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数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学习目标的制定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对数函数”作为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2类重要函数模型,被安排在必修①第3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第2节,共分3个课时完成.“对数的概念”又是第2节中第1课时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指数幂及指数函数,知道了开方运算就是已知指数和幂求底数,而本节课将学习的对数则是已知底数和幂值反过来求指数.对数的概念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指数式的理解,又为后面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对数函数的学习打好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学习目标
①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学习对数的必要性,通过挖掘内涵达成对数概念的理解;
②会熟练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并掌握求解对数的值的一般步骤;
③感受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学习重难点
①学习重点:对数概念的理解,求对数值的一般步骤.
②学习难点:对数符号语言的运用.
4.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
①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设计问题串,引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
②教学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其意图
(一)课前导入,数字游戏
已知下面两行数字,第一行表示2的指数,第二、三行表示2的对应幂:
0,1,2,3,4,5,6,7,8,9,10,11,…
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
如果我们要计算第2行中两个数的乘积,那么只需要通过第1行对应数字的和来实现.你相信吗?你知道其中的数学原理吗?
设计意图:这个数学游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问题意识,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这是400年前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Napier,1550-1617年)首先发明了这种计算方法,重温对数发明的历史.实际教学表明,学生的兴趣与悬疑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而且很快找到了其中的数学原理:.
(二)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以此类推.设1个这种细胞经过x次分裂后,细胞的总数为y个,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1)分裂5次后,细胞的个数是多少?
(2)分裂多少次后,细胞的个数为64?256呢?1024呢?
(3)这类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呢?
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1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不妨设该物质最初的质量为1,经过x年后,剩余质量为y,请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1)经过3年后,这种物质的剩余量是多少?
(2)经过多少年后,这种物质的剩余量是原来的一半呢?
(3)这类问题又有哪些解决方案呢?
3.你能写出一个式子,概括出上述遇到的所有问题吗?这是一类什么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上节课中遇到的两个具体实例提出新的问题,温故而知新.问题1可以逆向估算,问题2可以借助指数函数图象求近似解.但是数学上更希望顺向求解,或者表示出准确解,怎么办呢?从而提出了一类新问题:已知底数a和幂N,求指数x.一般形式为:=N.此时指数x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与幂N对应的数,简称为对数,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体现了学习对数的必要性问题.实际教学中,问题1学生能够逆向估算出结果,反映学生数感很好;问题2学生遇到障碍,无从下手,课前预设的图象法求近似解只好跳了过去,但是这越发体现了研究这类问题的迫切性;问题3学生给出的一般形式为
=b,教师指出
b=N更具有代表性,从而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学生活动,精致概念
1.在指数式=N中,
(1)已知b,N,求解a.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方式?使用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表示?
譬如,已知=2,求解a.
(2)已知a,N,求解b.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方式?使用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表示?
譬如,已知=5,求解b.
设计意图:如何让对数的概念给出更为自然呢?笔者认为上一节内容中学习的根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性材料,为此设置了一个“并列组织者”,营造一个类比学习的氛围.这样从开方运算到对数运算,从根式符号a=到对数符号b=
,新的数学符号引入及其表示就呼之欲出了,也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符号的引进过程.实际教学表明,学生对于引入的新符号
既感觉非常新鲜,又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它!
2.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N(a>0,且a≠1),那么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
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3.对数概念的精致
(1)数学符号N表示什么意义?怎么读?怎么规范地书写?
(2)运用对数的概念,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①在指数式=0.5中,你能表示出对数x吗?
②已知=5,按照对数的定义,在3,5,t中哪个数叫对数呢?
(3)=N与
N=b表示三个量a,b,N之间的同一关系,你能说出两个式中每个字母的名称吗?
(4)对于两种特殊的对数,你能熟悉其记法与读法吗?
①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称为常用对数,并把简记为lgN;
②在科学技术中,经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并把N简记为lnN.
设计意图:让对数概念的给出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尽量让学生先给出一个定义,再逐步完善.本环节的关键是设置了4个子问题构成的问题串,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挖掘对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促使学生对于抽象概念有了具体,深刻、明确的认识,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为下个环节的数学应用做好铺垫.同时,教师调整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为后续的概念应用拓展了研究空间.实际教学表明:学生对于数学符号N表示的意义,怎么读,怎么规范地书写遇到了困难.笔者让学生联想补集符号
来理解对数符号
N的意义,联系对数的英文单词logarithm的缩写来明白“log”的意义,联想英文单词书写中的“四线三格”来规范书写
N,从后面学生的板演与交流来看效果非常好.
(四)数学应用,理解概念
例1 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设计意图:例1的功能就是从概念出发解决问题,解题就是针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笔者把教材中两个例题合二为一,既避免了题型过于单一,又做了针对性的补充.实际教学表明:学生对于指数式化为对数式较为熟练,基本上都能够一步到位;但是对数式化为指数式则遇到障碍,尤其是第(7)(8)两题,反映了学生对于数学符号lgN和lnN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出现混淆.笔者引导学生把lga=-1.699先还原成=-1.699,把ln10=2.303先还原成
=2.303,再化为指数式,从而顺利突破了难关.
例2 求值:.
变式题:求值
归纳总结:①1=0,即1的对数是0,为什么呢?
②a=1,即底数的对数是1.为什么呢?
③在N=b中,字母a,b,N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例2的功能是运用对数的概念解决简单类型的对数求值问题,调整教材中例3的内容,目的是突出了求解对数值的一般性步骤:一设(建立对数式);二化(化对数式为指数式,化生为熟);三解(解指数方程);四答(回代作答).变式题,通过两组特殊对数值的求解,归纳概括出对数的2条性质,进而比较自然地研究了对数式N=b中,字母a,b,N的取值范围.实际教学中,笔者让一位听课精力集中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结果这位学生自主地给出求
的值的基本过程.课堂巡视中发现有近3成的学生人都能够独立完成,在板演的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纠正完善,强调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并引导学生归纳解题四步骤,教学效果明显比教师讲解之后学生模仿训练要好得多.变式题的求值学生先是口述解题步骤,继而产生顿悟.进而归纳出对数运算的两条性质,背后的原因则是化归为指数恒等式:
最后自然地给出了对数式
N=b中字母a,b,N的取值范围,完善了对数概念的外延.
(五)回顾反思,升华概念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淡您的收获与感受?
2.根据对数的概念,要解决本节课的起始问题,就只要计算的值x=0.5;那么怎样计算
0.5的值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一节内容——对数的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问题1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谈所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提炼解题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可以谈对于数学的感受与体验.问题2是封闭性问题,指向明确,提出一个本节课悬而未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实际教学中,由于笔者注重了板书设计的规划性与条理性,黑板上依次呈现出课题——定义——互化——特例——性质,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已经一目了然.
三、教学后的反思
课后,有的老师给予了鼓励,有的老师争先恐后地要拷贝课件,也有几位老师的话语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有的说:这节课问题设计很精彩;有的说:课件非常简洁;有的说:辅仁高中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强;还有的说:教师驾驭课堂很大气,等等.聆听老师们的溢美之词,笔者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成功地探索.
1.精心研读教材,设计好问题串
接到上课通知之后,笔者就潜心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备课经验“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在不查看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按照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笔者反复阅渎教材,初步拟定了教学过程的三大板块: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几个具体实例体会学习对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课题;二是一定要对对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加工,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从而实现对数概念的精致化理解;三是在运用中深化对于概念本质的理解,并归纳对数求值的基本步骤.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查阅各种备课资料,不断修正原始方案.笔者查阅了人教版教材,首先发现对数的概念表述更为简洁:“一般地,如果=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
N=x,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一是省略了“a的x次幂等于N”的文字语言表述.二是用“x”突出已知底数与幂值求解指数.其次,对于两种特殊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处理顺序不同.人教版教材先做介绍,再通过例题当堂运用;苏教版教材例题处理后才做介绍,错失了运用的时机,也降低了例题的难度.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通过试上一次课,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学习这节课的一大难点是“对数符号语言的识别、阅读、书写”,从而我把本节课教学难点确定为“对数符号语言的运用”.同时,在板书规划方面也做足功课,让书写帮助学生重温这节课的知识形成脉络,让书写便于提炼解题步骤.
有了三次备课打下的坚实基础,这节课共设计了三个问题串:第一个问题串是“创设情境,引出概念”中的3个子问题;第二个问题串是“对数概念的精致”环节中的4个子问题;第三个问题串是“数学应用,理解概念”中的例1与例2.这三个问题串构成了本节课的基本骨架,也是笔者反复磨课、洗课的结果.有了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闸门才能开启;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有载体.
2.精心组织活动,发展学生思维
设计好问题串,仅仅是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解读,只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教师只有通过组织恰当的数学活动,才能把冰冷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把静态的问题转化为动态的创造.课堂教学真正的魅力在于针对问题组织好各种活动,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思维的经验与实践的经验.譬如.在课前导入环节中设计的“数字游戏”,由于笔者的精心组织与亲切互动,不仅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消除了公开课的紧张氛围,而且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挖掘了游戏背后的数学原理,充分发挥了先行组织者的功效.
3.精心取舍课件,发挥辅助功能
本节课的课件只有简单的15张片子,每张上基本上1~2个问题.课后不少老师要拷贝我的课件,问其原因,是课件非常简洁,拷回去参考学习.第一稿课件竟有20多张,而且每张上内容繁多.链接也不少.从教学效果来看,精心取舍后的课件,不仅简约美观,重点突出,而且没有喧宾夺主,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观察学生的神态举止、面目表情等变化情况,让教师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看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让教师有时间去捕捉教学中偶发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4.精心预设学情,机智处理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思维活动场域,生成资源的出现转瞬即逝,教师要善于捕捉、机智应对.譬如,在解决例1对数式化为指数式中第(7)、(8)题时,学生遇到了符号识别的障碍,课前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引导学生把lga=-1.699先还原成=-1.699,把ln10=2.303先还原成
10=2.303,再化为指数式,从而让学生顺利突破难关.又譬如,对于例2求值:
.原来设计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互动完成解题过程.但是,笔者发现这个班级学生素质很高,而且课堂上非常专注,于是让学生先板演,然后请学生讲想法,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完善解题过程,不仅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生成的内容更精彩,得到了不少观摩老师的肯定.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不少缺憾.譬如,例2的变式题2没有来得及展示,这组题目的设置将拓展变量的不同位置空间,而且利用刚刚推导的对数性质进行解题,既提高了对数求值问题的思维量,又进一步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再譬如,在“回顾反思、升华概念”环节中,本来可以形成认知升华的高潮,由于已经下课.只好仓促鸣金收兵.又譬如,这节课本来可以渗透更多的数学史,由于追求了概念生成的过程,这方面有所淡化,等等.