者给予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子宫腺肌瘤;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米非司酮

子宫腺肌瘤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通常在育龄期女性比较好发[1]。患者在发病后,由于局部可能出现反复出血,易造成病灶周边的纤维组织出现增生,导致其与周边肌层的界限比较模糊,因而给予患者手术剥除往往存有较大难度[2]。但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子宫腺肌瘤的有效药物,仍主要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本文就研究分析子宫腺肌瘤给予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例)与对照组(n=50例)。实验组的年龄为27至48岁,平均年龄(37.8±4.2)岁,腺肌瘤直径为3.4至8.4cm,平均(5.6±1.1)cm,其中有31例为中度痛经、19例为重度痛经;对照组的年龄为28至47岁,平均年龄(38.1±4.5)岁,腺肌瘤直径为3.5至8.5cm,平均(5.7±1.2)cm,其中有29例为中度痛经、21例为重度痛经;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与MRI等检查等被证实为子宫腺肌瘤,排除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与伴有精神障碍相关疾病的患者;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显示,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实验组采取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所有患者均采取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待麻醉成功后,采用腹腔镜对患者的腹腔及盆腔等进行观察,以对腺肌瘤的位置及大小等进行了解、确认,完成后采用超声刀将腺肌瘤凸起明显处切开,需避免对内膜造成损伤;且将浆膜尽量保留,如果患者存有盆腔内膜异位及粘连情况等,需先对其进行分离,将子宫游离,然后再进行切除手术;在手术时需对峡部病灶与宫角等进行认真的处理,避免对子宫血管及输卵管间质等造成损害;切除完成后通过腹腔镜进行确认,确保无误后,对创面进行缝合。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麻醉方式同实验组,麻醉成功后,在趾骨上方3个横指处做一个切口,对其子宫及附件进行探查,然后严格依据开腹手术步骤进行。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一周均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一次服用12.5mg,一天服用一次,连续进行3个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痛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l8.O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检测结果用(%)表示,如果(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所有患者通过治疗后,组间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子宫腺肌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是因子宫肌层被子宫间质及其内膜腺体侵犯造成的,其患者的病灶通常表现为局限性生长的团块与结节,与肌壁间肌瘤比较相似[3]。该病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及明显的痛经等。目前,在子宫腺肌瘤的治疗中还没有完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因而,临床上主要给予患者手术切除治疗。

在子宫腺肌瘤的临床治疗中,开腹切除手术是传统治疗方法,虽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而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腹腔镜相关技术不断的进步,其在子宫腺肌瘤患者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相关研究显示,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4]。通常给予患者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治疗,能够通过腹腔镜对腺肌瘤的情况进行清晰的观察以便于手术的开展,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明显减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米非司酮为一种抗孕酮药物,其能够通过与孕酮受体相结合,对孕激素的活性进行抑制,溶解卵巢黄体,从而使雌二醇与孕酮的水平降低;且还能够通过作用于垂体,对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的分泌进行抑制,对卵泡的发育进行抑制,从而使异位内膜逐渐萎缩[5]。在本文研究中也显示,实验组的手术指标与痛经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给予患者腹腔镜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子宫腺肌瘤患者给予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情况,且能够将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促进其早日恢复,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石永云,许传奎,吕发辉等.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21(7):53-55.

[2]赵金娜.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7):2324-2325.

[3]卢景.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疗效[J].中国医疗前沿,2013,25(18):61-61,118.

[4]司远彬,李北氢,刘立立等.腹腔镜下病灶切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6):136-137.

[5]陈坤,赵颖,赖桂萍等.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单纯病灶切除术12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6,27(7):1163-1164.

论文作者:陈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5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疗效探讨论文_陈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