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应防止档案包装过多_教育论文

教育评价应防止档案包装过多_教育论文

教育评价要防止过度档案袋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袋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仅要重视教育结果,更要重视教育过程,不仅要重视人才的选拔,更要重视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共识。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更注重教育过程,总结性、甄别性评价更注重教育结果。“档案袋评价”既可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方法,也可以被用作总结性和选拔性评价的手段,由此被认为体现了教育评价中“注重过程”和“注重结果”、“注重选拔”与“注重发展”的有机结合。然而,并非任何“结合”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教育评价的过度档案袋化也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

一、“形成—发展性评价”与“总结—选拔性评价”很难通过档案袋实现完美结合

看似兼具“形成—发展性评价”与“总结—选拔性评价”两类评价功能的档案袋评价,实际上很难实现这两种评价功能的完美结合。原因在于,这两类教育评价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所以,很难使档案袋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1.从数量和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更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选拔人才。人才培养是人才选拔的基础。只有培养人才这一教育功能实现好了,选拔人才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所以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选拔人才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个不断受培养和受选拔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服务于教育培养人才这一基本功能;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的目的则在于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结果做出总结,并以此为依据分别等次,实施奖惩或选拔,服务于教育选拔人才这一衍生功能。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也努力试图关注教育的过程,而且也可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毕竟是一种事后评价,对教育过程的关注只能是间接的,对教育发展的激励也只能是一种事后激励,其作用也只能是间接的。与此相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则是一种事中评价,能够给教育活动提供持续不断的激励。另外,与一般具有高利害性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利害性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促进被评价者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上完全一致,更容易沟通和相处,评价结果更容易受被评价者的接受,更易产生积极的效果。最后,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可以随时随地发生,能对被评价者提供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建议。因此,从教育评价的功能上来看,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教育评价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由于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贯穿教育过程始终,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因此是教育评价活动的常态,从数量上来看也构成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而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只能发生在教育活动一个大的阶段之后,它们的规模更大,程序更严格,在人、财、物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这类教育评价组织的次数就有限。

2.从教育权力结构分析,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更易成为教育评价活动的主宰。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属于教育手段,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体现为管理手段。作为教育手段的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与作为管理手段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力地位不同。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生态下,教育者与管理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不同:“在学校教育评价中,管理者通过规定教育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分配评价资源,控制整个教育评价活动,管理者在评价中处于支配地位,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

教育者的教育评价活动对被教育者的评价渗透在教育过程之中,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发展,而管理者对被教育者以及教育者的评价则更多体现为总结和选拔。就学生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普通教育者即教师,他们处于教育权力结构的下层,其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即学生的人生命运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就教师或学校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权威性也比较小,其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即教师或学校的命运也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且往往带有更多的情感化因素,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对被评价者而言压力都比较小。教师个人虽然也会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例如对学生期末考试和操行的鉴定,但是这种所谓的“总结性评价”,从大的时间范围来看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与此相反,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作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手段,经常以组织化、规模化的形式出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就势必对被评价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说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更像和风拂面、细雨润物,随时发生,更为宝贵,对被评价者的发展更为有益,那么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常常表现为狂风暴雨、严霜寒冬,以残酷的肃杀来实现优胜劣汰。和风细雨式的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激励被评价者积极主动地发展,狂风严霜式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强制被评价者接受和达到某种统一的标准,实现优胜劣汰。两者对教育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正如人们经常忘记和风细雨的日子,而更容易保留对狂风暴雨的记忆一样,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更容易对教育产生支配性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试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与升学考试这种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方式极高的权威性是分不开的。

3.档案袋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本质上更接近总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就发生的时间而言,对档案袋的充实过程发生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因此能够发挥一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功能,但是上级部门对档案袋的评价则在教育过程之后,是一种事后评价。所以档案袋评价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总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它固然能够发挥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但是对此我们不应抱有过于乐观的期待。

二、教育评价的过度档案袋化,容易变成评价者与被评价的学校、教师“同谋”的一场游戏

无论是对于学校评价、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档案袋评价法都有一定的意义。就自评而言,它可以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自我激励的力量源泉和自我反思的依据,而自我激励与自我反思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他评而言,通过检查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保留下来的一些真实资料,也的确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从而使教育评价更为客观和深入,同时也能够极大地节省教育评价费用。例如对学校的档案袋评价,在总结性的事后评价中,档案袋可以在一个时间点上以直观的形式向评价者呈现学校一个长时间段教育工作的过程,使评价者可以在短短一天或几天时间内完成对该校一年乃至数年教育工作的评价,大大提高了评价者的工作效率,又避免了社会上对教育评价只重考试结果的指责,因此也就很容易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喜爱,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对中、小学校的评价中,“档案袋评价”完全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教育评价方法,其使用由来已久。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西方针对学生的“档案袋评价”又借助于比较教育的力量,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新宠。尽管一开始就有许多学者们指出这一评价可能“水土不服”,容易滋生弄虚作假和教育腐败现象,并不能真正利于高校招生的改革,至今在高校录取中的作用,也形同鸡肋,但是这一评价方法却仍然大行其道,那么说明它还是很服水土的——它虽然并不能真正作为高校招生这一选拔性教育评价工作的依据,却有利于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常规管理和评价。所以看似“洋味”十足的档案袋评价法,其实是“档案袋评价”在新课改时代的变种。对学生的“档案袋评价法”本质作用不在评价学生,而在评价学校和教师。

档案袋评价法大行其道的秘密还在于,它是一种集自评与他评于一身的教育评价方法。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可以把档案袋评价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另一方面,对档案袋的充实和完善则基本上是需要被评价者自己来完成的事情。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档案袋评价法,将大量的评价工作量转嫁到被评价者身上,以求自身工作量的减少,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要将很大一部分评价权力让渡给被评价者,使得被评价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以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和改变评价的结果。于是,在他评中,档案袋评价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而是一种他评与自评的结合,甚至成为了像埃贡·G.古贝等人所说的那样一个“同谋”的过程:管理者(评价者)让渡部分评价权力获得工作量的减少,被评价者增加大量工作量来换取部分评价权力(这使得他成为了自评的评价者),二者各取所需,心照不宣。许多看似轰轰烈烈的他评性教育评价工作,最后却变成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的一场表演,观众是评价者的上级部门。因为这种评价的结果,也将成为新的档案袋的一部分,准备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

三、教育评价的过度档案袋化,压缩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效实施的空间

最近十余年,我国对应试教育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实际上应试教育却仍然大行其道,素质教育依旧举步维艰。我们越是反对应试教育,越是强调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空间反而越小。这与教育评价的档案袋化在一定程度上不无关系。

在学生评价方面,在推广档案袋评价法以前,每个学校都有“通知家长书”、“学生手册”等,在每一学期结束的时候,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期中、期末各门考试成绩以及平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尽管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一般来说教师都会比较客观、真实地在“通知家长书”、“学生手册”等上面记录学生的真实成绩,并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写下能够反映教师自己真实主观印象的评语。然而一旦教师们认识到自己在“通知家长书”、“学生手册”等上面记录的成绩和写下的评语将可能对学生升学产生影响,他们就容易产生太多顾虑而写下虚假的成绩数字,在评语中尽量多的使用溢美之词。有时教师所填成绩的数字虽然真实,但是为了给学生一份“良好的”的“档案成绩”,就将期末考试的试题故意出得简单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也是如此,不仅不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反而在教学生说违心话,教学生学会虚伪。

在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方面,过去只看学生成绩或升学人数这一“结果”的做法当然存在问题,那么重视“过程”又如何呢?以前说哪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哪个学校教学质量差,看升学成绩就可以了。现在要重视过程,多组织几次大型的会考,就是重视过程吗?实际上,这等于是多组织了几次升学考试,变一次性总结评价为多次总结性评价而已。应试教育由原来的只应一次毕业升学之试,变成了还得多应几次会考之试,学生和教师的压力自然更大了。这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当然,不片面重视考试成绩、考试结果也行,如果开展评价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教学过程,包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这总可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了吧。且慢,我们不要乐观得太早。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不可能派人全程跟踪观察一个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学校领导也不可能全程跟踪观察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对学校和教师工作过程的评价,最后往往还是只能通过过程的“结果”来进行。例如,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反思、说课、自评、互评、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和沟通等,这些工作有的仅仅表现为一时的内心活动,有的表现为互动和对话,都处于过程之中,并不一定都会形诸笔墨,但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评价一所学校,学校要评价一个教师,却要求将这些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或者对话和互动留下足以备查的“痕迹”——主要是形成书面材料,有的也可以采取影像的记录形式。总之,不能“口说无凭”,一定要“立据为证”。于是大至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小到基础教育学校的各类先进评比,再到对教师工作的日常考核与评价,整个教育评价都“档案袋化”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教育活动过程,沦为了一个个不断充实档案袋的机械地书面化过程,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用来充实档案袋。上级组织的各类评价越多,学校和教师用于应付评价,丰富档案袋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用于正常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有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每周平均教学工作量分别为13.0节、12.1节、13.2节,这个工作量水平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师要低。若不考虑学科差别,以常规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时间之比“1∶1∶1”计算,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纯粹教学活动用时,分别是平均每周26.01、27.24、29.70个小时。如按5天工作制,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到6小时。但是平均每天实际工作时间则超过8小时,甚至达到10小时以上,而且参加新课程改革后,工作负担更是有所加重,这可能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准备、上课和作业批改之外,承担了过多教学之外的工作,如学生管理、撰写各种计划和总结、应对各种检查、参加各种会议等。而大量的计划、总结,实际上正是为了迎合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各种“档案袋评价”。这种“档案袋评价法”以推进素质教育之名,行的却是损害素质教育之实。只看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传统教育评价固然存在问题,但是盲目推崇“档案袋”的教育评价改革无疑也陷入了新的误区和困境。

我们对于教育评价中档案袋法存在问题的讨论,可能也会遭遇到这样一种反驳。这种反驳在提醒人们不要对任何一种方法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的同时,却也隐藏着一种危险,即安于已经找到的有缺陷的方法而放弃不断改进。教育评价当然可以使用档案袋,但是如果过于迷信档案袋,无疑就会流于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

标签:;  ;  ;  

教育评价应防止档案包装过多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