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研究述评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研究述评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历史时期论文,两个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3)06-0079-0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党史、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此,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形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党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发展、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道路与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和思想认识基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集中反映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是党史、国史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重要历史理论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有必要加强新中国历史进程和改革开放史的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的研究,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探讨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产生与提出

自改革开放伊始,这一关系问题就出现了,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以改革开放为标志而产生和形成,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首先源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结束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改革开放的开启,一方面存在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面临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问题。科学对待前者,是正确把握后者的重要政治前提和思想认识基础。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集中表现为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p.826)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经验,理论准备不充分,发生了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曲折与错误。由此,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些人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相混淆,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非毛化”思潮。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成为新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若继续坚持“两个凡是”则不可能结束徘徊不前的局面,甚或延续历史的错误;如果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放弃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则将失去前进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道路与方向,关系改革开放的前途命运。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和精神实质。针对“两个凡是”,他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3]指导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他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p.14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公报中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不可磨灭。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卓越领导,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4]这些重要思想落实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并初步阐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本内涵,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发展道路。

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问题,则集中表现为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党内和社会上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散布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言论者有之,要求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者有之,公然反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者也有之。这些言论否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必然性,严重干扰改革开放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与方向。为此,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p.164)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确立的,也是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已经产生和提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根本问题上给予了回答,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了全党思想认识,实施和推进改革开放。

二、党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论述及其发展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研究,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在对历史发展的正确把握中走向未来。改革开放以来,党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揭示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和活的灵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不断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形成和发展了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一系列论述,奠定了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

从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科学揭示毛泽东思想为认识基础发展起来,“第二个历史决议”比较完整地、系统地奠定了这一认识基础。邓小平在指导这个决议起草的过程中确定了三条基本原则,其核心就是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要写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要把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今后还要继续贯彻执行的内容用比较概括的语言写出来。他说:“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2](pp.291~292,298,299)“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对过去“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分析,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指出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尽管在“第二个历史决议”通过时,改革开放从决策到实施还不到三年时间,还处于开创阶段,但这个决议的精神实质在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因而在党的指导思想上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贯穿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党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5]。这就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飞跃和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第二次飞跃。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中,先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这些论述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以及党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的历史进程之中,同时阐明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征。

(二)从两次“伟大革命”到“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改革的性质与特征问题,是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重要基础与依据。随着改革由农村转入城市而全面展开,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3](p.523),同时,他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6]中共十四大就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提出了两次“伟大革命”[7]。其主要内容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又一次伟大革命。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7](p.3)

改革是一场革命,实行改革必然引起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变化。中共十五大就20世纪中国的历史提出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其中,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8]这些论述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相联系,阐明了这两个历史时期在历史发展上的继承与发展、区别与联系。

(三)从“三个永远铭记”、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到“三件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

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中共十六大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阐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9]

中共十七大召开正值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各29年,并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十七大提出了“三个永远铭记”,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邓小平理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10]“三个永远铭记”全面阐述了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上的历史关系。

中共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十个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10](p.8)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十个结合”的基本内涵,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pp.808~809)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党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的历史纪元。第二件大事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党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这一重要论述把党史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结合起来,把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相互统一起来,同时把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发展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基本内涵。

(四)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到“两个不能否定”

中共十八大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坚持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科学揭示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中共十七大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共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做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2)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3]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共同本质。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论述,必将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作为思想理论基础,指导党史、国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研究,以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和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讲话为标志,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60年的历史进程与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不可避免地联系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进而从新中国历史的整体性与阶段性上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大体形成两种基本相反的观点,一是“非统一说”,二是“统一说”。其中,“统一说”居于主流地位。“非统一说”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处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和时代,具体表现为“彼此割裂说”或“相互否定说”,如把改革开放前说成是专制主义的,把改革开放后说成是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的;如以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割开来;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否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作用与贡献;再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等等。与此相反,“统一说”则认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持此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基础[14];从方法论上探讨如何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15]

在“统一说”中,朱佳木从概念上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并做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他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及其成就,以及根据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历史条件探讨了这一时期失误和错误的根源、性质与特点,认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都是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前一个历史时期是后一个历史时期的基础,后一个历史时期是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前一个历史时期,就不可能有后一个历史时期;而没有后一个历史时期,前一个历史时期也难以为继。两个历史时期都统一于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16]他还从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作了探讨。一是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失误和错误,认为要把失误和错误与那段历史取得的成就放在一起比较,分清主流与支流;对失误和错误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因为有些事情中有失误、错误,就对那些事情全盘否定;把失误和错误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把在当时可以避免的和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难以避免的错误区分开来;分析造成失误和错误的主观原因,同时也要把好心办坏事与个人专断、个人专断与专制制度加以区别。二是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对改革开放的意义,认为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国际环境相对有利的政治前提;奠定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必要的工作机构、干部队伍和经验;提供了一定的思想保证;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经验。三是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异同,认为主要表现在党的指导思想,经济制度、体制、发展战略和对外联系,政治体制,文化和社会事业,国际关系等方面。[17]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期的差异突显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特点和它相对于改革开放前的重大发展,其中的共性则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需要深化研究改革开放史。张星星认为,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一是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改革开放历史的主流;二是集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宝贵经验;三是科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中遇到的新问题;四是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不同认识。[18]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全面而深入地开展改革开放史研究,以便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后一个阶段,中共十八大和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论述,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这一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集中阐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的内涵与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方法论研究。在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是: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上、下篇。唐洲雁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分别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上篇”和“下篇”,认为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历史时期,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飞跃。[19]第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013年1月26日,党史、国史学界召开了主题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理论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阐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物质、理论、制度、道路等方面的历史与逻辑关系,认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不能因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转折性而否定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也不能因改革开放前历史发生曲折与错误而掩盖其历史成就与经验,也不能因改革开放以来成就辉煌、国力增强而忽视存在的问题与教训。第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差异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区别。张启华认为,两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区别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差异,前30年的探索出现失误,没能成功找到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就“致力于探索”而言,两个历史时期一脉相承,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探索提供了包括经验与教训的有益借鉴。[20]第四,“两个不能否定”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齐彪认为,“两个不能否定”论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在中国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要不要搞改革开放的问题。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否定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不能否定”是进一步统一对党的历史的认知,把全党全国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基础。[21]第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往和开来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结合。齐卫平认为,改革开放后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是零起点,不是抛开前面的历史另起炉灶,而是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往和开来的统一,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22]第六,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研究历史。李慎明认为,审视历史,不能简单地站在个人得失立场,必须跳出个人局限,站在人民和历史乃至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方可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与本质。[23]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蕴涵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深刻揭示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深入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历史理论。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贯穿整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现阶段,深化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除不断丰富研究素材、扩大研究范围和创新研究方法外,还需要围绕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着力探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理论与方法论。其中,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基本问题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外交等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的奠基、巩固与发展;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进程与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目前有关这些问题,专题史、领域史研究有了一定基础,制度史、政策史研究较强,但战略性、宏观性和系统性研究比较薄弱。为此,需要加强国史的通史性研究,并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比较研究,揭示这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连续性、阶段性与转折性。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实践而发展,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必将产生新的情况和问题。为此,需要跟踪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前沿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新发展和新内涵,并带动相关问题和领域的研究,其前沿问题主要有: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矛盾运动,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规律与特点,包括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理论,包括什么是改革开放和怎样改革开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道路与方向,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第三,“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及其国际比较。第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关于国史的论述,以及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包括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揭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如何对待国史中的曲折与错误,以及国史的分期标准和阶段划分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回答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非其他什么主义,并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理论丰富、发展国史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标签:;  ;  ;  ;  ;  ;  ;  ;  ;  ;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研究述评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