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综述论文

生态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综述论文

生态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综述

胡江霞

(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重庆涪陵 408100)

摘 要: [目的/意义]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包含的研究内容十分庞杂,研究方法比较复杂,学科边界也相对模糊,这为生态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进一步明确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学科属性,梳理了1987—2018年的关于生态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文献。[方法/过程] 对生态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对相关文献进行评析。[结果/结论] 以文献评析为基础,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对于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学科属性的界定、学科的应用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学术界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具体如下:一是进一步界定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二是关注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出现的交叉化趋势;三是关注生态经济学研究方法出现定量化趋势。

关键词: 生态经济;内涵;学科差异;综述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尚不够充实、明晰、成熟和稳定”[1],其研究内容庞杂,研究方法比较复杂。生态经济学的学科边界相对模糊,学科立论的基础也游移不定。这为生态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学界内部的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明确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学科属性,以及阐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相互之间的学科差异和学科的应用性等问题非常必要。鉴于文献较多,本文只选取了40余篇文献,对1987—2018年国内外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文献进行综述。通过综述,本文梳理出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学科属性、相互间的学科差异、生态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等内容,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1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1.1 国外关于生态经济学内涵的研究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Haeckle于1866年提出的,比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大约早一个世纪。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生态系统思想的产生,人们才有可能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Spencer(2018)[2]提出现代经济社会系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巨大开放系统,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在生物圈中进行。一方面,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有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环境,这两者是以生态系统运行于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同时,任何生产都需要来自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和来自于太阳的能量。另一方面,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中,人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类只有积极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arbier(1994)[3]认为生态经济学不是一门新的学科,但是生态经济学是解决单一学科不能胜任的经济-环境相互作用问题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或方法的综合。Shmelev(2012)[4]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这一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质消失、财富分配等)的根源;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经济亚系统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这个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所以人类的经济系统必须要和生态系统保持协调。Asafu-Adjaye(2000)[5]认为,生态经济学和自然环境经济学都是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生态经济学不是环境经济学或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同义语。生态经济学与自然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生态经济学除了研究资源开发以外,还要考虑社会和伦理问题以及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研究。

官宣”从“官网”、“官微”衍生而来,本意为“官方宣布”。2018年10月16日,赵丽颖与冯绍峰同时在微博上发布“官宣”,公布二人结婚喜讯。几天后,“官宣”纷纷出现在新旧媒体上,都是某个人或某机构宣布的某消息。“官宣”迅速走红。

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美国学者布朗(2002)[6]在其著作《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中提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观点,并将这一思想同哥白尼挑战 “地心说”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相提并论。他认为如果经济子系统的运作,不能与大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势必两败俱伤。

1.2 国内关于生态经济学内涵的研究

唐建荣(2005)[14]提到生态经济内涵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傅显捷(2015)[15]从武陵山片区酉阳县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出发,提出应以地理标志性产品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生态农(林)业同步现代化,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在综合旅游产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集群、串联互动,从而推动武陵山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1.2.1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1.3.1 用NGrobb JB方程计算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敷料中渗出血流量+术后3d引流量+负压引流器中血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红细胞压积+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前血容量。

表3为不同上锥段底角压降及分离效率对比。由表3可以看出,上锥段底角由55°减小到50°,压降增加了6.21%,分离效率提高了1.87%;上锥段底角由50°减小到45°,压降增加了3.22%,分离效率提高了7.57%;上锥段底角由45°减小到40°,压降下降了18.88%,分离效率下降了11.94%,原因在于适当的减少上锥段底角有利于增大旋流器内切向速度从而提高分离效率,不过过小的上锥段底角,反而会使中心锥结构附近涡流增多,使其切向速度下降,降低了分离效率,说明上锥段底角在40°~50°间存在着一个最佳角度。

尤飞(2003)[12]认为生态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柳杨青(2004)[13]认为生态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分析方法,它以价值为分析工具,以实现人的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以生态需要方面的投入产出为比较,以确定一定量生态需要满足是否有效率,从而是否值得进行研究的分析方法。

许涤新(1987)[7]认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上,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围绕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刘思华(2007)[8]认为生态经济学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结合基础上,围绕着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供给之间的矛盾,旨在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寻求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平衡和协调发展。袁本朴等(2001)[9]认为“生态经济”应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增长为目标,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间合理配置物质、 能量、信息、价值和人才等资源,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经济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可持续发展。王松霈(2000)[10]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是载体,生态经济平衡是动力,生态经济效益是目的。梁山等(2002)[11]指出生态经济学是通过对生态系统中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解析,同时研究经济系统中经济再生产的作用机理和运动规律,探索持续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

1.2.3 生态产业发展方面

国内学者的研究与国外基本一致。国内学者对于生态经济学内涵的理解基本上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述也不同,常见的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和稳定、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效益、生态产业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2 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2.1 国外关于生态经济学学科属性的研究

学术界对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分类非常明确,如第七届和第九届国际生态学大会均将生态经济学列为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博士在其著作《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中提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观点,也说明国外学界普遍认为生态经济学应纳入“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Sp是指施工项目在考核期内的计划安全保障水平;Sa则是指施工项目在考核期内实际安全保障水平。Sp与Sa的取值范围均为(0,1)。

2.2 国内关于生态经济学学科属性的研究

国内关于生态经济学学科属性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派别:1)没有必要确定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995)[16]认为,在交叉地带或边缘地带完全没有必要去划定这一学科与另一学科的边界;戴锦(2004)[17]认为生态经济学不宜强行地归属于经济学或生态学某个学科领域。2)生态经济学应归属于经济学。马传栋(1986)[18]认为生态经济学在学科性质上属于边缘综合性理论经济学,在学科地位上与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等学科并列。正如赵成美(2007)[19]所言,“对‘生态经济学’的正确释意应该是‘考虑生态制约的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就是考虑了许多影响其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谋求其在更长的时期内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学。赵金龙(2010)[20]认为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经济目的而非生态目的。经济系统是生态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持续和高效的经济系统。因此,生态经济学应归属于经济学。3)对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持中立态度。如杨文进、柳杨青(2012)[21]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从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原有的经济活动(效果)的一门新兴经济学,或者说生态经济学就是利用经济分析工具,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门特殊经济学。

3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辨析

3.1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4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1)追求的目标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追求目标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苏振峰,2010;杨运星,2011)[22-23]。2)本质内涵相同。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杨美蓉,2009;杨运星,2011)[23-24]

3.2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4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对于生态产业的研究,学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从省域层面探讨生态产业问题。如王晓云、丁四保(2008)[25]以海南省为例,对其经济发展条件与生态系统状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然后根据区划结果对海南省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进行评述与建议。王继东、王杰(2009)[26]基于生态经济理论,对广西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研究。2)从生态农业领域,探讨发展生态农业的若干问题。蔡文春等(2005)[27]以墨玉县为例,探讨了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刘彦随等(2006)[28]以陕西绥德县为例,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罗昆(2008)[29]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宣恩县为例,提出了要突出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潘旭东等(2011)[30]对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从生态林业领域,探讨发展生态林业的若干问题。荆立新(2009)[31]基于国有林场实际,分析了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现实需求。贺景平(2010)[32]对生态经济的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荆立新(2010)[33]分析了大兴安岭区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促进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对策。

4 生态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4.1 生态产业领域

1)提出的背景不同。杨运星(2011)[23]认为“生态经济”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的环保运动;“绿色经济”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运动;“低碳经济”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气候问题。2)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杨美蓉(2009)[24]认为循环经济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绿色经济强调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1.2.2 生态经济效益方面

看到部分农产品因销售和运输困难,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窘状,服务团提出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提高宜章农业的抵抗风险力。为此,宜章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突出做好京港澳高速公路宜章服务区现代物流园建设,打造湖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品牌。

有学者对美国学生习得汉语的语序、否定句和特殊问句三方面的研究得出结论,当母语有标记性设置而目标语无标记性设置时,迁移不会发生;当母语无标记性设置而目标语有标记性设置时,迁移才可能发生。同时,学者证明汉语与英语语法规则之间的差异不足以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的主要依据,但母语和目的语语法规则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语迁移。

4.2 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方面。如刘兴元、王锁民等(2004)[34]对半干旱地区农业资源的复合经营模式及生态经济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杨世琦、高旺盛等(2005)[35]运用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对湖南资阳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情况进行度量。王继军、姜志德(2009)[36]利用耦合理论,对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进行了研究。熊宏涛、郭枫(2011)[37]对武汉市城市圈的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状况进行了研究。2)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如尤飞、董锁成(2002)[38]基于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卓玛措、冯起等(2008)[39]采取能值分析方法,对近20年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各能值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环境负荷率低、废弃物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也较低,人口承载力较低。汪晓文、衣婧(2010)[40],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衡量了甘肃省2007年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得出当前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不足的结论。3)生态系统管理方面。闫军印、赵国杰(2007)[41]在分析系统场及系统场控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以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为目标,构建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管理机制。陶表红、焦庚英(2010)[42]通过对生态经济体系的内涵和结构的分析,阐述江西省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的目标与意义,并结合江西省省情提出江西省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措施。李斌(2012)[43]针对汶川灾区经济高碳化引发生态经济次协调的现状,从时空结构和运行结构两个层面分析次协调状态的演化机理,提出了震区生态经济次协调要进行低碳控制管理。黄智洵、王飞飞、曹文志(2018)[44]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供求关系理论,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求关系的动态模型,论文提出实现分区管理是缓解城市群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有利途径。

4.3 关于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估

马永欢、樊胜岳(2005)[45]以民勤县为例,对民勤县农户的退耕还林意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在农户中的响应进行了调查,对沙漠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张雄、张安录(2009)[46]在区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测算湖北省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主要类型农地资源的价值。张晴、孙彦骊(2011)[47]以洞庭湖湿地为例,采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及影子工程法来对洞庭湖的湿地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

5 研究述评与展望

5.1 研究述评

本文对国内外生态经济的内涵、学科属性、几个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以及学科的应用情况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的梳理。但是该问题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商榷或者求证,具体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6年8月~2017年9月接诊治疗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骨科患者,将60例患者通过抽签法平均分为30例参照组与30例实验组。

第一,在生态经济内涵的阐述上,具有如下几个方面:1)从宏观层面上看,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及研究主题,已经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变为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论。2)产业层面来看,学界主要探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对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内容涉及得很少。3)生态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及研究对象已从“相互关系论”走向“可持续性论”。在国际生态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初期,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发展关系,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4)地域层面:侧重于生态城镇的建设,从生态村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5)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由“生态—经济”二维复合系统扩展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即生态向度是以生态发展为基本内容;经济向度是以经济发展为基本内容;社会向度是以社会发展为基本内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西方生态经济学已经走向可持续性科学。

第二,在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的界定上,虽然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还有学者持中立态度认为没有必要划分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第三,综上,笔者发现生态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生态经济理论内涵比较薄弱,导致学科发展缺乏理论基石。学界提出了生态经济学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并不被所有学者所接受。因此,导致生态经济学内涵比较薄弱。学科的发展往往游离不定,有时偏向于资源经济学,有时偏向于环境经济学,有时又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有时又等同于资源经济学、低碳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大拼盘。由此,导致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难以进一步延伸下去。2)学科属性的界定比较模糊。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现状看,其学科属性在国内外也未达成共识。在学科建设中,将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学科门类。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系统中,也没将“生态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或者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指南中曾将其规划为“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后来又归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性质的不确定性,严重制约着生态经济学的良性发展。

5.2 研究展望

虽然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生态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对于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学科属性的界定、学科的应用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学术界需要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2.1 进一步界定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自身已比较复杂,生态经济系统就更复杂了,通过一门学科解决所有的生态经济问题是不现实的,即生态经济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确定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第一,这是生态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生态经济研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而生态学和经济学分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学科间的共性很少,导致这两类人才的教育通常在不同的院系中进行。所以,只有明确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才能确定开设专业的院系,进而培养生态经济学方面的相关人才。第二,这是生态经济学者间交流的需要。知识之间的交流需要一个平台,即交流者必须要有共同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床边责任制护理工作的排班也应该分为3个班次,加强护理人员之间工作的衔接,提升护理的质量。在白天,早上和下午的排班中,科室需要合理安排参与床位护理的护理人员数量,通常情况下,安排2-3名床位护理人员最为合适。另外,还需要为每组安排给药护理,提高护理的质量。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安排1位主班护理人员,在夜间床位护理中,分配2名护理人员进行值夜护理。

白丽筠说,这是H公司新办公大楼,他们叫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我矜持地点点头,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实话,这座大楼真是富丽堂皇,要不是白丽筠领着我,我连电梯都找不到。我们上了主楼十八层,这是H公司人力资源部所在楼层。那个手上掌握着我的录用大权的季经理就在这个楼层。此时我手心冒汗,不知道为什么老是联想到生死簿和阎王殿之类的场景。还是在车上,白丽筠就看出了我的紧张,她跟我说了一个关于季经理的笑话。

5.2.2 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交叉化趋势

生态经济学属于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学科交叉中不断产生的新的生态经济理论增长点,是生态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经验。这种交叉既包括理论与理论的交叉,也包括研究方法的交叉,如生态经济问题与系统分析方法的交叉,形成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方法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5.2.3 生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定量化趋势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将定量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研究中去,尽管定性研究在生态经济学研究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很难让读者知晓某一研究成果是建立在何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将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生态经济研究中,即是生态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生态经济学实践运用的需要。

5.2.4 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发展

过去20年,我国生态经济学界对产业生态经济研究,因某些客观原因,重点放在农林等农业生态经济学研究方面。相比之下,对工业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工业生态经济学方面的专著,这是不适应我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的。21世纪前期,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实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因此,学界需要对生态工业经济学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怀政.“生态经济学”词义原考及其内涵透析[J].江苏商论,2006(12):149-151.

[2] SPENCER P, PERKINS P E, ERICKSON J D. Re-establishing Justice as a Pillar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rough Feminist Perspectiv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8, 152:191-198.

[3] BARBIER E B, BURGESS J C, FOLKE C. Paradise Lost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of Biodiversity[M].London:Earthscan,1994.

[4] SHMELEV S E. Ecological Economic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2, 79(3):71-79.

[5] ASAFUADJAYE J.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for Non-economists.Singapore[M].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Ltd,2000.

[6] 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7] 许涤新,等.生态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8] 刘思华.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9] 袁本朴,袁晓文,李锦.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J].民族研究,2001(2):31—40.

[10]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1] 梁山,等.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12] 尤飞.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3):131-128.

[13] 柳杨青.生态需要内涵研究 ——生态经济学应加强对生态需要内容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1(1):14-16.

[14] 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5] 傅显捷.生态旅游综合产业发展与地理标志产品研究——从武陵山片区酉阳县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说起[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1(6):21-29.

[16] 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17] 戴锦.生态经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科学·经 济·社会,2004(4):26-28.

[18] 马传栋.生态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19] 赵成美.论生态经济学主流化的障碍[J].生态经济,2007(8):46-51.

[20] 赵金龙,董谦,王军.生态经济学研究必须明确的两个问题[J].经济纵横,2010(3):35-38.

[21] 杨文进,柳杨青.生态经济学建设的若干设想 ——边缘交叉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论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2):34-39.

[22] 苏振峰.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联系与区别等三则[J].中国集体经济,2010(7):21-24.

[23] 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8):94-97.

[24] 杨美蓉.生态经济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72-73.

[25] 王晓云,丁四保.区域实现生态经济的产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软科学,2008(3):104-108.

[26] 王继东,王杰.基于生态经济的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9(10):102-106.

[27] 蔡文春,杨德刚,杨永平.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墨玉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Z1):28-32.

[28] 刘彦随,靳晓燕,胡业翠.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以陕西绥德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5):738-745.

[29] 罗昆.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宣恩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8(12):1520-1522.

[30] 潘旭东,王翔飞.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30-33.

[31] 荆立新.国有林区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现实需求分析[J].学术交流,2009(9):85-89.

[32] 贺景平.基于生态经济的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0(10):150-153.

[33] 荆立新.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意义、概况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8(12):132-133.

[34] 刘兴元,王锁民,郭正刚.半干旱地区农业资源的复合经营模式及生态经济耦合效应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5):625-631.

[35] 杨世琦,高旺盛.湖南资阳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67-69.

[36] 王继军,姜志德.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J].生态学报,2009(9):5131-5137.

[37] 熊宏涛,郭枫.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6-519.

[38] 尤飞,董锁成.安庆市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6):500-505.

[39] 卓玛措,冯起.基于能值分析的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122-125.

[40] 汪晓文,衣婧.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3):206-208.

[41] 闫军印,赵国杰.基于场控理论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139-143.

[42] 陶表红,焦庚英.江西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分析[J].求实,2010(1):56-59.

[43] 李斌.震区生态经济次协调的低碳控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54-159.

[44] 黄智洵, 王飞飞, 曹文志.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求关系的生态安全格局动态分析——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J].生态学报,2018, 38(12):4237-4340.

[45] 马永欢,樊胜岳.沙漠化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以民勤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4):591-594.

[46] 张雄.张安录.湖北省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价值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8):19-23.

[47] 张晴,孙彦骊.湿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9):100-103.

A Review on Several Theoretical Issue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Hu Jiangxia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Yangtze Normal College, Fulin, Chongqing 408100, China)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Eco-econom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whose research contents are very complex,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subject boundaries are relatively vague, which brings a lot of inconvenience to the study of eco-economics.This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of eco-economics from 2004 to 2018, for the purpose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subject attributes of eco-economics.[Method /Process ]The paper has sorted out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of eco-economics and reviewed relevant literature. [Result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what has been done, it get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of eco-economics, the definition of discipline attributes 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s of the discipline are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Academic circles need to explore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issues of eco-economics,specifically: 1) define the subject attributes of eco-economics; 2) pay attention to the cross-cutting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economics; 3) attach enough importanceto the quantitative trend of research methods of eco-economics.

Keywords :eco-economy; connotation; discipline difference; review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24(2019)05-0066-07

收稿日期: 2019-03-3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JL031);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8SKSJ059,18SKGH137);涪陵区社科规划项目(SKGHYBL201903)。

作者简介: 胡江霞(1981—),女,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学。

[责任编辑 谭金蓉]

标签:;  ;  ;  ;  ;  

生态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