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创新机制构建的辩证思考论文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创新机制构建的辩证思考论文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创新机制构建的辩证思考

吴 彬a, 夏海鹰b

(西南大学 a.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b.教育学部,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 要: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从提出到健全完善必须顺应“三留守”的需求、关爱服务体系的实践而发展,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推进理论转化为政策,实现政策创新,将创新的政策、计划用以指导实践,并检验其真理性,才能从机制上保障“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创新完善。建立发现新需求、研究新问题的机制,建立总结新经验、抽象新结论的机制,建立关爱服务政策转换平台、政策文本向政策转换、政策法规健全的机制是“三留守”创新机制构建的辩证法。

关键词: “三留守”;关爱服务;创新机制;辩证思考

2012年“三留守”进入顶层民生决策以来,“三留守”关爱服务工作逐渐落到实处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再次引起广大学者对“三留守”这一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从“三留守”形成的根本原因、治本路径探究到整体上建立“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形成了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证价值。但“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1]。在变化中辩证思考“三留守”关爱服务“初始性、独特性、多样性、动态性、传承性”[2]的创新机制如何构建,才能更好保证“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在动态中健全,从而实现保障机制的持续完善,助推“三留守”关爱服务工作取得实绩,有效解决留守问题。

一、“三留守”关爱服务新问题研究机制构建

体系由制度、机制构成,制度是一级组织按照一定程序制定、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强制规定,“是一个相对稳定、完整的组集合, 由符号、信念、价值、准则、职责和身份等组成” [3], “机制是制度、相关组织人员、运行方式的有机组合” [4]。关爱服务体系是适应“三留守”的需求而建立的,而需求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范畴,根据需求的关爱服务活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需求、新问题是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的内在动因,因此新需求、新问题转化为关爱服务体系新因子的机制构建必然成为关键。

(一)发现新需求

“三留守”作为新产生的社会弱势群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是群体数量、分布在变。群体的人数呈上升到相对稳定的趋势,2015年1月“三留守”人员达1.57亿,2017年留守人口总数下降为1.062亿[5],这种数量还将维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留守人口的空间布局也在不断变化:江西、河南、湖南、安徽、四川等留守大省名次也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不断改变。2017年东、中、西留守儿童占比已经变成9.65:51.33:39.02,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为留守儿童集中的大省,数量在70万人以上[6]。二是群体结构在变。2015年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比重为38.22∶29.94∶31.85[7]。 2017年比重为8.5∶44.26∶47.08。很显然,2015年前“三留守”的比重较接近,而2017年留守儿童由于统计口径调整,比重下降很快,而留守老年人却成了“三留守”的主要成分,这种结构的改变必然引起关爱服务重点的调整。三是群体的需求在变。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三留守”人员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被全面打破。上世纪下半叶“三留守”需求主要在温饱。近几年,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驱动,“三留守”需求从总体上看已经由物质满足转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关爱、心理慰藉、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等。这种需求变化必然要求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也随之变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的关爱服务体系才具有生命力。构建县级妇儿工委、老龄委领导,镇、村、学校“三留守”关爱服务需求变化的发现机制,及时将发现的新问题、新需求反馈给上级部门,才能保证“三留守”人员的新需求得到满足。

(二)揭示新问题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是以“三留守”需求为条件的,“三留守”需求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传统的关爱服务过时、不适应,这样新的问题便会产生。研究关爱服务的新问题成了体系健全的关键环节。

“对不起,我就是来付钱的。刚才吃过饭走得匆忙,忘了付了。”我不慌不忙,略带歉意地对刚从操作间冲出来的老板说。

“三留守”关爱服务理论模式不断研究了新问题,总结了新经验,提出了新理论。但理论越抽象离实践就越远——理论回到实践必然以政策为纽带,而政策安排就必须以政策文本为依据。建议在“三留守”关爱服务现行政策的基础上将总结出的新理论形成“‘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意见”的政策文本(代拟稿)。具体可通过“三留守”关爱服务的牵头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整合、归纳,将全国共同的新经验提出推广方案,针对新问题提出新政策,形成“三留守”关爱服务政策的代拟稿文本;并通过牵头单位的行政资源和渠道将代拟稿广泛征求实际部门、“三留守”人员、理论工作者的意见。至少通过三次以上的反复征求意见,修改后的代拟稿才能交由相关方面审查,形成可上会通过的政策文本。构建教育部、民政部、妇儿工委的研究室为主体,实际和理论工作者参与的“三留守”政策文本起草、修改、推进出台的机制。

二、“三留守”关爱服务抽象机制构建

“三留守”关爱服务实践不断创立新经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是我国长期形成的工作思路,也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基础。只有从新经验或教训中抽象出普遍性,实现“三留守”关爱服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能创新工作思路,在创新中突破。这是由辩证唯物论认识路线决定的。

(一)总结新经验

由于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的情况各有特殊性,因而在推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文本时,建议有分有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可分别形成政策文本,这样针对性强,关爱服务对象受惠直接;在此基础上可形成“三留守”关爱服务统一的政策文本,从整体上规范“三留守”关爱服务的政策。只有从机制上保障理论研究转化为政策文本的实体和程序,才能提高政策文本的实效性、针对性、科学性。

经验、教训上升为普遍性,普遍性转化为政策制度必须有平台支撑。“三留守”关爱服务是一个软任务,一直没有一个较好的载体承担这一任务。建议从政策上考虑“三留守”三大主要载体建设: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主要载体是学校,国家从政策上保障其对留守儿童关爱需要的资金、设施和其他条件,这恰恰是政策设计的薄弱环节;留守妇女、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主要载体是村(居)委会。实践证明,留守妇女、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主要在村社。国家从政策上保证村(居)委会关爱服务必要的资金、设施,并赋予一定的权限,以保障留守妇女、老年人的关爱服务落到实处。学校、村社是“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政策实施的主要载体,也是实施效果终端反馈的载体。“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实施反馈回来的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理论向实践飞跃,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论向政策转化平台是关键。构建教育部、民政部、妇儿工委的“三留守”联席会议为载体的政策转化平台,推进理论向政策顺利飞跃。

以上差别,应该与粮醅发酵过程中稻壳带来的杂菌、杂质等因素相关,清洁稻壳携带杂菌少,可有效降低杂菌生长和减少对功能菌正常生长的影响,保证功能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资源,利于形成功能菌的群体优势[9],从而提高了衡水老白干原酒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总酸、总酯含量和酒体的干净程度[10],也利于提高原料的有效利用。

(二)经验上升为普遍性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三留守”关爱服务的理论如果束之高阁,不回到实践中去,就是误国的空谈,而理论回到实践的中介则是政策。只有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政策,关爱服务才有实践性、应用性,才有健全的意义。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失败的教训。网络和新闻媒体报道的流浪儿童卖艺问题,如“山东聊城五星广场两男两女街头卖艺”[8], “呼和浩特市商业区流浪儿童卖艺讨钱”[9]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流浪儿童超过十万,2013-2015年民政部救助的就有64483人[10]。人民网报道“菏泽单县留守妇女杨某受到崔三强奸而将崔三打死”[11],新华网报道“安徽临泉县警方调查一男17年犯强奸案百余起,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妇女”[12]。据不完全统计,见诸报端网络的类似报道近千则。“王村留守老年人张雪梅死在家中半月无人知”[13], “湖南留守老年人罗春英急病身亡、外孙女冻饿而死无人知” [14],留守老年人死后无人知现象的报道和民间口传的事实不在少数。留守儿童变成流浪儿童,这已引起民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的通知》。留守妇女受性侵害也引起了相关方面的重视。留守老年人死后无人知目前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流浪儿童、留守妇女性侵犯预防保护、留守老年人死亡关爱服务是“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的三大弱项,已经有沉痛的经验教训。构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学校、两委为载体定期总结“三留守”关爱服务经验教训的机制,保证及时将经验教训纳入“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动态健全中。但在关爱策略方面要注重其自身特点和心理需求,注重精神与心灵是否得到应有的关照和爱护,避免刻意区别和凸显留守身份[15]

三、“三留守”关爱服务理论成果向政策转化的机制构建

“三留守”关爱服务经验是丰富的,而教训也是沉痛的。只有将局部经验和教训上升为普遍性,才能得出新结论,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提供实证基础和理论依据。建议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妇儿工委、民政部等“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规定直线管辖的下级部门每年提交关爱服务经验教训总结一份,建立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经验教训数据库。在数据信息收集全、快、准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数据处理,抽象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提出新结论;抽象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提出新问题。运用行政管辖的系统推广新经验、印证新结论;针对新问题查明原因,提出解决的新对策。构建民政、教育、妇儿工委与专家结合的“三留守”关爱理论上升机制,只有将局部经验上升为普遍性才能建立“三留守”关爱服务理论模式,克服经验的感性局限。

(一)政策转化平台支撑

《标准》的出台,将每个运动项目进行了科学精细化的划分,鼓励青少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弥补了《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之外的空白,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

(二)政策文本转化

“三留守”关爱服务提出以后主要从物质生活、人身安全,以及儿童从学习上进行物质关怀,解决具体的物质需求问题。虽然对心理、道德、精神生活也有所关注,但不是关爱服务的主题。近年来,“三留守”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推动了关爱服务开始从法律保护、心理咨询、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方面着力。建立不断适应“三留守”需求新情况的研究机制,已经成为体系建设的必然。应构建由民政、妇儿工委汇总提出问题,各级科研基金委资助,招投标确定首席专家的研究揭示机制,及时揭示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增强关爱服务的有效性。

“三留守”关爱服务第一线实际工作者在贯彻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中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必然总结出许多新经验。甘肃“386199”群体帮扶工程项目、四川昭觉县“三留守”关爱服务实施三项措施、江西分宜县农村“三留守”人员摸排、河南南阳西峡五项措施维护农村“三留守”人员合法权益、安徽黄山区“三步走”扎实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工作等经验,都为“三留守”关爱服务产生新结论提供了基础。全国“三留守”关爱服务的新鲜经验层出不穷,建立不断总结新经验的保障机制,为关爱服务体系的理论上升提供坚实的经验依据。

(三)政策法规健全

政策文本仅仅提出了“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的主客体,主体的权责、客体的权利义务、平台建设、实施程序、激励约束、考核问责等条款;这些条款要形成政策法规还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建议将政策文本通过特定渠道提交国家社科规划办、全国人大、政协、教育部、妇儿工委、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并运用人大政协《提案》必须回复的机制,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提案》为工具呼吁“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出台。同时,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助推理论研究成果向政策法规转化。只有政策文本进入人大法工委、国务院常务会议,才能形成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构建全国人大、国务院根据新情况、针对新问题及时出台“三留守”关爱服务的法律、政策机制,教育部、妇儿工委、民政部出台“三留守”关爱服务的专项政策机制。从机制上保障“三留守”关爱服务政策法规健全。建议国家从程序和实体上做出相应规定,否则“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将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而无政策法规保障。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6家商业银行自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其中包括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是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是由实体制度、程序制度构成的,健全实体和程序保障机制是政策实施的有力措施,是现行政策落地见实效的基础。“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又是一个从建立到健全再到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重复,是随着“三留守”的需求、关爱服务体系的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在实践中动态健全的过程。只有坚持从“三留守”关爱服务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推进理论转化为政策,实现政策创新;又将创新的政策、计划用以指导实践,并检验其真理性,才能从机制上保障“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创新完善,将“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建筑在辩证思维的认识路线上。“正是创新机制内在的修复创新功能”,推动着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自发而自觉的升华、完善”[16],从创新机制上增强“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的永恒活力,不断提高关爱服务水平,让“三留守”人员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发现新问题-抽象新结论-推进政策转化构成“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创新机制的有机整体。我国政策正是遵循这一逻辑不断发展的。“三留守”关爱服务从2012年顶层开始提出,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2017年《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标志留守老年人关爱体系基本健全。两个文件的出台必然推动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专门政策出台。同时,随着“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的实践发展,已经出台的政策既要接受关爱实践的检验,又在关爱实践中发展完善。正是“三留守”需求的变化推动关爱实践探索新问题,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理论推动政策创新完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机制保障,才使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嫁接后前三天不能通风,白天和夜间温室大棚温度分别控制在30℃和18℃以内,确保温室内相对湿度较高,一般维持在90%。遇到连续晴朗天气,在每天白天10点到下午4点需要对嫁接好的幼苗进行遮阴处理。一般采用上述方法管理3天左右,逐渐降低小拱棚内温度,增加光照小时数。一般嫁接10天左右,就可以将拱棚撤去转为正常管理[1]。

参考文献:

[1] 邹学荣.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灵魂 [J]. 思想教育研究,2002(11):13-15.

[2] 卿上涒. 关于创新问题的探讨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1):32-35.

[3] Babbie,E. R.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Belmont:Wadsworth,1980:3.

[4] 罗婷婷等. 确立主体地位与被征地农民多元保障机制完善路径思考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10):144-151.

[5]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数量902万人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 [EB/OL]. (2016-11-09) [2019-12-20].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11/09/c_1119882491. htm.

[6] 甘肃农村“留守”群体受帮扶:老年人知血压孩童渐活泼 [EB/OL]. (2015-09-14) [2018-12-21]. http://news. 163. com/15/0915/00/B3GU7BTM00014JB6. html.

[7] 夏海鹰.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J]. 教育研究,2016(7).

[8] 流浪儿童街头卖艺目击记 [EB/OL]. (2010-07-12) [2019-01-12]. http://www. lcxw. cn/news/liaocheng/shehui/20100712/43262. html.

[9] 谁在操控儿童街头卖艺讨钱? [EB/OL]. (2010-09-14) [2019-02-01]. http://news. 163. com/10/0914/10/6GHMPCGM00014AED. html.

[10] 新华网:民政部:三年64483名流浪未成年人返校复学 [EB/OL]. (2016-05-31) [2019-01-20]. http://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05/31/c_129029736. htm.

[11] 人民网: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农妇被强奸不敢吭声保持十年性关系难忍折磨杀人抛尸 [EB/OL]. (2012-12-18) [2018-11-25]. http://www. kankanews. com/a/2012-12-18/0012039506_2. shtml.

[12] 钱昊平. 男子17年强奸百余留守妇女凸显农村社会治安难题 [EB/OL]. (2013-03-08) [2018-10-24]. http://

edu. 163. com/11/0418/08/71TK6ERT00293L7F_mobile. html.

[13] 留守老年人死在家中半月无人知,老年人下葬后儿女的表现惹怒了苍天 [EB/OL]. (2017-05-08) [2019-01-12]. https://news. china. com/news100/11038989/20170508/30497972_all.

[14] 陈轶男. 湖南:留守老年人急病身亡外孙女冻饿而死无人知 [N]. 中国青年报. 2016-01-13.

[15] 汪昌权. 精神留守:留守儿童研究的新取向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2):12-17.

[16] 夏海鹰. 农村“三留守”教育救助问题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62.

DOI :10.13603/j.cnki.51-1621/z.2019.11.020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785( 2019) 11-0132-04

收稿日期: 2019- 05- 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研究”(14XRK002)

作者简介: 吴彬(1997—),女,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科研助管,研究方向:社会学;夏海鹰(1959—),女,四川射洪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成人教育、人口学。

(责任编辑:王长安)

标签:;  ;  ;  ;  ;  ;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创新机制构建的辩证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