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 + ”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提供端出现大量面向家庭的教育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产品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个案进行参与式观察,发现家长通过工具可以降低参与家庭教育的成本、更好地辅助学校教育。同时,“互联网+”时代提供教育工具存在着功能的偏向性,这容易造成家庭教育重心的偏移,需要社会、学校及家长个人三方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
互联网+;家庭教育;教育观念
【正文】
家庭在教育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为教育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2015 年,我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教育提供端的生产领域,出现了大批适合家庭使用的教育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下文简称教育类APP)。家庭在获得大量教育工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因工具而异化的现象,需要思考和警惕。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对象选择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混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对整体数据的定量研究和对个案的定性研究切入。首先将近年教育类APP的用户数据作为观察对象,选取最近的样本年得出家庭教育中对互联网工具的普遍使用习惯。再使用参与观察法,通过对研究者身边家庭的观察分析,对某些难以从用户整体数据中得到的问题进行细致探究。
(二)观察对象
在对整体数据的定量研究中,选择以艾瑞咨询对APP的检测数据为依据,选择“教育”分类标签下的月独立设备数排名在前十的APP为观察对象。
在对个案的定性分析中,本文选取研究者身边的两个家庭进行参与式观察。为保护被研究者隐私,以下使用的人名均为虚构。第一个家庭位于中部省会城市,孩子小瑞处于初中学段,小瑞父母学历为专科,职业为个体经营户。第二个家庭位于一线城市,长子小方处于小学学段,次女小园处于幼儿园学段,其父亲学历为博士,职业为大学副教授,母亲学历为本科,职业为事业单位正式员工。
二、研究结果
(一)家长使用教育类APP习惯稳定
针对下表中艾瑞咨询所监测到商务数据,选取一年周期间三个自然月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为2018年11月、2019年5月与11月。
从表格中可以观察到,首先在教育领域排名前十的APP基本稳定为上述十款产品,虽然排名时有变化,但整体变化极小。在这十款产品中,除了学习强国是面向成年党员的综合学习产品,其他产品都具备满足未成年人学习需求的功能。基于我国目前针对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场景并不倡导受教育者自主使用移动设备,可见多数场景使用发生在家庭中。再者,用户使用的月独立设备数的平均增长率在正负10%以内,这代表着上述教育类APP均、具备稳定的用户群体。这也说明,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中国家庭积极使用APP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二)用户使用教育类APP目标明确
根据教育移动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对于产品进行如下的分类,我们发现在排名前十的、面向未成年人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程序中,用户的使用目标分为以下三类:
用户使用目标 移动应用程序
辅导学校布置作业 作业帮、快对作业、小猿搜题、一起小学学生、互助文档
辅助英语学科学习 有道词典、百词斩、百度翻译
学校主导素质教育 安全教育平台
学校教育重视作业的知识巩固功能,作业也成为未成年受教育者在家中必须完成的内容。在上述产品中,有五款产品通过拍照搜题、智能判题、错题管理等手段帮助孩子可以更好地完成作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家庭对于孩子英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有三款产品分别基于单词记忆、释义、整体翻译功能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此外,还有一款产品是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上述教育类APP主要功能的总结,我们发现用户虽然在家庭中使用这些产品、但其总体目标仍然是主要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基于学校教育目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很难实现面面俱到的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类APP可以帮助家长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学习情况予以辅导,在这个层面上是极有意义的。然而,家庭教育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氛围等都是家庭教育应当担负起的部分。那么,家庭使用教育类APP的具体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下来进行对个案的分析研究。
(三)个案情景下的家庭教育体验
小瑞父母基于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轮流陪伴小瑞写作业,他们使用教育类APP检查孩子作业的正确与否,并寻找一些题目的答案。在小瑞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后,小瑞父母还会通过互联网寻找一线城市学校的考试试卷供小瑞参考使用。在访谈中,小瑞父母均表示自己幼时家庭对教育不够重视,这些教育类APP可以帮助文化程度不高的自己更好的参与到小瑞的学习中。
小方小圆是由奶奶负责接送放学,在回家后小方小圆会先进行英语网校的学习,再分别处理学习布置的作业(小圆所在幼儿园一般会布置家务活动作为“家庭作业”),在父母下班后会检查他们当日作业情况。小方小圆的母亲表示,教育类APP可以快速检查作业内容、并建立错题库,这有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小方小圆的父母非常重视为他们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会在自己认真体验并比较多家在线教育辅导机构后再选择报名。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家庭都表现出对教育高度的重视性,并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教育类APP可以减少家长文化程度及所在地域对于孩子学业的影响。与此同时,这种行为模式也产生了一种“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作业、就是帮助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思维。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忽视了家庭对孩子在学科教育之外的参与和成长。
(四)政府对教育移动程序的介入监管
教育部于2019年12月16日公布了首批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名单,获得通过的152款应用主要覆盖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网校直播等类型。这有助于家长对繁多的产品加以辨别,选择更为安全规范的产品,同时可以促进在线教育行业更为规范有序的发展。但同时,家长也会将使用这些教育类APP帮助孩子学习看做自己最重要的责任,这种产品功能的导向造成了家庭教育重心的偏移。
三、“互联网+”时代对家庭教育的价值与挑战
基于上述对教育移动应用程序的性质分析和个案情景中家庭教育模式的研究,我们得出“互联网+”时代之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价值与挑战。“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对于塑造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看:
(一)在家庭背景差异层面上,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过程公平。
关于家庭背景对于学生学业的影响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学历知识背景、职业文化背景等都构成了家庭教育质量的诸多变量。且因为家庭背景中的这些变量一般不易发生较大变化,故家庭背景的影响往往具有恒常性与固着性,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失衡。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家长通过使用作业辅导类软件工具,能够解决一部分因知识不足而造成的无力辅导的问题。
(二)降低家长参与教育的成本
根据作业辅导类产品小猿口算的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小猿口算平均每日为千万家长批改口算题目7千万道,每日为平台用户节省4万小时。在家庭教育情境中,家长辅导作业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寻找解题思路上,另有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检查孩子作业的正确率上。在“互联网+”的时代,教育类APP可以快速、高效地帮助家长节约辅导作业的时间成本。
(三)促进家校间信息沟通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教育也正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的有机整体。而当下,互联网+对家校关系影响最显著的,是为二者提供更便捷的联系工具,让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并予以配合。
(四)智能化提供丰富教育资源、追求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可能
基于纸媒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家庭所能接收到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往往单一且滞后,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让很多面对孩子行为束手无策的家庭,可以通过搜索关键字找到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大数据提供了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性定制解决方案的可能。这大大提升了因材施教的范围,给了家庭教育更多的方法与选择。?
虽然,互联网+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更多工具选择,但从上述的分析来看,这些工具更多还是停留在了配合学校教育的层面,辅导作业类产品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学科难点的问题、家校沟通类工具帮助家长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但家庭教育并不仅仅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除却提升孩子知识层面的能力,家庭教育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培养孩子的品德、塑造孩子的性格。家庭教育的时间有限的,对于学习层面的关注会压榨品德教育的时长,“互联网+”时代提供教育工具中功能的偏向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带来了家庭教育重心的偏移。如何平衡家庭教育的内容,使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均衡地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体现,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方向。
四、“互联网+”时代下家庭教育模式的建议
家庭教育要坚持社会、学校、家庭紧密协作的整体格局。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更平衡、更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需要也应当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一齐探索与努力。
(一)社会应当引导家庭教育风向,提倡品学兼顾的家庭教育文化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工具、偏重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忽视对其品德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这一问题和整体社会风气、社会价值倡导有所关联。虽然减负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小学减负措施》也频繁推出与更新,但中国家庭在争夺优质教育资源、升学压力、高考制度等现实门槛面前,选择加入孩子学习成绩的竞逐赛道,也是“迫于无奈”。因此,在社会层面对家庭教育风向进行引导,就变得愈加重要。政府应当在政策上鼓励更多样性的家庭教育类互联网产品,促进市场产生更多传递正向家庭教育方法、注重辅助家长培养孩子多维素养类的工具型产品,从而逐渐扭转家庭对于家庭教育重心的认知。
(二)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制度,做好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的过渡衔接
借助“互联网+”时代的通讯产品,家校沟通虽然在即时性上得到了提升,但建立QQ群、微信群之于学校,并非是一种规定行为,而属于一种自发行为,因此家校沟通的质量与效果更多取决于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心程度,这大大增加了家校沟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更多的扮演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要提升教师对家校沟通的认知程度,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制度,防止教师过度传递成绩、提分等信息,是家庭与教师能够通过合理、科学地使用互联网产品助力家校沟通,从而真正发挥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
(三)个人素养应与“互联网+”技术同步发展
“互联网+”为家庭提供的是工具、传递的是内容,虽然家庭教育互联网产品为家长获取教育知识提供了便捷,降低了家长学习的门槛,但个人才是内容与工具的使用者,互联网上的海量内容参差不齐,就更要求使用者在内容吸收和工具选择上具备判断力。家长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方法的选择,而家长的价值观与教育方法则会影响孩子成材的价值取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应该一昧只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利用好“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 content_10002.htm,2015-07-04.
[2]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41-243.
论文作者:王皎月,王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互联网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作业论文; 家庭论文; 家长论文; 学校论文; 孩子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